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简单百科
  2. 富村镇

富村镇

富村镇位于云南省富源县中部,东接贵州省盘县乐民镇和响水镇,西与罗平县富乐镇隔河相望,南与老厂镇黄泥河镇毗邻,北与营上镇接壤。全镇辖21个村委会,204个自然村,271个村民小组。富村镇总面积为330.53平方公里,其中耕地面积为6.52万亩。截至2020年,富村镇常住人口为76856人,户籍人口为105713人。富村镇的历史可以追溯到元至元二年(1336年),当时置亦佐县,属巴兰乡幕风里。2002年9月,撤乡设镇。截至2019年末,富村镇有126个工业企业和4个规模以上企业,还有66个营业面积平方米以上的综合商店或超市。富村镇的行政机构为镇人民政府,驻地为富村村。

历史沿革

元至元二年(1336年),置亦佐县,属巴兰乡幕风里。

清康熙三十四年(1695年),撤平夷卫和亦佐县置富源县,仍为巴兰乡慕风里。

民国里改区,为慕风区。

1950年4月,属平中区,同年8月,设富村区。

1952年8月,改为松子山区。

1958年10月,设富村、古本、水井、祖德4公社。

1961年5月,恢复富村区。

1984年2月,公社改区,大队改乡。

1988年2月,撤区设乡。

2002年9月,撤乡设镇。

行政区划

1961年5月,辖7公社、18大队。

2011年末,富村镇辖富村1个居民委员会,辖居核、砂厂、德胜、松子山、托田、新坪、祖德、团山、小坝、干龙、普红、古木、大凹子、新店、亦佐、水井、鲁纳、块泽、新厂、白石岩20个村民委员会;下设14个居民小组、257个村民小组。

截至2020年6月,富村镇辖1个社区、20个行政村:富村社区、居核村、砂厂村、德胜村、松子山村、托田村、祖德村、三团山村、小坝村、干龙村、新坪村、普红村、古木村、大凹子村、新店村、亦佐村、水井村、鲁纳村、块泽村、新厂村、白石岩村。镇人民政府驻富村村。

地理环境

位置境域

富村镇地处富源县中部,东接贵州省盘县响水镇,南邻老厂镇黄泥河镇,西连罗平县富乐镇,北抵营上镇、贵州省盘县乐民镇,距县城63千米,总面积335.53平方千米。

地形地貌

富村镇地势为中间高、东西低。地形分为山地、槽坝。境内最高点位于贺居勒后山,海拔2341.5米;最低点位于古木河出口,海拔1317米。

气候特征

富村镇多年平均气温13.4℃,极端最高气温33℃(2010年7月16日),极端最低气温-13℃(2008年1月8日),7月平均气温23℃。生长期年平均175天,无霜期年平均230天。年平均日照时数1600小时,年平均降水量1604毫米,降雨集中在每年的6~11月。

水文

富村镇主要河道有二级河块泽河1条,长10千米;三级河古木河、普彝河、托田河3条,总长27.9千米。境内最大河流为块泽河,自白石岩迤西田深沟入境,由北至南,注入南盘江流域面积185平方千米,多年平均流量29.7立方米/秒。

自然灾害

富村镇主要自然灾害有冰雹、干早、洪涝、风灾、低温冻雨霜冻等。低温冻雨灾害年均发生一次,主要发生在11月-次年1月,最严重的一次发生在2008年1月,冰冻时间约30天,涉及21个村(居)委会,农作物受灾面积达3万亩,直接经济损失365.6万元。

自然资源

富村镇境内已探明地下矿藏有煤炭、铅锌、铜等,其中煤炭地质储量2.6亿吨,可采储量为1.8亿吨;铅锌矿地质储量9.5万吨,可采储量为7.6万吨;铜矿地质储量68.6万吨。

政治

党的建设

2004年底,镇党委下设22个党总支,1个工委,87个党支部(农村党支部66个),党员总数1960人,占总人口的2.4%,其中农村党员1605人,占党员总数的81.9%;机关党员355人,占党员总数的19.1%;妇女党员311人,占党员总数的15.87%;少数民族党员133人,占党员总数的6.79%。大专及以上学历100人,占党员总数的5.1%;中等专业学校学历216人,占党员总数的11.02%;高中学历247人,占党员总数的12.6%;初中及以下学历1397人,占党员总数的71.28%。

2004年,全镇党建工作在县委的正确领导下,在县委组织部的指导帮助下,围绕各项工作目标,充分发挥领导核心作用,切实加强领导班子建设、组织建设、作风建设、廉政建设、制度建设、干部队伍建设、基层组织建设和精神文明建设,认真实施“云岭先锋”工程,以“六村十好”为目标,切实搞好“五创建”,把“三级联创”与“三培养”结合起来,稳步推进“四通”“五改”“七进村”。

一年来,镇党委投资13.8万元,为21所村级党校配置了425套课桌椅及其它电教设备,培训农村党员1.7万人次,使全镇的农村党员都受到了4次以上的农村实用技术及党的基本知识的培训。积极开展党员小康示范户、科技示范户、无职党员设岗定责及争创“三文明”户等活动,着重发挥党员在农村“三个文明”建设中的先锋模范和带头作用。目前,全镇已涌现党员科技示范户458户,党员小康示范户153户。

在党员队伍建设中,坚决贯彻执行“十六字”方针,坚持成熟一个,发展一个,严把入口关,注重素质的提高,保证党员队伍质量。从542名入党积极分子队伍中吸收新党员87名,其中:妇女党员13名,少数民族党员6名,初中文化49名,高中文化15名,中等专业学校文化15名,大专以上文化8名。

在第二届村级“两委”班子换届选举工作中,通过民主选举,全镇共选举产生党总支书记17名,其中:祖德、团山、大凹子、新坪的党总支书记由上级选派担任;党总支副书记9名,党总支委员117名;经过海推、提名推荐、组织考察、群众投票选举等程序,21名村委会主任、22名副主任、104名委员脱颖而出。镇村级“两委”班子顺利产生。

2004年,继续坚持和完善“党要管党”的制度,制定了切实可行的会议学习、领导干部分工负责等15个制度,对村民委员会的各项工作,实行千分制量化考核责任制,干部包村,聘任上岗,做到用制度管人,按章办事,责、权、利明确,奖惩挂钩,调动了干部的工作积极性。与此同时,认真落实党员结对扶贫制度,建立健全党员结对扶贫档案卡(全镇结对户1035户、7490人次),在烂泥箐村建立扶贫示范点,开展动真情、扶真贫,攀穷亲,结穷友,帮助研究生产措施,寻找致富门路,制定脱贫计划,积极帮助贫困户解决实际困难和问题,做到扶贫到户、到人。

在“五结对”、“五创建”工作中,全镇广大党员干部积极为群众办好事、办实事。目前,已落实党员干部“五结对”730户,其中:结对贫困户146户,残疾人146人,非公有制业主146户,贫困学生146人,首富户146户;创建文化大户21户,科普大户210户,致富大户200户,养殖大户250户营销大户60户。

精神文明建设方面,镇党委紧紧围绕省委提出的开展“三大创建”活动,按照六抓六治六变标准抓好文明村建设,开展“十星级”文明户的创评活动,以“省级文明村”喜鹊树、黄土坡为代表的文明村不断涌现,全镇创建了小铺子、烂泥箐等16个文明村,评选出“十星级”文明户4861户。通过创评“十星级”文明户,激发了全体公民积极投身于文明村建设主战场的自觉性,提高了公民的整体素质,开创了富村镇精神文明建设的良好局面。21个村党支部中,有8个村党支部基本达到“五个好”目标。镇机关党支部等5个单位被县委授予“五好”党支部荣誉称号,有6人受到了市县的表彰奖励。

在实施“云岭先锋”工程中,镇党委从全新的高度出发,树立科学的发展观、正确的政绩观、马克思主义的群众观,在深入调查研究的基础上,明确目标任务,按照实施“云岭先锋”工程新思路,认真开展各项工作,并借实施“云岭先锋”工程这一良机,在全镇范围内实施“十个一工程”,组织了408名镇、村干部和204名教师深入全镇204个自然村开展送温暖、献真情、办实事、搞调研、促发展活动。通过开展600余名干部下村调研办实事以来,全镇已形成了有情况、有对策、有措施的书面调查报告612份,解决了群众关心的急、难、热点问题100余个,上法制课、科技课各204堂,石柱子等18个靠人背马驮的偏僻边远的自然村修通了路,排除学校危房4500平方米,启动了5所学校的教学楼等硬件设施的建设,镇政府自筹100万元,争取上级拨款150万元,安装了迤新水厂主管道。全镇农民发展生产的劲头足了,扶贫办法多了、路子宽了,调整农业产业结构的步子迈快了。镇上还从镇财政挤出61.2万元,硬化了黄土坡等7个村的8.16公里村庄道路,将小铺子村建成了集市级文明村、敬老先进村、小康温饱示范村、生态村等四位为一体的新型农村。

精神文明建设

深入开展以“讲文明,树新风”为主题、思想道德建设为重点、社区文化建设为窗口、“四大创建”活动为载体的群众性精神文明创建活动。创建生态文明小康先进村1个(小铺子),申报了市级文明村1个(苏家村),县级文明村1个(小雨汪),创建申报了市级文明单位2个(富村信用社、富村地税三所),县级文明单位1个(富村镇一中),此外,我镇还积极创建申报了市级文明乡镇。“群星文明工程”在集镇范围内启动,极大地提高了集镇的文明程度,丰富了文明集镇创建内容。今年我镇把集镇作为全镇的一个窗口来抓,搞好集镇“五化”(硬化、绿化、美化、亮化、净化)工作,抓好集镇范围内站所及个体工商户的创星评星工作,做好引星管理学校、城镇户、职工等工作,使集镇范围内处处闪烁着星星。由于工作扎实、措施有力、成效明显,无论是小铺子生态文明小康先进村的建设,还是文明集镇的创建、群星文明工程都受到市、县两级宣传部门及文明办的肯定,并把小铺子及富村集镇列为本年全市精神文明现场会的现场点,作为全市精神文明建设的典型。

党风廉政建设:坚持新时期加强党风廉政建设及反腐败工作的指导思想和总体格局,从严治政,充分发挥教育、监督、惩处、保护的职能作用。认真贯彻落实中央“八项规定”、省委“五不准”和《云南省公务员八条禁令》,完善办案责任制,提高查办效率。全年受理来信来访9件,其中转办7件,自办2件,立案4件,结案4件,结案率100%,党内严重警告3人,警告1人,增加了党员领导干部拒腐防变能力。

经济

综述

实现国民生产总值12.25亿元,同比增长10.1%;农村经济总收入完成6.11亿元,同比增长11.1%;工业生产总值完成6.14亿元,同比增长12%;完成财政总收入1.12亿元,同比增28%;完成地方财政收入2668万元,同比增长23.52%,固定资产投资完成3.06亿元,同比增长47.8%;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完成2.7亿元,同比增长9.3%;农村信用存、贷款余额2.2亿元、1.6亿元,同比分别增长25.8%、15.99%;农民人均纯收入达4164元,同比增长18%。

2011年,富村镇财政总收入1.28亿元,比上年增长39.9%。其中地方财政收入3036万元,比上年增长13.8%。从各主要税种看,完成营业税300万元,增值税703万元,个人所得税102万元。农民人均纯收入5368元。

截至2019年末,富村镇有工业企业126个,规模以上企业4个,有营业面积平方米以上的综合商店或超市66个。

第一产业

粮经作物

粮食作物以水稻、玉米、小麦、阳芋等为主,经济作物主要有烤烟魔芋、大蒜、藠头旱藕粉等。

紧紧围绕农业增效、农民增收、农村繁荣的工作目标,强化科技措施落实,稳定粮食生产面积,提高科技含量,狠抓烤烟、魔芋等传统特色产业,农业产业结构调整取得明显成效。全镇播种粮食面积8907.8公顷,实现产量4267.9万千克,同比增12.2%;种植烤烟1200公顷,实现产值3896万元,同比增11.79%;种植魔芋2066.67公顷,实现产值2.05亿元,同比增42.36%;实现畜牧产值1.34亿元,同比增15%;种植旱藕粉、蔬菜、大蒜、生姜、大棚西瓜、头、土瓜根等,实现产值7600余万元;完成核桃种植400公顷,在新店村委会种植县级样板85.67公顷,完成核桃补植补造773.33公顷,种植杉木林400公顷。

畜牧业

2004年全镇畜牧业产值(现价)达到3191万元。大牲畜存栏1.25万头,出栏1845头,比上年增21.86%;山绵羊存栏1.32万只,出栏4128只,比上年增54.61%;生猪存栏5.07万头,比上年增7.45%,出栏5.91万头,比上年减0.11%。共推广大河乌猪436头,与去年同期的322头相比,增35.4%;牛改良320头,马改良768匹,推广良种禽2万羽。全年涌现出了20余个乌猪养殖专业村,其中新店老高寨村养殖大河乌猪77头。全年畜牧总产值比上年增长8%,总收入比上年增长8%,人均纯收入增加60元。同时,获“曲靖市防制重大动物疫病及高致病性禽流感工作先进集体”称号。

林业

2004年全镇有镇办林场1个,村办林场4个,森林面积27.8万亩,其中成材林7.8万亩,幼林面积20.8万亩,退耕还林4000亩,荒山绿化1900亩,完成造林2918亩,苹果林8250亩。全镇森林覆盖率达24.3%,全年实现无森林火灾。全年完成1万亩工程造林的补植补造工作任务,补栽各种苗木56万株,退耕地成活率达90%以上,荒山成活率达70%以上;完成四旁植树40万株,封山育林1900亩;建成苗木基地3个40余亩,年产绿化苗200余万株;建成连片梨园60余亩,从云南省竹类研究所引进竹材两用孟宗竹、兹竹苗20余万株,分别种在气候温暖、潮湿的块泽、新厂、白石岩、富村、大凹子、居核、德胜等地;完成义务植树29.5万株,造林合格率达65%以上。

农田水利

2004年,完成水利工程基本建设投资260万元,解决了2000人700头牲畜的饮水问题;完成蓄水360万立方米,完成公债人饮14件,烟水配套工程4件,扶贫人饮工程4件,人饮家庭地窖40个,河道治理2件共600米,排灌工程25件共40.4千米,安装输水管道31.8千米,建蓄水池141个,新增有效灌溉面积1600亩,完成迤佐河水库主管道安装4900米,完成8件小型水利产权制度改革,完成水资源费用征收1.2万元,规划设计第三批国债人饮工程5件,确保以水库为重点的水利工程安全运行。

集镇建设

2004年,该镇吸纳个体私营经济投资300余万元,建成占地5000平方米的农贸市场,吸纳个体私营经济600万元建成占地8000平方米的停车场(分两期建设,一期投资200万元建好停车场和修理厂;二期工程投资400万元建成餐饮、娱乐、住宿为一体的服务中心);投资近20万元建成了可堆放100年的垃圾堆放场,投资10余万元建成了占地1.3万平方米的牲畜交易市场;投资60余万元安装路灯59盏,更新绿化带1850平方米;结合集镇群星文明创建工程,引星入单位、引星入个体户、引星入校园、引星管理教师、管理学生、管理干部、管理居民等工作的顺利开展,大大增强了集镇服务功能,净化亮化了集镇环境,规范了集镇管理,增强了集镇发展后劲,推进集镇跨越式发展进程。

乡镇企业

2004年有乡镇企业503个,其中私营企业77个,个体企业426个。有证煤矿7个,机焦厂11个,洗精煤厂1个,发电企业1个,铅锌企业6个,铜矿企业4个,石膏厂1个,建筑队1个,个体工业42个,交通运输业221个,商饮服务204个,从业人员3143人。2004年生产锌精1.33万吨,完成产值3928万元,完成利税1872万元。完成原煤产量54.9万吨,实现工业总产值9786万元,比去年同期的6128万元增59%;焦煤17.8万吨,洗精煤2万吨,发电量120万度,生产石膏8000吨;工业总产值(不变价)2.04亿元,实现全年安全生产目标,百万吨死亡率保持为零。

商业贸易

全镇有集贸易市场6个,商业网点遍布全镇,物资丰富,市场繁荣。魔芋成为外贸出口物质,全年实现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1383.78万元。

镇域经济发展规划

规划以实现小康为目标,紧紧围绕“以资本进入为基础;以外宣特色为先导;以产业发展为依托;以涵养人才为动力;以用活政策为支持;以树立品牌为突破;以综合开展为支撑;以科学管理为保障”,持续、快速推进富村跨越式发展。

2011年,富村镇耕地面积6.5万亩,农业总产值4.89亿元,比上年增长6.6%,农业增加值占全镇地区生产总值的52.8%。粮食作物以小麦、玉米为主。2011年,生产粮食4.38万吨,其中小麦2660吨,玉米2.26万吨,杂粮1200吨。主要经济作物烤烟魔芋、蔬菜。2011年,烤烟种植面积1.69万亩,产量2400吨;魔芋种植面积3万亩,产量4.46万吨;蔬菜种植面积2.2万亩,产量3万吨。牧业以饲养生猪、牛、羊为主。2011年,生猪饲养量6.3万头,年末存栏5万头;牛饲养量1.2万头,年末存栏0.8万头;羊饲养量1.6万只,年末存栏1.3万只。截至2011年末,累计造林4400亩,其中防护林1500亩。2011年,大型农业机械12台(辆);绿色环保产品有“俏生源”魔芋胶、块泽蔬菜、威竹山泉。

第二产业

富村镇形成以煤炭、铅锌矿开采选洗,建筑材料开采加工,水资源开发利用为主的工业体系。2011年,工业总产值达到4.18亿元;工业增加值2.6亿元,比上年增长13.04%。工业企业93家,职工3031人。

第三产业

商贸

2011年末,富村镇有商业网点680个,职工1360人。2011年,社会商品销售总额达2.96亿元,比上年增长9.6%;城乡集贸市场7个,年成交额2.4亿元。

金融业

2011年,富村镇金融机构各类存款余额2.89亿元,比上年增长31.6%;各项货款余额2.1亿元,比上年增长21.2%。

邮电业

2011年,富村镇业务收入100万元,全年电信业务收入96万元。

人口民族

截至2011年末,富村镇辖区总人口9.68万人,其中镇常住人口2.4万人,城镇化率24.8%。另有流动人口1.10万人。总人口中,男性5.04万人,占52%;女性4.64万人,占48%;14岁以下2.22万人,占22.9%;15~64岁6.79万人,占70.1%;65岁以上6776人,占7%。总人口中,以汉族为主,达8.98万人,占92.8%有、水、回、白等17个少数民族,共6969人,占7.2%。超过100人的少数民族有彝、水、回3个民族,其中彝族5920人,占少数民族人口的84.9%;水族638人,占9.2%;回族122人,占1.8%。2011年,人口出生率11.9‰,人口死亡率5.5‰,人口自然增长率6.49‰。

截至2017年末,富村镇常住人口108846人。

截至2019年末,富村镇有户籍人口105713人。

2020年富源县第七次全国人口普查数据发布,富村镇人口数为76856人。

社会

教育

科教文化稳步发展。投资600余万元,完成第二批学校危房改造4725平方米,启动15个基础设施薄弱学校项目建设,排危5794平方米。2010年,中考普通高中上线率达63%,综合考核成绩排名全县第三。全年共发放1080套卫星接收设备,放映数字电影252场次。计划生育工作全面落实。完成放环521例、结扎460例,人口出生率11.2‰,进一步稳定了人口低生育水平。

2011年末,富村镇有幼儿园6所,在园幼儿886人,专任教师32人;小学79所,在校生14613人,专任教师503人,小学适龄儿童入学率100%;初中3所,在校生5608人,专任教师307人,初中适龄人口入学率、小升初升学率、九年义务教育覆盖率均达100%;普通高中1所,在校生1920人,专任教师151人;各类民办学校和教育机构8所。主要学校有富源县第三中学

2011年,富村镇财政预算内教育经费5971,4万元,比上年增长6%。预算内教育经费(包括城市教育费附加)占财政总支出的比例为60%,比上年提高了6.5%。

科技

2011年末,富村镇有魔芋产业研究中心1家。各类科技人才131人,其中农业类科技人才有50人,林业类科技人才有40人,畜牧业类科技人才有41人。

文化事业

投资56万元,完成镇综合文化站改造和灯光球场建设,建成5个村委会文化活动室和简易球场。

2011年末,富村镇有文化艺术团体9个,文化专业户86个,文化联合体8个,文化站1个;图书室48个,藏书11万册;还有村级文化活动中心、服务点,村级广播等娱乐设施。文化行业从业人员200人。

医疗卫生

2011年末,富村镇有中心卫生院1所,村级卫生所21个,门诊部(所)2个;病床35张,每千人拥有医疗床位0.04张,固定资产总值459.7万元。专业卫生人员113人,其中执业医师6人,执业助理医师11人,注册护士9011年,医疗机构(门诊部以上)完成诊疗1.03万人次。

2011年,富村镇法定报告传染病发病率为69/10万,农村安全饮用水普及率95%,农村卫生所普及率26%,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参合人数8.87万人,参合率100%。

社会保障

全镇有敬老院了1个,服务人员2人,收养孤寡老人5人;个体幸福院一个,供养五保老人8人。救济贫困户833户,3342人,救济粮3.9万公斤,旧衣物100包,新衣服95套,被子35床,无房、危房户6户,补助资金6500元,退伍军人无房户3户,补助资金6000元,合计1.25万元。发放定救资金3.4万元,确定居民最低生活保障制度对象116户190人,发放低保资金10.34万元;发放建国前复员军人89名的补助定补资金10.06万元,建国后复员军人44人,发放定补资金4.25万元;退伍军人143人,发放定补资金10.3万元;革命伤残军人15人,发放资金2.7万元;军烈属19人,发放资金4.17万元,合计31.47万元。共走访了残废军人5户,入朝战士8户,军烈属19户,新兵家属26户,特困户4户,重灾户4户,五保孤儿430人,共发放大米17吨,现金4.96万元。全镇共有原小乡干部36人,发放补助资金2.97万元,60年代精减干部8人,发放补助资金3408元,享受40%定补人员9人,发放定补资金2715.36元,共计53人,发放定补资金3.58万元。

2011年,富村镇城镇最低生活保障户数986户,人数1256人,支出63.29万元,比上年增长0.8%,月人均168元,比上年增长18%;医疗救助人245人次,民政部门资助参加农村医疗保险7000人次,共支出17.5万元。农村最低生活保障户数2766户,人数5336人,支出145.76万元,比上年增长34.6%,月人均9元,比上年增长19.8%。自然灾害受灾人口8.87万人,农作物受灾面积1.67万亩,倒塌房屋30间,直接经济损失1.43亿元,教灾支出9.8万元,比上年增长6.5%。国家抚恤、补助各类优抚对象369人,抚恤事业费支出130.92万元,比上年增长0.1%。敬老院1家,床位80张,收养农村五保人员55人。参加新型农村养老保险4.75万人,参保率96.6%。

交通邮电

全镇有乡村公路290公里,全年投入资金350万元修建通村公路,2004年底基本实现公路村村通目标,投入资金40万元对公路进行了抢修抢养。协调中国移动通信集团在托田新建了一座移动电话塔,扩大了富村移动电话使用面,配合移动公司解决了原移动电话塔占用土地手续,避免了今后可能发生的产权不明纠纷;倡导电讯支局要秉承“用户至上,用心服务”的理念,把改善服务质量,提高服务能力,树立服务品牌作为富村电讯房屋的主题来抓。

人民生活

2004年底,信用社存款余额4641万元,比上年增长37%;贷款余额3226万元,比上年增长60%。农民人均纯收入2046元,比上年增7.8%。人均有粮430公斤,全镇拥有私人汽车206辆,拖拉机320台,电视机7965台,洗衣机1831台。人民生活条件进一步改善。

信息工作

2004年,在全镇21个村委会各设1名督察员,负责对所在村委会辖区内的各种情况进行监督检查,掌握各项方针政策在农村的贯彻落实情况,对所辖范围内的各类安全工作进行全面检查,了解掌握村情、民情、民意,实行零报告和日报制,确保政令畅通和信息反馈通畅,形成了上下衔接、左右联动、快速反应的工作机制。

扶贫攻坚

着力抓好小额扶贫贷款、两项制度有效衔接等扶贫工作,解决了4000余贫困人口温饱问题。完成农村民居地震安全工程264户,其中拆除重建44户、加固改造220户。完成电网改造2291户,建沼气池210口。争取财政奖补资金和整合项目资金1000余万元,启动建设3个“四新”工程建设项目,完成73个村级“一事一议”公益事业项目。实施建设石坎子、下干龙、上小寨、冒天水市、山羊箐、湾子头等6个省级整村推进重点扶持村工程。

环境保护

强化环境保护工作,采取有效措施治理污染源,取缔土法炼焦,加强森林保护和生态植被建设,努力搞好城镇街道清扫保洁工作。全年共计投入环卫资金45万余元。清扫垃圾2000余吨,建沼气池200口,镇、村环境大为改善。

社会治安综合治理

2004年,共立刑事案件211件,破案76件,其中:侵犯学校师生安全的违法犯罪案件2起,制止违法犯罪行为86起,抓获犯罪嫌疑人61人,抓获传教骨干27人,收戒吸毒人员16人,严惩违法犯罪分子,进一步增强了人民群众的安全感,促进社会治安的根本性好转。

基础设施

2011年末,富村镇有邮政网点1个,投递路线单程总长度45千米,投递点21个,乡村通邮率100%;全年投递国内函件2.1万份,征订报纸、期刊1.5万份(册)。有电信企业1家,服务网点7个,电话交换机总容量144门,固定电话用户600户;移动电话用户8万户,电话普及率80%,互联网用户450户。

2011年,富村镇有煤炭企业8家,产煤49.06万吨。其中产煤10万吨以上的3家。有发电企业2家。其中10千伏高压输电线路12条,总长度292千米,用电负荷5.6兆千瓦。年售电量累计完成0.46亿千瓦时,综合电压合格率93%,供电可靠99.6%

2011年末,富村镇镇区有自来水厂2座,铺设干线水管11千米,生产能力2000吨/日,年工业用水3万吨、生活用水13万吨,居民自来水普及率100%,年供水40万立方米;排水管道长11千米。

201年末,富村镇镇区有35千伏变电站2座,配电变压器263台,总容量30865千伏安;公变143台,配变总容量14398千伏安。高压输电线路13条,总长度327.41千米。年售电量累计完成4600万千瓦时,综合电压合格率94%,供电可靠率99.5%。

2011年末,富村镇镇区绿化覆盖面积1.04平方千米。

交通

2011年,富村镇有客运站1个,日发客运汽车60班次,日均客运量2700余人次。2011年,客运总量80余万人次,货运总量200余万吨。205省道过境,境内长21米。有县乡公路3条,总长205.7千米,其中县道长47千米,乡道长158.7千米,村道长106.6千米。

文化

地名由来

富村镇因镇人民政府驻富村而得名。

地方特产

富村镇是中国魔芋第一镇,省级生态乡镇、现代农业型特色小镇。绿色环保产品有“俏生源”魔芋胶、块泽蔬菜、威竹山泉。

参考资料

富源县_云南省曲靖市富源县_亿个村.亿个村.2021-06-25

(曲靖市)富源县第七次全国人口普查主要数据公报-红黑统计公报库.红黑统计公报库.2022-02-1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