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发电位是指从头皮或皮层引出和记录的因脑细胞群自发活动而产生的连续电活动。这种电活动与感觉输入无特殊的相关。自发电位所描记的不是正弦波,而只是一种非线性的正弦形曲线,这种曲线常常是许多神经细胞突触后电位叠加的产物。
发现历史
自发电位的研究始于18世纪末,当时L.伽伐尼发表了“动物电”理论。随后,R.卡顿在1875年首次描记出了动物脑的自发电位。1924年,H.贝格尔首次描记出人脑的自发电位,并在1929年发表了相关论文,首次将从脑电中观察心理活动的理想变为现实。然而,当时的电生理学家并未立即接受这一发现,直到1934年Adrian等人和1935年Jasper等人的工作确认了自发电位的存在,它才得到科学界的广泛认可。
特征
自发电位的频率通常在0.5~100赫兹之间,最常见的频率位于0.5~30赫兹的低频区域。对于深层脑电图(DEEG),振幅往往更高。小脑皮层的自发电位频率最高,可达250~300赫兹。自发电位的振幅非常微弱,通常不超过10~150微伏,需要使用高灵敏度的多极放大器来检测。描记自发电位时,可以采用多种方法,包括双极法和单极法,以及通过鼻咽部或外耳道放置电极来记录特定部位的自发电位。
分类
人脑的自发电位按照频率分为四个主要波段:δ波、θ波、α波和β波。每个波段都有其独特的特征和与之相关的认知功能。这些波段的频率和振幅随着年龄的增长而发生变化,反映了大脑发育的过程。
年龄相关变化
自出生至老年,人脑的自发电位经历了严格的阶段性变化。婴儿时期常见1~2赫兹的不规则慢波,1岁或1岁半之前以δ波为主导。随着年龄增长,θ波逐渐取代δ波,α波也开始出现。大约在13~14岁时,自发电位的频率达到了成年人的稳定水平。老年人则更倾向于呈现β波。
睡眠时的自发电位
睡眠期间的大脑自发电位可分为慢波睡眠和异相睡眠两类。慢波睡眠分为四个阶段,各阶段有不同的波形特点。异相睡眠时,脑自发电位类似于清醒状态,能够重新呈现α波活动。
参考资料
自发电位.医学百科.2024-10-26
邮说医学史84:电生理学研究的先驱——伽伐尼.搜狐网.2024-10-26
正常及异常脑电图的判读,入门攻略来了.澎湃新闻.2024-10-2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