谢培元
谢培元(1936年—2000年),男,中国第一代著名字体设计师,从事字体设计工作36年,参与和主持设计、修正、统一、把关等工作的30多副字体,对提高文字版面质量和改变图书报刊面貌作出了贡献。
人物经历
谢培元,1936年出生于上海市,少年时代对画画产生浓厚兴趣,早年在上海担任广告画学徒,同时业余时间在师范学校学习。1956年,随着中国实行计划经济,广告行业衰落,谢培元失业后进入新华书店工作,不久转入美术出版社,历任出版负责人、编辑、美术编辑等职。1958年,谢培元被下放到上海郊区劳动以改造思想。1960年回到出版社工作,后被调入上海印刷技术研究所字体研究室,参与设计《辞海》的宋一体和《毛泽东选集》正文字的宋二体。文化大革命期间,他被下放至上海字模一厂,1976年调回上海印刷技术研究所。谢培元的字体设计理论和实践成果包括《第二中心线》和《印刷字体结构专论》(1996年),以及在《印刷杂志》(1999年第12期)发表的“印刷字体的标准化及优化”。他的作品在国内外竞赛中屡获殊荣,1988年获得字体国际赛佳作奖,1991年与齐立合作设计的“硬楷体”获得日本森泽国际排版文字字体竞赛评审委员奖。谢培元还多次获得国家奖励,包括1987年国家标准局科技进步一等奖等。2000年去世,享年64岁。
谢培元和“新报宋”
上世纪九十年代初,正是国内各印刷、出版单位上激光照排系统如火如荼的时候,也正是中文信息处理技术飞速发展的时候。此时,北大方正集团有限公司、《人民日报》、中国印刷物资公司、上海印刷技术研究所等相关单位在北大勺园召开了关于“报宋”的研讨会,决定再开发一款“新报宋”,来满足出版、印刷界对印刷字体不断提高的要求,上海印刷技术研究所高级字体设计师谢培元先生承担了这个任务。
谢先生历经数年,潜心钻研,终于在1995年完成了全部设计,并且由北大方正于1997年制作成电脑字库。这款“新报宋”字库与原来的“报宋”字库相比,有如下几点不同:
匀度
“新报宋”是针对现在电脑字库要求度身订做的,这和“报宋”源自于铅字铜模有本质的区别,并且在制作中加入了新一代的“控制提示信息(HINT)”,可以保证“新报宋”输出小字更加清晰隽永,整体版面更加均匀,同时输出大字也光滑圆润、无懈可击。
结构
一直以来,中、日两国在印刷字体的设计风格和审美意识上存在着明显的差别:中国人设计的字体讲究中宫紧,重心高,由内向外伸展,一般而言,单看一个字的效果要好于整篇文字的排版效果;而日本人设计的字体则较松散、重心较低,似乎有点外紧内松,这样的每一个字让人看上去都有一点“怪怪的”,但是,文字排版之后的效果却都象是训练有素的士兵,整齐划一而又生气盎然,即使加上日语假名也不会有乱的感觉。
“新报宋”字体的字形很方整,笔法严谨,秀丽而端庄。在结构上就是大胆地参考日本印刷字体的设计风格。既体现汉字个性的表现,又注重整体结构的统一,以一种新的表现形式来诠释了印刷汉字的美。
处理技术
“报宋”的制作使用的是八十年代的技术,而“新报宋”所使用的是九十年代最新的PostScript中文字型技术,以优化曲线外轮廓方式描述。并且在各个工艺流程上都有严格的质量控制手段,功能强大的造字工具可以精细地描绘每个字的每个局部细节,此外,高精度的输出设备也使得印刷质量得到进一步的提高。
笔划
“新报宋”的笔划处理纤细而规矩,表现力丰富,自成一体,集谢先生多年研究之所成,较之其它字体要更加成熟和合理。
在“报宋”已得到普遍认可、方正系统被广泛采用的前提下,另辟蹊径开发出“新报宋”,这不但说明作者对印刷字体设计事业孜孜的追求,更表现方正在推动中文信息化进程、促进印刷字体发展方向做出的尝试和努力。
主要作品
参考资料
Warning: Invalid argument supplied for foreach() in /www/wwwroot/6gwu.com/id.php on line 28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