太医监
太医监是中国古代的一种医官职位,主要负责在宫廷内管理和监督太医们的处方用药工作,并且也是调配太医的机构。这一职务最早出现在西汉,隶属于当时的少府。
历史沿革
明朝初期,随着朱元璋在临濠府建立中都城,行政区划经历了多次变化。洪武二年(1369年),钟离县更名为中立县;洪武三年,中立县再次更名,成为临淮县。到了洪武四年,朱元璋为了提升中都的地位,将其辖区扩展至九州十八县。随后,在洪武六年,临濠府更名为中立府。最终,在洪武七年(1374年)八月初七,中立府正式更名为凤阳府。凤阳府的行政建制经过多次调整,直至弘治九年(1496年)才稳定下来,辖有五州十三县。
凤阳门
在明朝建立之初,凤阳县地区因其地理位置和历史文化背景,成为了反抗元朝的重要基地。朱元璋及其领导的农民军在此集结,开展军事活动。为了适应战争需求,凤阳武功逐渐形成了一种独特的风格。传说中,凤阳门的第一任掌门人为徐达,他是朱元璋的得力将领之一。凤阳门的弟子们在战场上不仅参与战斗,还承担了救治受伤士兵的工作。朱元璋对此非常重视,因此在他尚未登基之前就设立了医学提举司,后更名为太医监,专门负责处理军队中的医疗事务。太医监最初设有少监、监丞等职,后改为太医院,继续设置接骨科,即后来的正骨科,这些部门的主要人员大多来自凤阳门。
参考资料
太医令.国学大师.2024-11-09
秦汉时期医事制度.中医世家.2024-11-09
详解明朝太医院,浅谈太医院如何选拔、培养、考核医生 .搜狐网.2024-11-0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