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简单百科
  2. 黑紫羔羊

黑紫羔羊

甘肃省岷县黑紫羔羊为著名地方优良绵羊品种,又称岷县黑裘皮羊,属山谷型藏羊,是优秀的裘用羊种之—。

品种特征

主要分布于洮河沿岸的岷县卓尼县洮州宕昌县漳县临洮县渭源县等地,其中以岷县的清水、西江等17 个乡镇为中心产区,数量最多,品质最优。该羊全身被毛呈黑紫色,生产的二毛裘皮皮板结实,经久耐穿,毛色黑亮,毛股有5~7 个环形弯曲,花环美丽,不结块,其羔皮美观、轻、薄、柔软、保暖性强、色泽黑亮,品质优于滩羊和卡拉库尔羊羔皮,为羔皮中上品。其体格较小,产毛较少,产肉少。

品种优势

岷县黑紫羔羊与滩羊、三北羊等其它裘皮羊相比特点是:一是羔皮质量优良;二是经地方多年驯化培育适应性很强;三是耐粗饲,可放牧可舍饲;四是不刨地,不啃树枝树皮,对生态植被破坏性小;五是成年羊毛色纯黑或黑紫,遗传稳定,不像三北成年羊毛色逐渐变青甚至变青白色;六是母羊多数无角或短角,性格温顺,安全易管理。七是肉质鲜、细、嫩、香,颇受省内外客商青睐。

生产环境现状

在上世纪80 年代,洮河沿岸存栏黑紫羔羊约100 万只,在省畜牧总站的指导下,中心产区对该品种的保种纯种选育和提纯复壮取得了初步成效,生产性能有所提高,饲养量稳中有升,但90 年代后由于经费紧张等多种原因,停止了黑紫羔羊的本品种选育工作,部分乡镇群众根据需求自发盲目引种,先后引进三北羊、贵德羊、小尾寒羊、藏羊、边区莱斯特羊等绵羊品种进行杂交改良,由于无计划盲目引种和乱交乱配,致使黑紫羔羊种群存栏数量锐减,生产性能和特征出观退化和杂种化,品种特征特性明显弱化,目前该品种羊在岷县中心产区的存栏量有12 万只,而且大量出现成年羊毛变为青白色、白色、花羊和紫红色羊,使著名的地方优良绵羊品种岷县黑紫羔羊已到濒危灭绝和变种的边缘。

保护的必要性

岷县黑紫羔羊的消失将会使绵羊基因库减少一个优良品种,不利于今后绵羊的改良。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传统畜牧业向现代畜牧业的推进,优良品种引进,人工授精,胚胎移植和转基因工程技术的应用,克隆技术的产生,许多生产性能较差的地方畜禽良种逐渐被生产性能高的畜禽良种所代替,地方良种逐渐被淘汰消失,这些畜牧改良技术的应用结果,从一方面提升了畜种生产性能,提高了经济效益,但另一方面是许多具有地方特色的优良品种被灭绝,减少了畜禽品种,使生物的多样性消失,破坏了原有地域动、植物生态平衡和生物链断裂,从丰富基因库增加遗传育种材料,保护种质资源的角度看都不利于可持续发展,这一点我国与世界许多科学家和专家已有共识,已提出保护地方品种和保持生物多样性的建议,因此开展岷县黑紫羔羊的品种资源保护工作,是保持绵羊养殖业可持续发展的战略性举措。

对策与措施

岷县黑裘皮羊是以岷县为中心产区,是在当地特殊的自然环境条件下,经过相当长时间驯化培育出来的地方良种,适应性强,耐粗饲,岷县畜牧站早在上世纪80 年代就在省畜牧总站的指导下进行了3 年的岷县黑紫羔羊纯种繁育提纯复壮工作,并取得了初步成效,积累了一定的经验。重新启动黑紫羔羊保种选育和提纯复壮工程基础条件具备。6 建议建立黑紫羔羊纯种繁育场,进行提纯复壮,选种选配工作,建立优质黑羊繁殖种群,严格淘汰杂色劣质个体。采用“良种、良舍、良料、良法、良医”五良配套技术,改善饲养措施,努力增加科技含量,带动周边地区和中心产区农户发展黑羊养殖,保护岷县黑紫羔羊这一地方优良绵羊品种,以维持绵羊基因库多样性。

原文作者:张小虎 吕平

参考资料


Warning: Invalid argument supplied for foreach() in /www/wwwroot/6gwu.com/id.php on line 28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