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简单百科
  2. 文化创意产业

文化创意产业

文化创意产业(米卡洛:Cultural and 创新科技Creative Industries)是指依靠创意人的智慧、技能和天赋,借助于高科技对文化资源进行创造与提升,通过知识产权的开发和运用,产生出高附加值产品,具有创造财富和就业潜力的产业。

文化创意产业主要包括影视传媒、信息服务、设计服务、时尚消费、咨询策划等门类。文化创意产业的产业技术向数字化、知识化、可视化、柔性化方向发展;文化创意产业的产业组织呈现集群化、网络化,企业组织呈现小型化、扁平化、个体化、灵活化的特点。文化创意产业对促进文化传播、促进创新创造、提升地区软实力、丰富人民精神生活以及提升人类福祉具有一定的作用。

产生背景

文化创意产业是经济与文化发展演变的逻辑结果,同时也是经济社会发展到一定阶段的产物。文化创意产业的产生、发展和繁荣,都与一个国家经济社会发展的历史阶段有着深刻的内在联系。人类社会在经历了由产品经济、商品经济到知识经济的发展之后,已不再单纯追求对资源、能源和农产品等有形资源的过度依赖,而是转而追求时间和智慧的价值,即大量的消费“知识价值”。美国著名经济学家罗默指出,新创意会衍生出无穷的新产品、新市场和财富创造的新机会,所以经济发展的原动力经过资源、资本、技术和制度等,最终指向知识、文化和创意。这种指向为现代经济的发展打开了巨大的市场,也直接催生了经济发展方式的转型-文化创意产业应运而生。

如文化创意产业在中国的产生背景就是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经济发展连续多年保持两位数的高速增长,取得了一定的成就。然而高速增长的同时,以外贸为主导的外向型经济也带来了资源过度消耗、生态环境压力增大、产品附加值低、产业结构不合理等发展瓶颈和结构性矛盾。在中国产业结构调整和发展方式转变的宏观背景下,文化创意产业由于其独特的产业特征与发展规律,势必会发挥更大的经济带动作用。

文化创意产业会改变社会消费观念,激发人们对文化产品的需求。同时,文化创意产业通过文化、技术渗透,深入社会经济体系中,打破传统产业界限,延长传统产业的生命周期与产业链条,拓展传统产业的市场空间,从而形成对产业的纵向整合,推动产业融合重构,形成低资源消耗、高科技含量、高附加值和高产业关联度的新型生产结构。不仅能实现对传统文化产业结构的优化,还可以通过产业“越界”渗透,利用其处于价值链顶端的优势,实现产业结构融合、重构与升级。同时,文化创意产业能实现经济发展动力从要素驱动向创新驱动的转变。

发展历史

1997年,英国的布莱尔新政府为改变英国的经济形势,成立了“英国创意产业特别工作小组”,颁布了《英国创意产业路径文件》,其中对“创意产业”做出如下定义:“创意产业是那些源于个人创造力、技能和天分,通过知识产权的开发,具有创造财富和就业机会潜力的产业。”英国两次发布《创意产业纲领文件》分析英国创意产业情况。21世纪初,女王陛下政府发布《创造机会--英格兰地方政府地方文化发展战略指南》,为政府的战略发展进行产业顶层制度设计,为产业发展提供了框架及路径,根据文件要求各地方政府应制定产业发展战略。

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把创意产业定义为:“根据创意的产业化,提供本质为无形的文化内涵如产品的文化附加值的产品,且产品内容基本上受著作权保障,产品供给形式可以是物质的商品或非物质的服务的产业。”

中国的“文化创意产业”这一概念最早由台湾学者提出。台湾的文化创意产业信奉“生活美学”,注重以人的思维唤起人们内心的美好与感动。台湾相关的地方规定对文化创意产业的定义为:“源自创意或文化积累,通过智慧财产的形式及运用,具有创造财富与就业机会的潜力,并促进整体生活之提升的行业。”改革开放后中国文化市场初步兴起,文化经济学理论研究与学科建设也进入高等教育领域。在2003年文化体制改革背景下,文化产业快速发展。同年,香港发布了《香港创意产业基线研究报告》,对香港地区文化创意产业进行了梳理与评估。2004年,国家统计局发布《文化及相关产业分类》,首次提出“文化产业”概念。2006年,中共中央办公厅和国务院办公厅在《国家“十一五”时期文化发展规划纲要》中明确指出将文化创新作为“十一五”时期中国文化发展的重点;文化部印发的《文化建设“十一五”规划》首次提出推动文化艺术创新,发展文化创意产业。随后,各地区相继出台有关文化创意产业的政策,强调以创新、创造、创作为抓手,以文化和创意为核心,打造有影响力的文化艺术品牌,为人们提供优质的文化体验;建议各行业集群利用文化创意产业提升行业价值、树立行业特色品牌,强调创造、创新。2012年,国家统计局修订《文化及相关产业分类》,在“文化产品的生产”中正式列入“文化创意和设计服务”类别,催生并推动文化创意产业兴起。近十年,中国陆续发布众多政策规划支持、规范文化创意产业健康、有序发展,支持文化创意产业园建设,发挥文化创意产业集群效应,进一步促进中国文化创意产业发展。

2014年,中国国务院颁布了《关于推进文化创意和设计服务与相关产业融合发展的若干意见》。这是中国首个就文化创意和设计服务与相关产业融合发展出台的系统性文件。2019年,各地相继发布文化创意产业发展的扶持办法,设立专项发展基金用于孵化文化创意产业项目,进一步优化了文化创意产业的发展环境,促进文化创意产业稳步发展。

主要特征

文化创意产业是高附加值产业,主要是以知识或智力资源的占有、配置、生产和使用为最主要特征的产业,是知识密集型产业;创意企业的从业人员主要是知识工作者,是拥有能激发出创意灵感的设计高手和特殊专才;创意产品是技术与文化相互交融、集成创新的产物,是具有象征价值、社会意义和特定文化内涵的产品或服务;文化创意产业的产业技术向数字化、知识化、可视化、柔性化方向发展;文化创意产业的产业组织呈现集群化、网络化,企业组织呈现小型化、扁平化、个体化、灵活化的特点。

传播方式

传统的传播方式如出版、影视、音乐等仍然是文化创意产业的重要组成部分,它们通过书籍、电影、电视剧、音乐作品等形式,将创意内容以直观、生动的方式呈现给观众。随着数字技术的发展,互联网和新媒体平台成为了文化创意产业传播的新阵地。这些平台不仅提供了更广泛的传播渠道,还使得创意内容能够以更快的速度、更广的覆盖面传播到全球各地。社交媒体、短视频平台、在线音乐平台等新媒体形式,为文化创意产业的传播提供了更多元化的选择。此外,文化创意产业还注重通过展览、节庆活动、文化交流等方式进行传播。这些活动不仅能够展示创意成果,还能够促进不同文化之间的交流与融合,为文化创意产业的国际化发展打下基础。在传播过程中,文化创意产业还注重因地制宜地制定传播策略。根据不同国家或地区的文化背景、市场需求和受众特点,制定针对性的传播方案,以确保创意内容能够精准地传达给目标受众。

通过加强社会群体的交往,如团体、研究组织、大学等,以及借助政府的力量来推动全国性文化创意产业协会的建设,打造文化创意产业品牌,并利用主流媒体进行宣传,以营造有利于文化创意产业传播的外部环境;通过创意教育来培养和发展创新型人才,包括在高等院校设立文化创意产业专业,推动文化创意产业学科发展,以及构建完善的工作训练和继续教育体系,同时扩大招收自由职业者等创意人才,并大力引进全球优秀人才;通过增加传播与教育、及时调整制度和发展知识产权监管能力等措施,来保护文化创意产业的创新成果,确保创意者能够合法获利;利用多种媒介的优势,结合科技手段,实现媒介融合,以推动文化创意产业的传播。这包括在影视业、图书业、唱片业等多个领域,利用信息技术和网络手段进行宣传和推广;树立品牌意识,打造特色品牌,并借助集聚区的知名度和号召力进行宣传,以增加文化创意产业的知名度和综合竞争力,同时,发现集聚区的品牌价值,增加对区域内文化创意企业的传播,以提升这些企业的知名度和影响力。

产业分类

文化创意产业的概念比较宽泛,产业部门包括了来自音乐、美术、设计、时尚,也融合了日益发展的科技领域企业。文化创意产业的构成尚存争议,不同国家的界定和称呼都不尽相同按照英美国家的定义,创意产业一般涉及所有生产创意产品的经济产业参与者,有的还包括事件和活动管理方,独立的艺术设计工作室。在法国,高级烹饪也包括在创意产业中:丹麦的文创产业涌盖了体育运动业:德国称之为“文化创意经济”的产业包括游戏和软件产业;日本“内容产业”和“感性产业”的称呼并用;美国有“版权产业”和“文化艺术生产”卫星账户的不同提法。中国内地多称为“文化产业”,中国香港称之为“创意产业”,中国台湾用“文创产业”的概念较多。不同的称呼,反映了创意产业的发展过程和不同的产业内容的侧重点。各国的文化创意产包括的具体产业分类不仅不同,即便在同一个国家,也存在细分行业不断更新不断被替代的情况比如英国,在2012年,英国技术战略委员会构建出英国创意产业新的集群划分:服务集群:包括广告、建筑和设计(含时尚设计);内容集群:包括游戏、电影、电视、广播、出版、音乐和表演艺术:手工艺集群:包括高级艺术品和手工艺品。在中国,一般把“文化创意”作为文化产业中的一个领域。

相关政策措施

2014年3月,中国国务院发布《关于推进文化创意和设计服务与相关产业融合发展的若干意见》。2016年5月,国务院办公厅转发《文化部等部门关于推动文化文物单位文化创意产品开发若干意见的通知》。2017年2月,《国家文物事业发展“十三五”规划》正式发布实施。强调要坚持保护为主、保用结合,坚持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大力拓展文物合理适度利用的有效途径,促进文化创意产品开发,让文物活起来,讲好中国故事,提升中华文化国际影响力。2021年8月,国务院印发《关于进一步推动文化文物单位文化创意产品开发的若干措施》。2021年8月,文化和旅游部、中央宣传部、国家发展改革委、财政部、人力资源社会保障部、国家市场监督管理总局、国家文物局、国家知识产权局等8部门联合印发《关于进一步推动文化文物单位文化创意产品开发的若干措施》。

中国各地区的文化创意产业、艺术专业相关学院,通过不断扩张招生规模,开设相关学习课程,为文化创意产业注入人才资源。2020年,济南市就发布了《关于在新旧动能转换中做大做强文化产业的若干政策措施的通知》,鼓励建设集合文创商店、特色书店、小剧场、文化娱乐场所等多种业态的消费集聚地。对首次入选国家级、省级、市级夜间文化和旅游消费集聚区的,分别给予一次性补助100万元、50万元、30万元。2021年,广州市文化广电旅游局印发《广州市文化和旅游产业发展专项资金管理办法》,设立数字文化产业和文旅产业园区专项扶持,在数字文化新业态、动漫游戏内容创作、动漫IP转化和文创产业园区等方面给予极大支持。全年数字文化产业共扶持119个项目,投入3790万元,其中动漫游戏内容创作专项扶持项目扶持40个,扶持资金近1000万元。昆明市官渡区在促进文化创意产业发展方面,先后制定出台了《官渡区文化产业发展专项资金管理暂行办法》《官渡区文化产业园区、示范基地认定管理暂行办法》等13项政策配套措施,“十三五”期间,投入专项保障资金3500万元,争取上级资金694万元,资金触达100余家企业和项目,有效助推企业做大做强。截至2021年底,官渡区文化及相关产业企业存量达4997家。2022年,昆明市官渡区召开文化创意产业发展大会,发布《关于推动官渡区文化创意产业高质量发展的实施方案》,从优化文化市场主体、培育特色文化品牌、扩大对外文化贸易、加强文化产业政策保障等15个方面的26条措施推动官渡区文化创意产业发展。

为鼓励有才能的人将创意转化为经济动力,女王陛下政府出版多部文件,为中小型企业和个人提供资金支持,出版"Bankingonahit"手册,指导相关企业或个人从金融机构或政府部门获得投资援助;出版"Good Practicein Financing 创新科技Creative Business",向金融机构与国会提供创意产业在资金运用方面的问题,并推荐相关机构对创意产业的投资。还成立英国国家科技艺术基金会,吸引非财政资金发展创意产业。在政策法律上,美国先后颁发了版权法、跨世纪数字版权法、电子盗版禁止法、财产权和中华人民共和国著作权法、合同及准合同方法、信任关系和反不正当竞争方法等版权保护法规,形成了全球创意产业保护范围最广、相关规定最为详尽的法律体系。日本颁布文化艺术振兴基本法、东京观光产业振兴计划、知识财产战略大纲、知识财产基本法、知识财产推进计划、内容产业振兴政策、新产业创造战略、著作权中介业务法等,以保障文化创意产业的顺利发展。

发展现状

2004年,在美国20个最大的标准大都市统计区中,有11个大都市区的创意企业、机构与组织超过1万家。2005年,全美的创意企业上升到57.8万家,占总数的4.4%;创意产业的就业人口为290万人,占总数的2.2%。日本的创意产业一直处于上升趋势,2006年文化创意产业生产总值为462亿元人民币,2007年增长到526亿元人民币,增长幅度为14%。各国文化创意产业生产总值的逐年上升,及其在就业方面做出的巨大贡献,预示着文化创意产业在经济发展中的巨大潜力。英国2008年创意产业的增加值占全国增加值总额的5.6%,其出口总额为173亿英镑,相当于货物和服务出口额的4.1%。2010年,182100个创意公司在跨部门的商业部门登记注册,占登记公司总数的8.7%。同年7月至9月,在230万的就业机会中,近130万由创意产业提供。创意产业所创造的产值已经占到英国国内生产总值的7%以上,总创意产业就业人口近200万,位居各产业之首,创意产业成为仅次于金融服务业的第二大产业。

根据联合国联合国贸易和发展会议发布《2022年创意经济展望报告》估算,2020年文化产业占全球CDP的3.1%,创意产品和服务分别占商品和服务出口总额的 3%和 21%,并且文化和创意产业提供了全球 6.2% 的就业、创造了近5000万个工作岗位。中国在 2020年创意商品出口之首,贸易额达到1690 亿美元。由于技术发展,创意产品出口构成在过去20年里也发生了重大变化:CD、DVD、盒式录音磁带、报纸和其他印刷品的出口减少了,而录音媒体和视颊游戏的出口则激增。目前,设计产品在创意商品贸易中占主导地位。2020年,设计产品占创意商品出口总额的62.9%,其次是新媒体产品(13.4%)艺术工艺品(8%),视觉艺术(6.2%),出版(5.4%),视昕(3.1%)和表演艺术(1%)在设计产品中,主要出口产品是室内设计产品(占创意出口总额的 20.1%)、时装(15.9%),珠宝(15.3%)和玩具(11.4%)。

根据中国国家统计局数据,中国文化及相关产业增加值从2012年的18071亿元增加到2021年的52385亿元,增长了1.9倍,占国内生产总值的比重从3.48%提高到4.56%,上升了1.08个百分点。分行业看,2021年文化服务业增加值为33508亿元,占文化及相关产业增加值的64%,比上年下降0.2个百分点;文化制造业增加值为13687亿元,占比为26.1%,与上年持平;文化批发和零售业增加值为5190亿元,占比为9.9%,比上年提高0.2个百分点。分领域看,2021年文化核心领域增加值为36717亿元,占文化及相关产业增加值的70.1%;文化相关领域增加值为15668亿元,占比为29.9%。根据智研瞻产业研究院的统计数据,2021年中国文创产品行业市场规模872.67亿元,同比增长15.57%,较2014年的251.15亿元增长2.47倍。

发展趋势

中国积极促进大数据、云计算、智慧城市、自媒体、移动网以及小企业、新业态、微方式、融思维发展,注重数字技术核心推动力;在原创领域运用数字技术开辟新思路及新道路;通过数字技术来发展内容产业,注重供给侧结构改革,促进文化创意产业发展;利用数字技转变、创新传播方式;运用数字技术转变文化消费以及接受方式;利用数字技术打开中国文化“走出去”的通道。在数字经济时代下,文化创意产业除了在文化产品生产和传播过程中与"创意知识”相结合,也开始和数字技术相融合:不仅在传统产业基础上拓展了产业范畴,也打开了新的发展空间。文化创意产业的发展在当前时代背景下还需要不断向纵深推进。综现各地区文化创意产业整体的发展水平以及产业优势,发现文化创意产量的大力发展需要立足各地区经济社会发展的趋势和学科前滑。同时需要在发展产业文化与创新培养人才机制方面不断地输人新鲜血液。文化创意产业作为高智商与高水平人才的集聚额域,其不仅对专业创作提出了严格要求,还对设计人才的培养机制和发展理念提出了新的观点。依托当前文化创意产业发展的时代特征,各高校各地区需要在立足中华文化和实践创新的基础上努力实现产教融合协问发展,加快构建文化创意产重人才培养体系,需要各高校加强对学科建设与教学模式的创新探索,不断开展相关文化创意产业基确实践培训,为建设出一支高水平、高标准、同时顺应时代需求的优秀文化创意产业队伍奠定基础。

影响与意义

文化创意产业对促进文化传播、促进创新创造、提升地区软实力、丰富人民精神生活以及提升人类福祉具有一定的作用。

对促进文化传播的作用

文化需要传播,文化可以消费,这都需要产业化途径来推动。日本的动漫产业,美国的好莱坞星工场,不仅为产业带来了巨大的利润空间,更为文化的传播提供了渠道。

对促进创新创造的作用

新内容、新渠道是文创产品的优势和生命力。进入21世纪,人们知识更新、信息更新的速度越来越快,对新内容的需求也格外迫切。为了适应产业和市场的需要,一方面,需要更专业的人做更专业事情,体现了产品的精准性和定制化;另一方面,需要各种领域的跨界联合,才能有可能在原有的模式中推陈出新。这就要求文创产业本身不断进行创新创造,通过产业的带动,激发行业和用户的创新创造力。

对提升地区软实力的作用

国家、城市、农村都在竞争的态势中。21世纪的比拼是综合实力的竞争,尤其看中软实力的提升。所谓地区软实力,一般包括文化发展水平、人文环境和体制机制等。近年来,中国在农村倡导的美丽乡村建设和全域旅游,从整个地区形象提升的角度,为地区发展提供了方向,也取得了很好的效果文创产业,植入城市和农村,城市古老历史街区活化利用,老工业厂房再造更新成为艺术中心和休闲中心;农村的田间地头,出现了咖啡茶吧,出现了休闲书屋。

对提升人类福祉的作用

中国通过40年改革开放的努力,对地方GDP的简单考核已经成为过去时,在下一个阶段中更多考量人民的幸福感和获得感。物质生活水平提高了,精神文化生活不仅是老百姓的需要,也是国家发展和地区治理中需要重点考虑的方向。创新创意意识越善及,社会普遍的创新能力越强,社会持续发展的可能性就越大、国富民俗音乐的实现也更具有可能性。

对经济的作用

在经济价值方面,文创产业除了因其产业的基本特性,能够为地方经济带来收益为地方经济加添活力以外,更为重要的是其能够为产业转型升级带来活力,并持续激发产业的更新再造,为产业的持续创新提供动能和文化源泉。随着人民物质生活水平的改善,对第三产业的产品服务的需求越来越多。需求结构的变化必然导致产业结构的变化。文创产业集内容创新、渠道创新、技术创新为一体,整合各种资源,新兴业态的出现,旧业态的升级换代,代表着经济振兴的方向和趋势。

相关事件

2025年,冰箱贴成为最火的文创产品。据统计,在某社交平台上,冰箱贴有关的“种草攻略”被收藏超4000条次。义乌购大数据显示,2024年1月1日—12月31日,“冰箱贴”这一关键词搜索热度不断上升,订单数相较于2023年,同比增长了1.25倍。

参考资料

文化创意产业.北京市人民政府.2025-01-08

潮声丨小小冰箱贴,为啥成了文创“顶流”.百家号.2025-01-0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