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物权法:制度设计和创新》是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出版书籍,作者是高富平

基本信息

作 者:高富平 著

出版时间:2005-03-11

字 数:385 千字

书 号:D0836

ISBN:7-300-04737-8

译 者:

包 装:平装

印 次:1-1

开 本:16

内容简介

作者在本书稿中结合对欧陆法系物权制度甚乃至英美法系物权制度研究的基础上设计中国的物权制度体系并对一些理论和规则问题提出自己的思路。作者称自己研究为从制度设计的角度研究物权法,而不是从规范到规范,介绍、移植物权制度。在这些研究基础上,作者结合讲授和我国物权立法进程又对物权立法个别专题进行了深入的研究

章节目录

第一部分 中国物权立法:制度创新的理论基础和框架第一篇 物权制度的经济学分析:物权制度设计的理论基础(3)

一、物权制度的功能:法经济学分析(3)

二、对传统计划体制下两种财产所有权形式弊端的经济学分析(10)

三、所有制结构:重塑我国物权体系(13)

第二篇 财产权利配置的效率视角——一种法律经济学的立场(22)

一、法律经济学之历史流变(22)

二、作为激励的法律(25)

三、财产权利配置的效率视角(29)

四、财产权利配置效率观:反思与检讨(46) 五、结论(50)

第三篇 经济改革与中国财产权利体制的再造——关于物权立法基本问题的思考(52)

一、什么是物权(52)

二、什么是物权法:物权法的局限性(55)

三、物权制度设计:一种政治理念的表达(57)

四、公有制的特点:从法律角度分析(58)

五、市场经济导致的财产制度变革(60)

六、如何实现财产制度变革(63)

七、公有制体制下财产的物权化改造:必要性(65)

八、全民财产的分类:物权化的前提(68)

九、全民所有的财产物权化改造(69)

十、集体所有的物权化改造问题(72)

十一、私人财产权平等地位的确立(75)

十二、小结(76)

第四篇 公有和私有的法律含义——一种新的公有和私有观念(78)

一、问题的提出(79)

二、公有和私有概念的形成:从罗马法至法国民法典(80)

三、公有与国家私有:罗马法及近代各国民法典规定(84)

四、公有制的实现:全民所有新观念(87)

五、结论和意义(90)

第五篇 建立国有资产分类规范的法律体系(96)

一、国有财产纳入民法规范:欧陆法系传统和经验(97)

二、我国国有资产纳入民法规范的前提:分类规范(99)

三、分类规范规则和意义(100)

第二部分 物权法基础理论第六篇 论物权法的私法性(107)

一、物权法的私法性质:物权法作用的有限性(108)

二、物权立法现代趋势对物权私法性质的影响(110)

三、物权的私权性传统的形成及其私物权的定义(112)

四、公共财产或国有财产的物权规范模式:国外的基本做法(115)

五、我国物权法的基本定位:国家所有权物权法规范问题(118)

六、私法原则指导下的物权立法:土地权属争议的司法化(121)

七、建立以私权为基础的物权法的意义:代结语(124)

第七篇 论物权法的基本原则(128)

一、物权法定原则(129)

二、物权客体确定原则:一物一权原则的替代(134)

三、物权公示公信原则(137)

第八篇 从实物本位到价值本位——对物权客体的历史考察和法理分析(143)

一、物权法宗旨:他物权之价值(144)

二、实物本位物权制度设计(146)

三、实物本位主义挑战:物的归属和利用的价值化(153)

四、价值本位指导下的物权立法(158)

第九篇 物权公示与公信力原则新论(164)

一、公示:物权对世效力之来源(164)

二、占有及其法律意义(165)

三、占有的公信力:动产占有人被推定为所有权人(168)

四、不动产公示手段和公信力(171)

五、不动产登记簿公信力规则的运用:不动产善意取得(174)

六、占有对不动产的效力(176)

七、物权证明:表征手段公信力绝对效力的否认(177)

八、占有和登记簿公示和公信力原则在物权法其他领域的运用(179)

第十篇 论不动产所有权移转的法律规范问题——关于登记与交付效力的基本思考(184)

一、引言:《民法通则》之规定(184)

二、登记为不动产物权移转变动的生效要件(186)

三、登记与合同效力:是否承认物权行为(192)

四、不动产交付的效力:不动产物权移转的具体规则(197)

第三部分 我国不动产物权的制度设计问题第十一篇 从罗马法的土地分散利用体制看中国土地使用权制度设计(205)

一、引言(205)

二、古罗马公有土地分散利用的权利安排(206)

三、永佃权的创制(208)

四、地上权的产生(210)

五、比较分析(211)

六、中国土地制度变革:集中到分散利用体制的形成(213)

七、土地使用权的法律定位(216)

第十二篇 用益物权比较研究——我国用益物权体系重构之初步思考(220)

一、罗马法上的用益物权制度及其在当代大陆法国家的继承(221)

二、地役权制度比较研究(228)

三、用益权比较研究(234)

四、永佃权在当代大陆法国家的命运(243)

五、地上权比较研究(246)

六、我国用益物权体系重构的初步设想(258)

第十三篇 土地使用权客体论——我国不动产物权制度设计的基本设想(264)

一、引言(264)

二、土地使用权非欧陆法系的用益物权(265)

三、英美法系地产权:塑造土地使用权的另一种思路(269)

四、地产权改造土地使用权的基本设想(273)

五、简单论证:代结语(276)

参考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