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简单百科
  2. 约克城号航空母舰

约克城号航空母舰

约克城号航空母舰(英文名:USS Yorktown,舷号:CV-5),是美国海军曾经服役的一艘航空母舰,也是美军第三艘以约克城命名的战舰。

约克城号航母全长246.7米,舰宽26.2米,吃水6.6米,设计标准排水量19,875吨,满载排水量25,484吨,最大速度32.5节,航程28节时可达14,400英里,载员约2,200人,飞机90架。电力由9台巴布科克・威尔科克斯锅炉系统供应,驱动4台帕森斯齿轮涡轮机,为4个螺旋桨提供12万轴马力。主武器为8门5英寸/38倍径单管炮,副武器为4座1.1英寸/75倍径四联装炮。

约克城号航空母舰(CV-5)于1934年5月开工,1936年4月下水,1937年9月开始服役。服役后至1938年间,约克城号与其舰载机在东海岸和加勒比海进行着各种服役之初的训练。1939年2月,约克城号与其姊妹舰企业号在加勒比海进行了其第一次演习,演习的目标是控制海岸,驱除假象从加勒比海登陆的敌人。富兰克林·罗斯福曾在修斯顿号巡洋舰上观看了部分演习。1942年6月7日5时30分,约克城号航空母舰中途岛战役中被击沉倾覆沉没。约克城号航空母舰共获得3枚战队之星勋章

1998年5月19日,“约克城” 号的残骸被发现,罗伯特·巴拉德对其进行了探测,称其 “保存状况极佳”,发现地被放置了一块纪念牌,成为了受国际公约保护的战争墓地。

命名由来

以“约克城”命名的舰艇都是为了纪念1781年的约克镇战役。这场战役发生在美国独立战争期间,当时法美联军击败了由著名将领查尔斯·康沃利斯率领的英军。约克镇战役成为这场战争中的最后一次重大陆战,自此之后美国获得了独立。

研发历程

研制背景

约克城级航母的设计得益于早期“突击者”号(1934年7月完工,比约克城号的龙骨铺设晚了三个月)的经验,但首先得益于更早的列克星敦级航母,后者是华盛顿哥伦比亚特区条约允许的改装。1929年的“突击者”号就已经按照华盛顿条约的吨位限制来设计,无论是单舰吨位还是总吨位。工程师们起初试图用小型航母来填满吨位的下限。然而,在其建造期间,使用“兰利”号和纽波特海军战争学院进行的标准化战备演习以及列克星敦号的作战报告表明,大型航空编队的重要性。人们认为其更具灵活性。第二个担忧更多地涉及工程方面,但同样,战备演习也表明了太平洋潜艇构成的真正威胁:反潜保护也需要成为其主要关注点。

约克城号航空母舰CV-5是美国海军在1930年代经济危机后、罗斯福新政实施期间,根据经济复兴法案拨款所设计建造的航空母舰型号。

研制历程

初步方案确认(1930-1931 年)

约克城级航母的吨位设计从一开始便受到国际军备条约的严格约束,同时需平衡作战需求与工程限制,成为其设计发展的核心议题之一。根据 1922 年华盛顿哥伦比亚特区条约,在游骑兵号服役前,美国可用的航母总吨位还剩54400 吨(条约规定美国航母总吨位不得超过135000 吨)。在 “游骑兵” 号(1934 年完工)服役前,海军最初考虑过 17,000 吨级的三航母方案,但随着对大型航空联队(提升战术灵活性)和反潜防护(应对太平洋潜艇威胁)的重视,这一方案被证明无法满足需求 —— 更大的吨位成为融合 “大载机量”“高航速” 与 “基础防护” 的必要条件。

1930 年伦敦条约进一步收紧限制,将美国原本不计入航母吨位计算的 “兰利” 号纳入了航母135000 吨的总吨位限制中,导致美国航母剩余可用吨位骤减至 52000 吨,迫使海军重新规划。此时,工程师面临的核心矛盾是:如何在有限吨位内设计出既能搭载 80 架以上飞机(接近列克星敦级的载机能力),又能达到 32.5 节高航速(与重巡洋舰协同)并具备基础装甲防护(舷侧装甲 2.5-4 英寸,甲板装甲 1.5 英寸)的现代化航母。

在方案论证阶段,海军部与船舶局(BuShips)曾探讨多种吨位分配方案:

约克城级最终以 20,000 吨标准排水量定案(满载 25,484 吨),虽小于列克星敦级(36,000 吨满载),但通过优化船体设计(长宽比 1:10,提升航速)、采用专用航母构造(非改装舰体),实现了 “小吨位大载机” 的突破 —— 其 90 架的机库容量和 80 架的常规载机量,几乎等同于吨位更大的列克星敦市级,成为条约时代 “效能最大化” 的典范。

方案细化(1931-1932 年)

甲板设计:1931-1932 年约克城级航母设计中,飞行甲板设计需兼顾多重因素。为与新型重巡洋舰协同,设定 32.5 节目标航速,同时结合作战经验改进航空操作设施。早期草案曾研究两大方案:一是装甲飞行甲板,虽优势显著,但受和平时期吨位限制,且当时无他国航母采用,最终放弃;二是双层起飞甲板,借鉴日本 "赤城"" 加贺 " 号设计,却因降落空间不足、结构阻碍起飞、吨位上升及稳定性问题被否决。经权衡,采用舷侧式机库甲板弹射器和飞行甲板弹射器,搭配单一长飞行甲板,结合舰尾阻拦装置,成为兼顾起飞与降落的解决方案。​

武备设计:武器装备设计初期未受足够重视,海军 "保守派" 与航空力量倡导者就自卫用水面火炮展开讨论。考虑过 8 英寸火炮(突破吨位限制)和 6 英寸火炮(威力不足),二者均需牺牲航空力量。最终沿用 "游骑兵" 号方案,采用 5 英寸火炮,其优势在于可提供远程防空能力,并辅以大量 0.5 英寸勃朗宁 M1920 重机枪。同时,研发中的新型 28 毫米高射炮计划纳入设计,以满足中等口径火炮需求。​

舰岛设计:指挥舰岛设计借鉴英国航母经验,针对 "暴怒" 号烟雾干扰问题,考虑过折叠式烟囱或降低航速,因航速至关重要,最终采用大型固定烟囱嵌入舰岛的设计。随着航空联队规模扩大和防空炮协同需求增加,舰岛可更好地控制甲板作业并配备火控引导系统,故放弃平甲板航母设计。设计中还对吨位进行调整,以 F 设计方案为基础削减吨位,使第三艘航母符合标准排水量要求。受大萧条影响,最终设计虽推迟开工,但工程师有时间完善细节,针对航空技术进步延长飞行甲板,以适应更大更重的飞机起飞,让设计更加成熟。​

约克城级航母的最终设计在 1932-1933 年完成,受大萧条影响开工推迟,却为工程师提供了继续细化的机会。设计改进聚焦航空技术:飞行甲板加长以适配更大型飞机,2 万吨排水量奠定现代化基础;舰岛集成高效火控与指挥系统,烟囱设计保障 32.5 节航速;近 800 英尺甲板可停放 25 架飞机,配备双蒸汽弹射器,90 架容量的机库通过三部升降机实现高效调度,远超同期 “列克星敦市” 级。这些调整使约克城足球会级在技术上显著领先。

建造沿革

约克城号航空母舰CV-5于1933年8月3日获得订购,尽管1934年11月才获批最终设计,但实际上“约克城” 号和 “企业” 号已于 1934 年 5 月21日和 7 月基于 1933 年初始设计开工,后期仅针对飞行甲板长度进行修改。两艘舰交由曾建造 “游骑兵” 号的纽波特纽斯造船及船坞公司承建,其闲置船台和成熟经验确保了建造效率,为后续设计落地提供了实践基础。该舰最终于1936年4月4日在弗吉尼亚诺福克诺福克海军基地下水,并于1937年9月开始服役。

基本设计

整体设计

总体船型源自“游骑兵”号,船甲板高度与重巡洋舰舰首相同,为平甲板,配有甲板装甲。船舷倾斜,以扩大甲板面积,从而在上方设置机库,并使船体线条更优美:宽25.34米,长234.69米,接近巡洋舰与驱逐舰的比例1/10,这能最大限度地发挥强大的动力装置。由于吨位限制,真正的装甲甲板无法考虑。

飞行甲板下方的第二层甲板是机库的基础,机库的空间覆盖了约80%的该层可用甲板面积,其余空间则留作船员和飞行员的住舱以及储藏室。船尾和船头各留出几英尺的空间。甲板并非完全封闭,留有几处开口,以减少海水飞沫进入的机会,因为海水飞沫对航空设备具有很强的腐蚀性。岛式上层建筑前后各有开口,岛式上层建筑前方的升降机后面有一个开口,岛式上层建筑底部有一个较小的开口,岛式上层建筑后方还有一个开口,位于最远的升降机前方。中央升降机并非位于中心线,而是更靠近岛式上层建筑,并位于其后方。

弹药库和航空汽油箱被放置在薄装甲甲板下方,并有额外的装甲布置。第三层甲板通过两部后部升降机与维修车间和备件库相连,可存放拆卸的备用飞机,而其他飞机则可通过升降机运送至主机库顶棚下方。

舰型结构

约克城号航空母舰CV-5充分吸收了之前美国海军改装、设计、建造航空母舰的经验,该级舰采用开放式机库,拥有3部升降机,飞行甲板前端装有弹射器,同时机库舷侧也有弹射器,紧急情况下飞机可以从机库中直接弹射起飞(但后来取消了这项不实用的功能),突出舰载机的出击能力。木制飞行甲板没有装甲防护,舰桥、桅杆和烟囱一体化的岛式上层建筑位于右舷。该级舰装甲比较弱,水线以下舰体对鱼雷的防护能力存在有相当程度的缺陷。

“约克城”号采用常规布局,岛式上层建筑位于船舯前部的右舷。飞行甲板占据了机身大部分表面积,包括舰尾、舰中和舰首区域。所有船员住舱、餐厅、办公室、工程和系统部门都位于甲板下方,全功能机库也在甲板下。岛式上层建筑内设有航海舰桥、各系统办公室、通讯设备、雷达以及烟囱。在岛式建筑后方还设有一台起重机

动力系统

“约克城”号航空母舰CV-5电力由9台巴布科克・威尔科克斯锅炉系统供应,驱动4台帕森斯齿轮涡轮机,为4个螺旋桨提供12万轴马力。在理想条件下,这使得该舰最高航速可达33节,总航程为12,500海里。1941年美国参战时,该舰船员编制为2217人。

“约克城”号动力装置安装在由隔板分隔的四个独立舱室中,其中两台位于内部,呈轴向排列,另外两台位于外部,与轴线偏移。涡轮机和锅炉的排气管位于主烟囱下方的三个帽盖下,最前面的一个帽盖倾斜度最大,另外两个则是直的。每台锅炉都有自己的独立舱室。该动力装置总功率为120,000轴马力(89兆瓦)。相比之下,它比庞大的但已过时的“列克星敦”号的动力装置要小,“列克星敦”号的动力装置功率为180,000轴马力(130,000千瓦),最高航速为33.25节。该舰在10节航速下的续航里程为12,500海里(23,200千米)。舰艇在和平时期携带2750吨燃油,在战争时期则可携带多达4360吨燃油,这种差异是由于在战时为增强反潜防护,将船体内的所有空舱都装满了燃油,同时还有双层船壳。

武器系统

“约克城”号建成时,配备了一系列用于抵御空袭的武器。主武器为8门5英寸/38倍径单管炮,副武器为4座1.1英寸/75倍径四联装炮,24挺.50口径勃朗宁M1920A4重机枪进一步强化了防空系统。24挺机枪被安装在主飞行甲板两侧的舷侧炮座上。1942年在维修期间被单装的20毫米厄利孔高射炮所取代,炮座有防护装置。飞行甲板两侧又增加了更多的舷侧炮座,主舰桥右侧前后各增加了八个,到1944年总数达到36个。

防护系统

“约克城”号装甲带厚度在2.5至4英寸(6.4至10.2厘米)之间,外覆0.75英寸的特种钢(STS)板。这为战时升级提供了可能,但从未实现。其主装甲甲板(机库地板)厚1.5英寸(3.8厘米),船舷外壁、装甲带后方和横向的壁厚达4英寸(102毫米)。由于这些舰艇设有岛式舰桥,所以还配备了指挥塔,其壁厚同样为4英寸,足以抵御炸弹碎片和弹片。反潜防护依靠的是空舱(战时会灌注海水或燃油)。燃油自身的厚度能够吸收大部分冲击波的冲击力。

舰载机

约克城号航母的主要攻击手段是其搭载的各类战机。机队通常由不同类型的战机组成,总数可达90架,包括战斗机、鱼雷轰炸机俯冲轰炸机。战斗机用于对抗敌方战斗机威胁,后两者则直接用于攻击敌方舰艇。必要时,俯冲轰炸机还可用于打击陆上目标。战机从飞行甲板通过2部液压弹射器起飞,下层机库甲板还安装了一部弹射器,总共可同时弹射3架处于战斗准备状态的战机。飞行甲板由3部机库升降机提供支持。

约克城号刚服役时舰载机呈现双翼机单翼机混装的局面。该舰上搭载过经典的波音 F4B(1932 年型)、格鲁曼 F2F 和 F3F战斗机 两款双翼战斗机,以及柯蒂斯 F11C、BFC、BF2C “苍鹰” 双翼战斗 / 俯冲轰炸机。此外还有大湖 BG-1 战略轰炸机、柯蒂斯 SBU 和 SBC “地狱俯冲者” 双翼俯冲轰炸机,以及马丁 BM 俯冲鱼雷轰炸机、马丁 T4M(大湖 TG 系列)鱼雷轰炸机 —— 全部为双翼机型,但这些飞机在 1941 年逐步被替换。

1937 年起,舰载机已开始逐步向单翼机过渡,如 TBD “蹂躏者” 鱼雷轰炸机,以及沃特 O3U、SU、SOC “普通海鸥” 等侦察机型(浮筒版通过机库舷侧弹射器起飞,轮式起落架版则直接起降)。

1942 年 6 月,约克城号搭载了 25 架 F4F “野猫” 战斗机、37 架 SBD “无畏” 俯冲轰炸机、13 架 TBD “蹂躏者” 鱼雷轰炸机,以及 2 架 O3U 侦察机。

性能数据

服役动态

太平洋(1939-40)

1939年4月20日,“约克城”号航空母舰驶往汉普顿锚地补充物资并让船员休息,随后经巴拿马运河前往太平洋。CV-5号舰开始了一连串的常规行动,1939年9月1日第二次世界大战爆发时,它正在圣地亚哥执行任务。1940年4月,它参加了第二十一届舰队演习,不久后进港安装了新的RCACXAM雷达,当时全美海军只有四艘舰艇配备了这种雷达。其信号桥(三脚桅杆)被完全封闭,飞行甲板边缘的舷台还增设了.50口径的机关枪。第二十一届舰队演习取得了成功,其中它证明了空中作战是重要的资产。例如,联合空军演习114A协调了陆军和海军对夏威夷群岛的防御。其航空联队被用于对水面部队进行高空跟踪。

随后,CV-5离开太平洋前往美国西海岸,次年春天返回夏威夷。当时德国潜艇在大西洋肆虐,美国海军被要求向东派遣兵力。于是,“约克城”号航空母舰、第三战列舰分队(新墨西哥级战列舰)以及三艘轻巡洋舰和12艘驱逐舰经由巴拿马运河美国太平洋舰队调往大西洋舰队。

大西洋中立巡逻(1941年4月至12月)

1941年4月20日,美国海军“约克城”号航空母舰与“沃灵顿”号、“萨默斯”号和“乔伊特”号驱逐舰从珍珠港出发前往巴拿马运河,于5月6日至7日夜间穿越运河。5月12日,“约克城”号抵达百慕大。当年,它从最北端的新foundland开始,一直巡逻到百慕大,行程达17642英里(28392公里)。10月28日,“约克城”号与“新墨西哥州”号巡洋舰一同航行时,一艘驱逐舰发现了一艘潜艇,投放了深水炸弹。护航队三次紧急改变航向,由于“帝国针尾鸭”号正在修理引擎,航速降至11节(13英里/小时;20公里/小时)。夜间截获了德国的无线电信号,海军少将H·肯特·休伊特派一艘驱逐舰在护航队后方进行搜索。次日,“约克城”号和“萨凡纳”号巡洋舰为护航驱逐舰加油,直至夜幕降临。

次日,“约克城”号准备为另外三艘驱逐舰加油时,再次发现声纳接触,护航队紧急转向十次,“莫里斯”号和“安德森”号驱逐舰投放了深水炸弹,“休斯”号负责探测。尽管发现了油迹和一些残骸,但似乎没有击沉任何一艘U型潜艇。但就在同一天,即10月30日,U-552潜艇击沉了“鲁本·詹姆斯”号驱逐舰,这是第一次损失,进一步加剧了这些“中立”巡逻队的紧急状态,直至11月。1941年12月2日,“约克城”号前往诺福克进行补给和船员休整。

重返太平洋(1941年12月-1942年5月)

萨摩亚、吉尔伯特群岛和新喀里多尼亚

1941年12月7日,主力舰的惨重损失使美国海军在太平洋仅剩下三艘航空母舰,分别是“企业”号、“列克星敦”号和萨拉托加号航空母舰。而“约克城”号、“兰格利”号和“黄蜂”号则在大西洋,刚刚服役的“霍顿”号也在那里,需要时间进行训练。12月16日,“约克城”号从诺福克出发,前往巴拿马共和国运河区,其二号炮位安装了许多新型厄利孔20毫米炮,同时保留了一些勃朗宁M212.7毫米机枪,还配备了一批M1919A47.62毫米机枪。其炮架确实能巧妙地安装在清洁杆的把手和用于安全绳的空心管上,因此,如果需要,数十名水兵可以临时充当高射炮手。一份报告称:“‘约克城’号上的火炮比墨西哥革命电影里的还要多。”1941年12月30日,“约克城”号抵达圣地亚哥,成为弗兰克·杰克·弗莱彻少将第17特遣舰队的旗舰。1942年1月6日,她立即护送一支载有海军陆战队增援部队的船队前往萨摩亚,在途中还为在图图伊拉岛的帕果帕果港的增援部队提供了掩护。

1月25日,“约克城”号与“企业”号从萨摩岛启航,第8特遣舰队(“企业”号)和第17特遣舰队(“约克城”号)分别前往马绍尔群岛吉尔伯特群岛,协同实施突袭。

约克城号航母返回珍珠港补充给养,于2月14日再次出海,这次驶向珊瑚海。3月6日,它与由威尔逊·布朗海军中将指挥的第11特混舰队(列克星敦号航母)会合。两支特混舰队前往拉包尔和加斯马塔,以阻止日军推进,并为盟军在新喀里多尼亚努美阿的登陆提供掩护。它们由包括澳大利亚号和堪培拉号在内的8艘重巡洋舰以及14艘驱逐舰护航。3月7日,日军在胡因湾(新几内亚岛的萨拉马乌阿-莱城)登陆。

新几内亚

约克城号在珊瑚海区域继续巡逻至四月,局势暂时稳定下来。约克城号和第17特遣舰队于2月14日在汤加塔布(汤加群岛)停靠,进行自偷袭珍珠港以来一直拖延的维修工作。然而,不久切斯特·尼米兹上将收到“日军打算在五月第一周从海上进攻莫尔斯比港的可靠情报”。于是约克城号于4月27日离开汤加塔布,驶向珊瑚海。5月1日,第11特遣舰队(由奥布里·W·菲奇少将指挥)在新赫布里底群岛西南部与弗莱彻的第17特遣舰队会合。

科拉海海战(1942年5月)

5月3日下午3点17分,来自VS-5中队的两架SBD“无畏”式俯冲轰炸机发现了一艘浮出水面的日本潜艇,随后迫使其下潜。5月3日上午,TF11和TF17相距约100英里(161公里),正在加油。午夜前,法兰克·弗莱彻接到日军在图拉吉岛所罗门群岛)登陆的警报,并开始建造水上飞机基地。5月4日黎明前,约克城号以27节(50公里/小时;31英里/小时)的速度向北航行,并于当天早上7点1分发动了首次攻击,出动了18架VF-42中队的F4F战斗机-3“野猫”战斗机、12架VT-5中队的TBD“破坏者”式鱼雷轰炸机以及28架VS/BY-5中队的SBD“无畏”式俯冲轰炸机。这次对图拉吉和加武图的敌舰和岸上设施的攻击造成了毁灭性打击。他们宣称击沉了驱逐舰“菊月”号、三艘扫雷舰和四艘驳船,击落了五架敌方水上飞机,损失了两架F4F“野猫”战斗机和一架TBD“破坏者”式鱼雷轰炸机。同一天,TF44(克雷西少将指挥)与列克星敦号的TF11会合。向北,11艘运输船由驱逐舰护航,还有“瑞凤”号航母以及四艘重巡洋舰正驶向莫尔斯比港,而另一支以翔鹤号和“瑞鹤”号航母以及两艘重巡洋舰、六艘驱逐舰组成的特遣舰队则在远处提供掩护。

5月6日上午,弗莱彻将所有这些兵力置于第17特遣舰队指挥之下。5月7日黎明时分,他派遣克雷西前往路易西亚德群岛,拦截任何驶向莫尔兹比港的运输船队。与此同时,他向北航行寻找敌人。与此同时,日军发现了油轮“尼奥肖”号和“西姆斯”号驱逐舰。误将其当作航母,日军派出两波飞机对其进行攻击。“西姆斯”号严重受损并沉没,而“尼奥肖”号在遭受7次直接命中和8次近失后幸存下来。5月11日,其幸存者被“亨利”号救起,随后“尼奥肖”号被击沉。

5月8日上午,列克星敦号的一架侦察机发现了高木海军中将的瑞鹤号航空母舰翔鹤号。约克城号航空群随即起飞并迅速发起攻击。他们对“翔鹤”号投中了两枚炸弹。甲板起火且被击穿,她无法放飞任何飞机,同时其油库和发动机修理车间也被摧毁。列克星敦号的“无畏”式轰炸机也击中了她。与此同时,约克城号和列克星敦号收到了敌方报复性打击即将来袭的警报,这次打击于11点到来。

美国海军“卡普坦”级的F4F“野猫”战斗机击落了17架敌机,其余的则在高射炮的密集火力下损失殆尽。中岛B5N“凯特”式轰炸机向“列克星敦”号发射了鱼雷,命中两发(左舷),而爱知D3A“瓦尔”式俯冲轰炸机则在甲板上命中三发。列克星敦号开始倾斜,舰内多处起火。与此同时,约克城号(舰长埃利奥特·巴克马斯特)也在巧妙地躲避攻击。它成功躲开了至少8枚鱼雷,并且所有“瓦尔”式俯冲轰炸机的攻击都未命中,但于11点27分被一枚命中飞行甲板中央。这枚半穿甲250千克(550磅)炸弹穿透了四层甲板后爆炸。航空弹药库发生爆炸,66人丧生。过热器锅炉也停止了工作。12次近失也对其水线以下的船体造成了损害。

尽管列克星敦号上的损管小组成功扑灭了大火,但无法阻止舰内进水。次日17时07分,列克星敦号被弃船,随后被“菲利普斯”号击沉。这是日本战术上的胜利,但从战略上讲,盟军取得了胜利,因为“莫”号行动被放弃了。然而,约克城号为此付出了沉重代价,受损严重,不得不进干船坞修理三个月。与此同时,美国海军情报部门破译了日本海军的电报,估计日本将在夏威夷群岛西北端发动另一次大规模行动。对日本而言,这就是“米”号行动,山本五十六企图彻底消灭太平洋上剩余的美国海军力量。

中途岛战役(1942年6月)

切斯特·尼米兹上将策划中途岛的防御,向该岛增派援兵,尤其是轰炸机和中国人民解放军海军航空兵,并集结他那微薄的海军力量,召回第16特遣舰队(“企业”号)和“胡蜂”号返回珍珠港补充给养。“约克城”号也于5月27日抵达珍珠港,进入干船坞修复在战斗中遭受的严重损伤。海军船厂将检修时间从两周缩短至一周,动用所有可用工人日夜轮班作业。然而尼米兹上将深知这仍不够,下令迅速修补飞行甲板,仅修复最紧迫和关键的损伤。这成为了“珍珠港工人奇迹”。所有人都清楚其中的利害关系,珍珠港的所有工人夜以继日地工作,累得精疲力竭,最终在48小时内完成了足够的修复工作,使该舰再次具备出航条件。

事实上,速度如此之快,以至于日本的规划人员在计算中忽略了她。后来飞行员们会误将“约克城”号航母当作另一艘航母。不过,有个问题,“约克城”号受损的过热器锅炉未得到修复,因此其最高速度受到了限制。在西海岸进行改装期间,她的舰载机群还得到了来自萨拉托加号航空母舰航母的额外飞机和飞行员的增援。5月30日,第17特混舰队启程前往中途岛,抵达东北地区方向,悬挂着弗莱彻海军中将的指挥旗。它与第16特混舰队(雷蒙德·A·斯普鲁恩斯海军少将指挥)会合,受到了企业号航空母舰船员们的欢呼,他们简直不敢相信自己的眼睛。“企业”号被部署在北面10英里(16公里)处。

6月1日至3日,中途岛和两艘航母上的战斗机巡逻队开始行动。6月4日黎明时分,“约克城”号航母派出10架“无畏”式轰炸机(VB-5)向北侦察100多英里(160公里)。与此同时,中途岛的“卡塔利娜”式水上飞机发现了逼近的日军。很快,两艘航母都拉响了警报。弗莱彻海军上将命令斯普鲁恩斯的第16特遣舰队寻找并打击日本航母编队。8时30分,“约克城”号的侦察机返回后,甲板上开始准备起飞其主要强击机群,包括17架“无畏”式轰炸机(VB-3)、12架“破坏者”式鱼雷机(VT-3)以及6架“野猫”式战斗机(“三号战斗机”)护航。与此同时,“企业”号和“大黄蜂”号也同时放飞了各自的攻击机群。

鱼雷机首先发现了日本的突击编队,但VT-8、VT-6和VT-3被击溃,只有六架飞机返回,没有命中一枚鱼雷(实际上有些命中但未爆炸)。这至少分散了日本战斗机的注意力,它们全都集中对付“破坏者”鱼雷机。与此同时,来自“约克城”号和“企业”号的俯冲轰炸机在高空抵达,毫发无损,很快发起攻击。苍龙号航空母舰首先被击中三枚致命鱼雷。来自“企业”号的飞机击中了赤城号航空母舰加贺号航空母舰,很快这两艘航母因燃油和弹药起火而被摧毁。剩下的“飞龙”号成功派出一支突击编队(18架“瓦尔”式俯冲轰炸机),很快找到了“约克城”号。

约克城号于13时29分首次被雷达发现,舰长立即中断了甲板上战斗机的加油作业,命令其尽快起飞,同时让正在降落圈中的俯冲轰炸机离开,以腾出防空火力。无畏式轰炸机也临时组成了战斗巡逻队,此时燃料已所剩无几。船员们还把甲板上一个800加仑(3000升)的汽油罐推到一边以防发生火灾,燃油管路被排空并关闭,所有舱室的门都关上,舱口也已固定,弹药已分发完毕,还增加了轻机枪作为增援。约克城号全体船员都“做好了撞击准备”。

当确定了位置后,战斗机被派去拦截来袭的“瓦尔”式轰炸机,在距离约15至20英里(24至32公里)处与之遭遇。野猫式战斗机毫不费力地击溃了速度缓慢的“瓦尔”式轰炸机,打乱了它们的队形,但很快又不得不应对6架护航的零式战斗机。中队长小林道夫中尉被其对手、指挥官约翰·S·塔奇中校击落。然而,还是有一些“瓦尔”式轰炸机突破了防线,尽管有高射炮的密集火力和机动防御,航母还是被击中了三次。此外,虽然前两架被击落,但第三架俯冲的“瓦尔”式轰炸机也被击中,失去了控制,翻滚着击中了二号升降机后方、右舷的位置。爆炸时炸出了一个10英尺(3米)宽的大洞,飞溅的碎片夺去了岛式舰桥后方两座1.1英寸炮塔上船员的生命。机库甲板下的三架飞机也被弹片击中并起火。一架满载燃油、携带1000磅(450千克)炸弹的“无畏”式飞机很快被A.C.埃默森中尉控制住,他启动了喷水灭火装置,扑灭了大火。

第二枚炮弹击中了右舷,穿透飞行甲板,在烟囱底部爆炸,炸毁了三台锅炉的进气管,致使其中两台锅炉无法使用,另外五台锅炉也被烟雾和气体所笼罩。只有第一台锅炉还能维持燃烧,仅能为辅助蒸汽系统和船上的电力供应(尤其是喷水灭火系统和水泵)提供足够的蒸汽压力。

第三发炮弹击中右舷,穿透了前升降机,在四层甲板爆炸。火势在前燃油舱和弹药库相邻的破布储存室燃起,二氧化碳很快阻止了燃油的燃烧。

受损的“约克城”号航母修复工作进展顺利,似乎能挺过这场浩劫。当时它正以6节的速度航行,但在14点40分完全停了下来。此时它成了任人宰割的活靶子,无论是潜艇还是空袭都能轻易将其击沉。由于日军损失惨重,空袭已无可能,但潜艇攻击仍有可能。大约15点40分,“约克城”号的锅炉慢慢被点燃并重新启动,轮机长德莱尼向巴克马斯特舰长报告,现在可以开到20节了。飞行甲板临时修补完毕,几个锅炉恢复了供电,航速恢复到19节。为了鼓舞全舰士气,巴克马斯特舰长将最大的美利坚合众国国旗从桅杆上升起。很快,舰上的航空作业也准备就绪。首先,甲板上的战斗机开始加油,而此时雷达发现另一批敌机正从33英里(53公里)外飞来。战斗准备再次展开,六架负责防空的战斗机再次起飞拦截,但此时它们的燃料已所剩无几。

16时,约克城号以20节的速度全速前进,所有战斗机均已起飞,正沿拦截航线行进,很快便与敌方接触。他们开始击落B5N“凯特”式鱼雷轰炸机。野猫式战斗机击落了三架,其余的则突破防线,准备低空飞行,与此同时,约克城号的防空炮火也开始射击。她急转弯躲避了两枚鱼雷,但又有两枚在16时20分击中了她的左舷。严重的损伤导致全舰电力中断。她再次失去动力,但仍有足够的速度进行转向,只是舵机卡住了。她开始向左舷倾斜得更厉害了。损害管制官克拉伦斯·E·奥尔德里奇指挥官报告说,由于抽水机失灵,他无法控制进水情况。轮机长C·约翰·F·德莱尼中校报告说,所有锅炉的火都熄灭了。

后来,他在“阿斯托里亚”号巡洋舰上见到了弗莱彻(在首次俯冲轰炸袭击后,他已将指挥旗移至该巡洋舰),两人商定派一支打捞队回去,继续尝试营救“约克城”号。在她的飞机此时已从企业号航空母舰上起飞作战的情况下,他们还是努力尝试了。当天下午晚些时候,他们为“约克城”号报仇雪恨,击沉了日军“飞龙”号航母,共命中四弹。

约克城号航母整夜都漂浮着,直到最后两名船员被救起。巴克马斯特挑选了29名军官和141名水兵组成抢修队返回船上,五艘驱逐舰在周围形成反潜警戒圈。6月6日上午,船上的抢修工作开始。从珍珠港赶来的舰队拖船“维里奥”号和“赫米斯礁”号抵达,将航母拖走。然而,这一切进展缓慢。为了重新启动船上的水泵,一艘驱逐舰为其提供动力。下午,为了减轻重量,一枚5英寸(127毫米)口径的炮弹被抛入海中,随着剩余的飞机和水被抽出,船身的倾斜度从2度减小。但命运弄人,这艘航母最终还是被判报废。与此同时,I-168潜艇发现了航母,悄悄靠近,很快便处于有利位置,准备发射远程鱼雷。

然而,约克城号航母和附近的六艘驱逐舰并不知道,日本潜艇I-168在大约15点36分发现了这艘失去战斗力的航母,并占据了有利的攻击位置。突然,瞭望员发现有四条鱼雷尾迹朝着CV-5号航母的右舷方向袭来。距离最近的“哈曼”号驱逐舰立即进入战斗状态,用20毫米厄利孔炮向尾迹射击,试图引爆鱼雷。但其中一枚鱼雷击中了“哈曼”号驱逐舰的中部,折断了船身,驱逐舰迅速下沉。“哈曼”号驱逐舰很快在水下爆炸,可能是由于水雷爆炸所致。爆炸的冲击力将水中的许多人都掀翻了,冲击波还严重损坏了航母的船体。机库甲板上的一台辅助发电机和一些固定装置掉落下来,铆钉也弹了出来。

在其余驱逐舰继续搜寻时,哈曼号的幸存者以及约克城号的救援人员被接走。拖船“维里奥”号切断拖绳,转而参与救援。然而令人惊讶的是,约克城号拒绝沉没。整个6月6日至7日的夜晚,她一直漂浮在海面上。然而到了6月7日5点30分,可能是由于水压冲破了内部隔板,她向左舷倾斜得更厉害了,很快便翻转过来。她在这里停留了一段时间,直到沉没,由于被困的空气囊得以保持浮力,所有船员和两架路过的巡逻PBY卡特琳娜水上飞机飞机都向她致敬,飞机还俯冲了机翼。7月7日7点01分,她翻转过来,船尾先沉入水中。她沉到了5500米深的地方,战斗旗帜仍在飘扬。总计,这艘航母损失了141名军官和船员。1998年5月19日,“约克城” 号的残骸被发现,罗伯特·巴拉德博士对其进行了探测,称其 “保存状况极佳”,发现地被放置了一块纪念牌,成为了受国际公约保护的战争墓地。

残骸情况

1998年5月19日,美国海军和国家地理杂志联合探险队在檀香山西北1000英里处发现了约克城号的最终沉没地点,罗伯特·巴拉德对其进行了探测,称其 “保存状况极佳”,发现地被放置了一块纪念牌,成为了受国际公约保护的战争墓地。

荣誉奖项

约克城号航空母舰CV-5共获得3枚战队之星勋章

参考资料

资料:美军约克城级航空母舰.新浪网.2025-04-10

USS Yorktown (CV-5).USS Yorktown (CV-5).2025-04-12

约克城级航空母舰(1936 年).naval-encyclopedia.2025-04-23

约克城号航空母舰(CV-5).美国商务部国家海洋和大气管理局 (NOAA).2025-04-24

第二次世界大战:约克城号航空母舰.ThoughtCo .2025-04-24

探索约克城号航母.美国商务部国家海洋和大气管理局 (NOAA)海洋勘探.2025-04-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