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灿(1928年7月—2017年9月1日),男,汉族,中国共产党员,山东人。2017年9月1日,张灿玾因病医治无效在济南市去世,享年90岁。张灿玾认为,文献是文化传承的载体,也是实践文化的依据。中医文献是中医学术的载体和宝库,是中医学基础理论的源泉,是中医学临床应用的指导,是中医研究的理论依据与信息资料,是中医教育的知识之源,是医史研究的素材。
人物经历
早年经历
1936年春,始入小学读书。
1939年冬,读完了小学四年级。
1941年家乡解放,抗日民主政府在下回头村办起了完小(即高等小学),入校继续学习。这些兴趣爱好的培养,为张灿玾日后广泛涉猎,各科打下了基础。
1943年下半年,迫于环境,结束学校生活,回家跟随祖父与父亲学习中医。
工作经历
1948年开始独立应诊。此后数年,白天看病,晚上看书,研究中医经典著作,阅览历代医籍,学习现代医学,常常深夜才睡,鸡鸣即起。
1949年1月起从事中医临床工作,为山东省名中医药专家。同年参加了区医药联合会。
1952年春,奉调参加县防疫队,承担反细菌战任务,时值俚岛区峨石山村麻疹流行,县防疫队派张灿玾等两人前往救治。经调查,全村约百名儿童患麻疹,两人经过一段时间的针对性治疗,患者无一例死亡。
1958年山东省荣成县卫生局选送张灿玾到山东省中医进修学校学习。同年又派其赴南京进入江苏省中医学校(现为南京中医药大学)教学研究班学习。
1959年7月玾回到山东省。同年9月调山东中医药大学(后更名为山东中医药大学)工作。自此,开始了他人生中的执教生涯。曾任山东中医学院院长、山东中医药大学终身教授、博士生导师。
1964年3月,张灿玾与徐国仟等受命整理研究《针灸甲乙经》。此后,这本《针灸甲乙经校释》获得了国家中医药管理局科技进步二等奖。
1983年,张灿玾被卫生部指定为华北山东片古籍整理学术带头人,先后承担和完成国家中医药管理局重点课题多项,出版了《针灸甲乙经校注》《素问吴注》《松峰说疫》《经穴解》《石室秘录》校点等10多部中医古籍。
1994年,张灿玾开始撰写《中医古籍文献学》,每天平均工作10多个小时,历时3年完成,全书100多万字,在学术界影响很大,体现了国内外该专业的水平。然而,很多人却不知道,在撰写这部书的过程中,他的老伴不幸去世,他自己也由于过度劳累而复发胃肠病和颈椎病。
2006年,中共山东省委授予“山东省优秀共产党员”荣誉称号。
2009年,张灿玾被评为新中国成立以来首届“国医大师”。同年,为响应中央“中医向农村发展”的号召,张灿玾还招收了福建省的许文灿、李宝泉两名乡镇中医为徒,并加以悉心指导。
2016年6月19日,张灿玾在山东济南夫子宾舍小会议室收徒。
2017年9月1日,张灿玾因病医治无效在济南市去世,享年90岁。9月3日,张老的遗体告别仪式在济南莲花山殡仪馆举行。
主要成就
科研成就
从事中医医疗、教学、科研工作已六十余年。对内外妇小儿科的常见病多发病有丰富的治疗经验。
先后承担和完成国家中医药管理局重点课题多项。
发表著作
出版了《素问吴注》《松峰说疫》《经穴解》《石室秘录》点校等10多部中医古籍。
著成具有重要学术价值的《黄帝内经文献研究》一书。曾出版《医余吟草》诗词集。
1964年3月与徐国仟等受命整理研究《针灸甲乙经》。此后,这本《针灸甲乙经校释》获得了国家中医药管理局科技进步二等奖。
1994年开始撰写《中医古籍文献学》。
主要论文
治学思想
基本功的培养和训练是从医的重要基础。
临床实践是体验中医理论和建立中医信念的关键。
集临床、理论、文献于一体,是加深掌握中医学术的需要。
医文并重是中医学的一大特色。
博览群书、兼容并蓄,是学术水平不断提高的源头活水。
坚持继承发扬,是立于不败之地的指导方针。 齐鲁之邦,济宁市,儒家文化浸润着山东省的每一寸土壤。
获得荣誉
1964年3月中医药管理局科技进步二等奖。
1983年被卫生部指定为华北山东片古籍整理学术带头人。
2006年中国共产党山东省委员会授予“山东省优秀共产党员”荣誉称号。
社会任职
兼任中国中医药学会委员及文献分会常委与仲景学说专委会顾问、全国高等中医药教材建设顾问委员会委员、中国民间中医医药研究开发协会理事、山东省科协委员、山东中医药学会副理事长、山东省红十字会理事、中国中医药学会终身理事、中华诗词学会会员,齐鲁京剧爱好者协会会员等职。
外部链接
参考资料
张灿玾.中国中医药学会.2024-03-18
张灿玾教授.山东中医药大学校友会.2024-03-18
国医大师张灿玾:治疗泄泻(腹泻)经验.今日头条.2024-03-18
张灿玾.中国知网.2024-10-2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