图形知觉是指在视觉过程中,将图像中的元素视为一个整体并将其从背景中分离出来的感知现象。知觉和感觉一样,都是刺激物直接作用于感觉器官而产生的,都是我们对现实的感性反映形式。离开了刺激物对感觉器官的直接作用,既不能产生感觉,也不能产生知觉。这一概念最早由E.恩斯特·马赫在1886年的研究中提出,并在20世纪20年代由格式塔学派进行了深入探讨。

理论基础

图形知觉还包括了图形的组织原则,如邻近性、相似性、对称性、良好连续、共同命运、封闭、线条方向和简单性等。这些原则帮助我们理解视野中的哪些成分容易结合为一个图形。图形知觉的基础在于刺激的不均匀性,这种不均匀性使得图形相对于背景更加显著。图形通常具有明确的边界和轮廓,而背景则是无边界的。此外,图形往往看起来离观察者更近,而背景则显得更远。这种区分是知觉选择性的结果,当图形和背景在组织程度上大致相同时,可能会出现两可图形的现象,即图形和背景可以相互转换。例如,室内地板上的瓷砖图案可能被视为两种不同的模式。

形成与发展

E.恩斯特·马赫1886年首先研究了图形知觉。20世纪20年代,图形知觉的研究主要由格式塔学派进行。这个学派提出了刺激的组织原则,其中最主要的一条是趋完原则,即在一定条件下所产生的知觉反应尽可能最经济最省力。当图形与背景差别明显时,如图形的颜色和亮度与背景不同,图形就容易被区分出来。在固定的背景上的运动对象容易被发现,熟悉和有意义的事物容易成为知觉对象。此外还有接近性原则、相似性原则、连续性原则和对称性原则等。例如,一幅图画上距离接近或形态相似的各部分容易组成知觉对象。格式塔学派的图形知觉理论仅限于定性的描述,而缺乏定量的分析。但这些原则对了解图形知觉还是重要的。掌握图形辨别的基本规律有助于人们在实践中改进观察方法,更好地设计广告图案和信号标志,合理安排直观教学以及进行军事伪装等。

50年代初,信息论的概念,信息的不肯定性和信息的多余性被引进心理学,从而开始了对图形知觉进行数量化的心理物理学研究。实验表明,在一个两维图形中,轮廓具有最丰富的信息。轮廓变化最陡或曲率最大的部位是信息最集中的地方;而轮廓方向一致的地方,则是信息多余性最大的地方。格式塔学派提出的趋完原则,即所谓图形的良好性,用信息论的术语来说,不过是信息多余性大的图形。

关于图形知觉的神经机制,格式塔学派早年提出大脑功能的场论,现已被否定。40年代末出现的细胞集合理论(痕迹理论)迄今仍是个设想。50年代末运用固定视网膜象技术的研究表明,当刺激与眼睛作伴随运动时,刺激准确地落在视网膜的同一部位几秒钟后,刺激物的映象便开始消失。但越有意义,组织越好的图形越不易消失。如图示的两条曲线,右边的比左边的更像面孔轮廓,它消失得慢些。这说明,认知系统似乎是对复杂的单元及其有机的组合进行反应的。60年代初用微电极技术在动物脑中发现的特征觉察器,又为了解形状知觉的神经机制提供了新的材料。但要把这些材料应用于人类,还有待深入研究。

参考资料

心理学知识之知觉(上).微信公众平台.2024-10-28

格式塔心理学之格式塔知觉组织原则.搜狐网.2024-10-28

什么是图形知觉.醉学网.2024-10-2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