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简单百科
  2. 四世同堂

四世同堂

《四世同堂》是中国作家老舍创作的一部百万字的长篇小说。该部小说于创作始于1944年,于1949年2月完成,是老舍20世纪40年代最主要的长篇小说,也是中国现代文学史上不朽的经典作品。

《四世同堂》创作始于重庆市、终于美国,按照老舍1945年4月在北碚区所作自序中的计划,《四世同堂》分三部,第一部《惶惑》;第二部《偷生》;第三部《饥荒》。第一部《惶惑》主要讲了:抗战时期北平市沦陷,然而日本人突然打进北平小羊圈胡同,在经历家破人亡的打击后,钱老人逐渐认清日本人的面目,独自在北平城内开始进行抗战。第二部《偷生》主要讲了:在日本人的不断倾轧下,北平人逐渐开始缺煤缺粮,胡同里除了冠家其余人的生活都变得越发贫乏。第三部《饥荒》主要讲了:疯狂战争使日本人开始经济紧张,北平也随之开始了断煤断粮的生活,祁家也开始食物紧缺。回到北平的瑞全遇见了特务冠招弟,两人一番争斗后,瑞全杀死了自己的前女友。抗战胜利,人们欢愉庆祝。

《四世同堂》第一部《惶惑》于1944年11月起就连载于《扫荡报》,1945年9月2日载毕。第二部《偷生》1945年5月1日起在《世界日报》上开始连载,同年12月5日载毕。在写作第三部的同时,老舍与蒲爱德(Ida Pruitt)合作了该书的英文节译本The Yellow Storm(《黄色风暴》),并于1951年出版。老舍回国后,于1950——1951年在《小说》月刊连载《饥荒》,但并未登载完整,只连载到第八十七章,未登载部分的原稿在“文革”中丢失。“文革”结束后,翻译家马小弥又根据《四世同堂》英文版翻译了最后十三章内容,补足了《四世同堂》三部曲的全貌。改革开放后,人民文学出版社、百花文艺出版社北京十月文艺出版社等多家出版社都曾出版过结集的《四世同堂》。20世纪90年代,几家出版社一齐对80年代的版本进行大量删减后出版,对章节名称也作了修改。北京十月文艺出版社出版的《四世同堂》三部曲分别被定名为《小羊圈》《偷生》《事在人为》,字数约50万。2017年,天津人民出版社东方出版中心出版《四世同堂》,共90余万字,这是这部小说自发表以来第一次以完整版形式出版。

《四世同堂》从结构上来看并没有起承转合的戏剧化情节,正面战场、宏观政治格局变化和节点性事件在小说中通过新闻和消息的形式虚化处理,而详细描写了身处历史变局中的小人物的创伤经历与体验,从而使得其人物形象具有了隐喻的效果:战争的残酷与破坏、家国一体的颠沛沉浮、民族精神的砥砺磨炼、和平与美好生活的向往愿景。老舍以一个老北京人的熟,几乎复原了旧京的民俗画。忆念中那安详恬美、人情醇厚的故国家园与现实形成了鲜明的比照,从而也进一步激发了读者的同情共感。

创作背景

时代背景

时在1944年初,国际反法西斯战争和中原地区中国抗日战争都已转入一个新的阶段。首先是世界反法西斯同盟中的苏联在莫斯科保卫战中取得了决定性的胜利,进入了战略大反攻;意大利投降;美国军队太平洋战场上取得了中途岛战役的胜利,全线转入反攻;中国军队在华北地区、华东、华南及缅北开始局部反攻。至此,日本侵略者的穷途末路已经显明,大后方的人们看到了胜利的曙光。此前不久,老舍家眷历尽千辛万苦,从沦陷区的北平市辗转来到了重庆市,他们自身的凄惨经历和对沦陷区人民屈辱痛苦生活与命运的叙述,增添了老舍对沦陷区人民在侵略者铁蹄下艰难生存的感受与理解,促使了他对这场巨大的民族灾难的痛苦反思。他创作《四世同堂》就是要全面地记录这一民族灾难,要探寻这一灾难之所以发生的深层的内外原因,要总结在这场灾难中为什么会出现那么巨大的人格裂差。

个人背景

作者简介

老舍(1899年—1966年),中国作家。原名老舍,字舍予,北京人,满族。现代小说家、作家、语言大师、人民艺术家、北京人艺编剧,新中国第一位获得“人民艺术家”称号的作家。代表作有小说《骆驼祥子》《四世同堂》,话剧《茶馆》、《龙须沟》等。著述丰富,擅于刻画市民阶层的生活和心理,也努力表现时代前进的步伐;文笔生动、幽默,富有浓郁的地方色彩。主要作品还有小说《猫城记》、《离婚》、《四世同堂》、《正红旗下》等,剧本《方珍珠》、《春华秋实》、《女店员》等。有《老舍全集》行世。1966年,受到文化大革命运动中恶毒的攻击和迫害,老舍被逼无奈之下含冤自沉于北京太平湖,1978年,老舍得到平反,恢复“人民艺术家”的称号。墓碑上刻写着老舍的一句话:“文艺界尽责的小卒,睡在这里。”

成书背景

《四世同堂》的写作缘起于1943年11月老舍夫人胡絜青带着三个孩子,从北平辗转千里来到重庆北,和只身到大后方投身抗战已历六年的老舍团聚。 听说老舍夫人来了,很多家在北方的朋友就跑来打听沦陷区的情况,胡先生就一遍遍给他们讲述,老舍则抽着烟在一边静静地听。听着听着,无边的故都图卷在心中伸展开来,老舍激动了。1944年1月,他开始创作长篇小说《四世同堂》。

出版历史

创作过程

创作艰难

1938年,老舍来到重庆;从1941年起,老舍就萌生了创作一部抗战题材小说的念头,身处重庆的老舍就开始准备素材。当时,他的故乡北平已经沦陷4年,抗战进入战略相持阶段,文学界表现出普遍高昂的爱国情绪。但是,老舍还没找到合适的题材。1943年,老舍的夫人带着3个孩子,颠沛流离,从北平辗转来到重庆。夫人胡絜青在沦陷区的经历,让老舍获得了故事灵感,成为老舍创作88万多字的《四世同堂》的最佳素材。1944年,老舍开始创作这部抗战小说,这就是煌煌百万字的不朽之作《四世同堂》。当时,老舍因贫血经常头晕,又刚割完盲肠,但仍然坚持写作。在这间因为老鼠众多而被他昵称为“多鼠斋”的小屋里,他写完了《四世同堂》的第一二部。

《四世同堂》写了4年,条件艰苦。当时没有好的纸张,只有不能写钢笔字的土纸,老舍就用毛笔写。那时,他的身体非常虚弱,几乎是拖着病体笔耕不辍。日寇的飞机来轰炸,大家躲进防空洞时,老舍什么都不拿,只抱紧那个包着《四世同堂》书稿的小布包。 

国外完稿

1946年3月4日,美国邀请老舍和曹禺赴美为期一年的讲学,访问期间,老舍两次横穿美国大陆,还接到加拿大政府的邀请,去那里参观、浏览、讲学一个月。老舍结识了著名女作家赛珍珠,她在此后《四世同堂》英译本出版时出了很多力。1946年底,他在赛珍珠的帮助下,在纽约租了间公寓,生活来源主要依靠《洋车夫》在美国所得的版税。他在纽约公寓房终日进行艰苦的文学创作,并且,完成了《四世同堂》的第三部《饥荒》。

美国完稿后,美国出版商看中了《四世同堂》并决定出版英文版。于是,老舍找到艾达·普鲁伊特,两人合作翻译。舒乙介绍;“普鲁伊特的中文听说很好,但是字他不怎么认识。父亲就每天晚上给他念小说,他就在打字机上随手翻译。”老舍将两人合作翻译的前10章文稿寄给了赛珍珠帮忙鉴定,赛珍珠认为非常好,于是老舍和普鲁伊特继续完成了全书的翻译。英译本虽然在文字上有所删节,但是内容结构是完整的100章,改书名为《The Yellow Storm》(《黄色风暴》)。1948年7月翻译完毕,之后就根据手稿翻译《饥荒》,1949年2月,《饥荒》老舍写作完毕,8月,浦爱德就翻译完毕。

书稿遭毁

创作时, 老舍预计创作一百章,每章一万字,共计一百万字,然而目前的版本只留下完整的前87章,后13章结局并不是老舍的原稿,而是根据英文版翻译过来的,原稿的最后13章谁也没有见过。《饥荒》在1950年5月到1951年1月在上海的《小说》月刊上连载到第87章的时候,文末写了“(完)” 的字样。老舍之子舒乙称,老舍当年确实创作完成了一百万字,但由于种种不可知的原因,后13章并没有发表出来。目前现存的《四世同堂》手稿只有前两部《惶惑》《偷生》和一小部分《饥荒》,最后13章在“文革”当中抄家时被毁掉了。

英文翻译版补全《四世同堂》

英文版《饥荒》出版过程也是一波三折。英文版《四世同堂》(回译为《黄色风暴》)其实是一个删节版,其中《饥荒》原本是36章,出版时压缩为27章,删节的内容有些是老舍同意的,有些是没有经过老舍同意的,有些是译者删的,有些则是出版社删的。其中,最后13章是未在《小说》月刊上发表的内容。《饥荒》的手稿虽然遗失了,但根据手稿翻译的英文稿却保存在美国,

文革结束后,相关组织归还给舒家抄家的东西,老舍的儿子舒乙在其中发现了美国的出版社给老舍邮寄的英文版的《四世同堂》。为了补足《四世同堂》中文版的尚缺部分,1981年,翻译家马小弥仿照老舍的文笔将《四世同堂》的最后十三章由英文节译本回译成中文,最终刊登在1982年第2期的《十月》杂志,补足了原来残缺的故事,《四世同堂》的三部曲100段才得以恢复全貌,但相比原稿已少了15万余字。

1983年,天津百花文艺出版社以单本《四世同堂补篇》的形式出版,1985年再以合订本出版。这个合订本全文共88.6万字,之后出版、再版的书中,最全的《四世同堂》就是这个版本了。时至2014年,出版社不少,十月文艺、长江文艺、译林等出版社都出版过完整版本,尽管补了最后13章,依然在80多万字。

完整出版

2014年,学者、翻译家赵武平先生在美国哈佛施莱辛格图书馆发现了《四世同堂》(Four Generations in One House)浦爱德英译全稿,并把最后16章回译成中文,这16章与前87章合成了103章,于2016年出版。新补的《四世同堂》最近由东方出版中心出版,称为“完整版”。

版本流变

内容简介

人物角色

《四世同堂》一共描写了250位人物,其中重点描写北平城西北角的一个小胡同,小羊圈胡同里的居民,那里有名有姓的主人公一共56个。经过八年沦陷的日子,56个中一共死去了19个,其中小羊圈一号院死去了钱仲石、钱孟石、钱太太和他们的亲戚陈野求太太,2号院死去了李四大爷,3号院死去了尤桐芳、大赤包、冠晓荷、冠招弟和与她有密切关系的蓝东阳,4号院死去了小崔和孙七,5号院死去了祁天佑、小妞妞、祁瑞丰、胖菊子和祁家的好朋友常二爷,6号院死去了小文和小文太太。

主题思想

《四世同堂》显示了长篇小说的包容性和现实主义的中国化。《四世同堂》中有所呈现是对于“新文化”运动的反思,一种文化哀悼与喟叹,对平民生活描绘与同情。

和平与抵抗

《四世同堂》全景式地反映北平市市民的抵抗意识的萌生和发展是全书最明确的主题。书中写到七七事变之后,北平市民听到日本坦克车在北平街头的声音,正是在这样的背景中,“抵抗,争斗”开始正式成为这部小说最重要的主题。 面对异民族的“强奸”,首先是中国人的善良、平和,一下地变成了这个文化的弱点。自打北平沦陷起,祁瑞宣就无时无刻不处于一种自责之中: 《四世同堂》相当集中地表达了近代以来中国人对自己的和平文化的反思与批评,但即便如此,也不能说作者就完全放弃了他对暴力的批判和对人道的期待。即便明确意识到“那个文化产生了静穆雍容的天安门,也产生了在天安门前面对着敌人而不敢流血的青年”,中国文化传统与老舍的确都有着根深蒂固的非暴力倾向。 老舍最终也没有放弃他对人性善良与世界和平的追求。即便支持反抗,支持战争,一种朴素的和平主义人道主义还是如一股暖流贯穿全书。

民族国家与世界

《四世同堂》是一部爱国主义主题的小说,写作《四世同堂》的老舍,始终是在一种现代世界视野里思考战争与和平问题的。作品中写到几个外国人。如英国人富善,瑞宣所在学校的日本教官山木,小羊圈胡同的那个日本老太婆。描写日本人而使其具有这种负罪感,它没有将敌国人民全部妖魔化,而且明确地将战争责任问题从一种简单的民族主义思维上升到了更高的人类文明反思水平。不仅要做个堂堂正正的国民,而且要做个“能挺着胸在世界上站着的 公民”。这种“世界公民”意识,可以说是启蒙运动以来人类最激动人心的思想发展之一。 对于《四世同堂》来说,的确需要这样一种“世界公民”意识的复归,才能为我们更准确、完整地理解其意义提供某种可能。

民族与人格的大拷问

《四世同堂》呈现的是在外敌入侵、家园沦陷这一非常之变化的时代里显现的真实,其实这乃是中华民族的历史真实,在我们民族五千年生生不息的长河之中,始终流贯着这样的精神主脉,始终在培育和弘扬这样的精神主脉,一代一代,生生不息。在现在、在将来也同样需要家国之爱,需要气节和尊严,需要健行不息的涵养。只有这样的品质才能始终引导着人们不断实现自我完善,不断地清除人类自身的腐败毒物,抗御强暴,形成不断纯净健美的生命力,推动人类社会不断进步;也只有这样的追求,我们才能始终保持大写的人的模样,我们的家国也才会更加昌盛坚强。

对日本侵略战血腥残暴的控诉

《四世同堂》一共描写了250位人物,其中重点描写北平城西北角的一个小胡同,小羊圈胡同里的居民,那里有名有姓的主人公一共56个。经过八年 沦陷的日子, 56个中一共死去了19个,其中小羊圈一号院死去了钱仲石、钱孟石、钱太太和他们的亲戚陈野求太太, 2号院死去了李四大爷, 3号院死去了尤桐芳、大赤包、冠晓荷、冠招弟和与她有密切关系的蓝东阳, 4号院死去了小崔和孙七, 5号院死去了祁天佑、小妞妞、祁瑞丰、胖菊子和祁家的好朋友常二爷, 6号院死去了小文和小文太太。在整个战争期间,有三千万中国人死于战争。 《四世同堂》中小羊圈胡同一下子死去了19个居民,占小羊圈胡同全部居民的三分之一,恰是这场侵略战争给中国人造成严重伤害的真实缩影。

由完全无知到民族觉醒

老舍的《四世同堂》通过对瑞宣的故事解释了为什么中国在抗日战争之始不能迅速做出反应,不能团结一致,不能一致对外,就是因为像瑞宣这样的中国 精英们受中国文化负面的影响,不能立即放下手上的事情,勇敢地走上战场,而呈现一盘散沙的困境。到了抗战后期,经过严酷事实的教训瑞宣终于痛心地明白了: “留在北平市的,自取灭亡” ,“在敌人手底下,要保护一家人,哼,梦想! ”,对中国文化一定要一分为二,扬优避劣,扬长避短,推陈出新,只有这样,中国才能大踏步前进,迎头赶上世界潮流,实现强国富民的梦想。老舍的《四世同堂》勾勒了一个漫长的历史动态的过程,由完全是空白的零点,摆脱了文化的负面影响,挣扎着最后终于走上了民族觉醒的道路,并为此付出了浓重的代价。

艺术特色

写作手法

老舍在内心深处是热爱着北京(作为中国的缩影)。这影响到整个《四世同堂》的美学风格,具体表现在:叙事者介入的书写上描写与议论相结合;风格基调上沉郁而讥刺并存;从而形成了整个文本的情感结构——怀旧而愤激之情溢于言表。

《四世同堂》中常有不加节制的大段描写与抒情,对于整个小说中艰难时世的氛围而言,并不谐调,但是任何一个读者都会不知不觉地沉浸到那散文化笔法所流露出来的散淡爽朗的美感中去。这种白描手法并无特殊之处,只不过因为沁润了作者浓烈的主观情绪,从而带动着整个美学风格的逆转。较之老舍不断直白表露出来的对于侵略者的痛斥、对于毫无气节的民族败类的愤恨、对于懦弱无能的普通市民的哀其不幸、怒其不争,这种情绪才是小说真正的情绪。这种朴素的美学风格,后来几乎成为关于北京书写的一种美学定规。小说中不时出现的描写高潮和抒情眷恋,让人一次次忘记这是个被侵略的城市。“有我之境,以我观物,故物我皆著我之色彩。”叙述者并不是纯粹地进行自然景色描写,而是从人物内心主观出之,城市的风味并非是外在的,而是内在于叙事中。正是对于这些已经失去的东西的回忆,通过一系列类似电影中的主观镜头将之一一再现,才越发见出外敌入侵(不仅仅是日寇,同时也是各种西来的现代文化)来造成的今昔对比。

结构安排

老舍先生用他雄健的笔力, 在人物关系的设置上,以祁家四代人为 中心,用多重矛盾将繁杂的情节和众多 的人物串连在一起,呈辐射型、列络状展开。民族之间的矛盾是纲,是一条暗藏的主线,间接提领着大大小小的矛盾, 牵动着每个人物的活动。既有中国人民 与外围侵略者的对抗性矛盾,又穿插了 维护民族利益者与出卖民族利益者,即民族英雄(反抗者)与民族败类(汉奸、 走狗)的矛盾。家庭矛盾是作品的重头戏,也是相对比较集中的矛盾体系,上辈与下辈之问、正义与邪恶之间的矛盾又发散出父子、兄弟、姐妹等错综复杂的人物关系网,展现了各色各类的人物形象。作品还设计了市民因惶惑、饥寒、 死亡、反抗等引发的其它系列矛盾,网络了一大批市民形象。

人物塑造

《四世间堂》通过人物形象之间的矛盾来展开,所提供的画面以沦陷的北平市市民聚居的 一条小胡同作基点展开描写,笔端所及不但是小羊圈居民的各家各户,而且把读者带到了北京的街头、广场、戏院、 古庙、学校、大使馆、日伪机关、监狱、 商店、旅馆、妓院、刑场、公园,以至 城郊、乡村。人们几乎可看到那个充满血与泪、铁与火的时代里,广大中、下 层市民的生活和灵魂的一切方面,在这 一点上。《四世同堂》描写了一百几十个人物,其中重要人物也有三、四十人。如果按人物族系来分,作品主要写 了祁、冠两家,穿插有钱家,和几个杂院。就人物所从事的职业来看,真可谓 三教九流,五行八作,无所不包,诸如 教员、诗人、商家、洋车夫、棚匠、司机、 江湖医生、唱戏的、说相声的、打鼓儿 的、摆台的、窝脖儿的、剃头的、看坟的、 巡警、流氓、妓女、特务、外交官、学生、 当科长处长的“官”、无任何职业的老 少市民妇女、从事抗日的革命者等等。 若就其经济状况。或者说就其各自在市 民群中所处的不同层次看,大体上可包括在两个形象系列中:一类是家中有米下锅的小康人家,如祁家、钱家等,他们多半是小业主,或是有收入固定的职业,如教员、司机、科员等。

作品影响

1949年曾在美国出版节译本,书名为《黄色风暴》,被誉为“好评最多的小说之一,也是美国同一时期所出版的最优秀的小说之一”。

老舍先生的《四世同堂》的第一段是由七七事变写起的,其第一百段是写到“八一五”抗日战争胜利之后大团聚为止,包含和跨越了整个抗日战争的全过程。这在整个抗战文学中是首次,是第一部,而且它的篇幅浩大,有足足一百万字,这也是空前的。在百年中国现代文学史中占了举足轻重的显赫地位。 

《四世同堂》虽然是描写北平市的一个小胡同里发生的故事,但它的历史时代背景和地理背景却是史诗性的和全国性的。细细读来,往大里说, 《四世同堂》有着抗战史和战争百科全书的味道;往小里说, 《四世同堂》有着北京指南的意思,包括北京气候、地理环境、风俗习惯、民族特色、饮食特点、节日讲究、土特产品、水果蔬菜、婚丧嫁娶、动物植物、戏剧艺术等等,无所不包,头头是道,无一不精。 《四世同堂》涉及抗日战争的每一个大的战役和每一座我方大城市的丧失,也涉及第二次世界大战的国际背景里的重大的国际事件。 《四世同堂》还多次提到北平市西郊的游击战斗对日寇的骚扰和打击。往纵里说,《四世同堂》谈古说今,波及中国的古代哲学、伦理道德和传统的思维定势,把中国的固有文化兜着底地加以剖析,由古代一直延续到现代,将中国的各种类型的人在抗日战争中的行为都一一找到根源。 

作品评价

世界文学史上有很多版本故事,《四世同堂》则是一种新的故事,部分原稿丢失了,但内容却以另外一种文字保存下来,以回译的方式“失而复得”。今天,当我们再次阅读《四世同堂》这部中国现代文学经典时,除了终于可以一睹“全貌”以外,这个故事多多少少会增加一些兴味。(高玉在《中华读书报》)

《四世同堂》是中国现代文学史上的巨著,分《惶惑》《偷生》《饥荒》3部,描述北平小羊圈胡同几户普通人家的生死情仇故事,鼓舞国人灵魂最深处的爱国抗战意志。唯一遗憾的是这一著作如今存世的“面貌”并不准确,只能说是一个“残本”。(新华社记者 孙丽萍)

《四世同堂》是审美与历史的结合,也是老舍新中国之前的集大成之作。它的成就体现在三个方面:

首先,显示了长篇小说的包容性和现实主义的中国化。它讲述了特定时代的中国故事,通过简化的形象塑造,形成了主题上的深化思考,并构成了特有的平民文学样本。老舍是个基于普通市民的审美观的带有民俗通色彩的作家,他对底层社会生态的展示,体现在语言、道德观、价值观、美学风格的方方面面,是19世纪现实主义在中国本土生根发芽,开出的新的花朵。(《民族文学研究》杂志编辑部主任、副主编)

其次,稳定了后来被称之为“京味”的“精致的通俗”风格:娱乐又不失品位,俚俗中蕴涵格调,悲中含笑、苦中作乐。老舍出现在现代粤语文学在古代白话和欧化白话俱已有所推进而未臻完满的时候,在此基础上结合本人的天赋,创造出白话越南语的典范。用语言学家张清常的话来说:“既摆脱了当时纯粹按照北京口语比较粗糙的自然状态而卖弄方言土语的毛病,又避免了当时某些作家的学生腔及东洋西洋、洋味儿十足而超过汉语所能吸收的程度的中国话。老舍作品的语言流利、自然、漂亮,在20世纪30年代,人们(包括严厉批评他的作品的人)都已经承认他的作品是‘宣传纯正国语的教本’了”。在1940年代的文艺大众化讨论中,老舍源自市民文化的小说在“民族形式、中国气象”上,同源自农民的延安市美学趣味并行不悖,共同构成了后来的新型社会主义国家所需要的语言形式。(《民族文学研究》杂志编辑部主任、副主编)

再次,《四世同堂》是在抗战还在进行中的现场文学,直接书写沦陷区的现实,通过文本构拟了普通民众从惶惑到偷生,在身体与精神的双重饥荒中绝地求生的成长过程。它在汗牛充栋的世界第二次世界大战题材文学中,既是具有特殊性的描写中国创伤的见证文学,同时也是带有民族情感凝聚的共通性认知的普遍性叙事。在对抗外敌入侵、厘清国内混乱的思潮中,老舍通过民众的实践——从自在、本能的求生欲望,到自觉、主动的融入民族国家的解放与建立——确立了爱国主义、文化教育和人格尊严的思想主旨,并于此后践行终生,在书写人民的同时,也树立了自己“人民艺术家”的形象。(《民族文学研究》杂志编辑部主任、副主编)

《四世同堂》是作家老舍的重要代表作,也是一部以中国抗日战争为背景的长篇小说巨作。作为一部优秀的文学作品,它好似一坛陈年老酒,看似平平无奇,细品则回味无穷。作品借助人物描写的视角来体现战争的残酷,通过分析作品中人物形象的文化内涵,让大家从中感受深刻的民族大义和家国情怀,为读者展现了老北京抗战背景下的众生百态,是一部植根于历史现实的优秀作品。(人民融媒体)

作为唯一正面描写抗战时期普通民众生活的小说,《四世同堂》是抗战文学乃至中国现代文学的丰碑。(中国民族报)

《四世同堂》是老舍先生规模最大、写作时间最长的作品,也是抗战文学乃至中国现代文学的丰碑。(中国科学院大学图书馆)

同名衍生作品

参考资料

老舍《四世同堂》不再“残缺”-郑州晚报数字报-中原网-省会首家数字报.郑州晚报数字报.2024-05-01

《四世同堂》后13章手稿曾在“文革”时被毁.中国作家网.2024-05-01

《四世同堂》的前世今生.中国作家网.2024-05-01

老舍笔下《四世同堂》的时代与家国.中国作家网.2024-05-01

《四世同堂》的意义和价值.中国文艺网.2024-05-01

岁月里的《四世同堂》.中国作家网.2024-05-06

【轻松听书】《四世同堂》第一集.微信公众平台.2024-05-08

老舍笔下《四世同堂》的时代与家国.中国作家网.2024-05-01

读写计划 |《四世同堂》——中国抗战文学的丰碑,向军人致敬!.微信公众平台.2024-05-01

《四世同堂》的前世今生.中国作家网.2024-05-11

完整版《四世同堂》:家国之爱与气节之歌.中国作家网.2024-05-01

老舍.长春市人文学院.2024-05-06

梁实秋与妻子感情深厚 妻子去世后写作悼念.中国作家网.2024-05-01

Forbidden.中国作家网.2024-05-01

揭秘老舍在纽约的生活:结识赛珍珠 完成了不少作品.人民网.2024-05-01

老舍写《四世同堂》,灵感来自夫人经历.半月谈.2024-05-01

新版《四世同堂》有感:文学缺憾新故事.中国作家网.2024-05-01

《四世同堂》后13章手稿曾在“文革”时被毁(图).人民网 .2024-09-19

老舍《四世同堂》手稿特展开展.中国作家网.2024-05-01

《四世同堂》完璧归赵.百家号.2024-05-01

抗日战争如何影响了《四世同堂》的写作.澎湃新闻.2024-05-01

中国现代文学研究丛刊.中国现代文学馆.2024-05-01

岁月里的《四世同堂》——“东方本”与“人文本”回译比较.光明网.2024-05-08

2017-1《收获》选读 | 四世同堂•饥荒(老舍)1.微信公众平台.2024-05-01

资料:电视剧《四世同堂》剧中人物 曾静饰祁老爷.搜狐娱乐.2024-05-06

资料:电视剧《四世同堂》剧中人物 黄磊饰祁瑞宣.搜狐娱乐.2024-05-06

重温经典丨听40年前的他们讲述《四世同堂》背后的故事.澎湃新闻.2024-05-06

《四世同堂》:一部现代中国的“战争与和平” ——兼论中国抗战文学中的和平主义与世界主义问题.中国现代当代文学研究.2024-05-01

这是“抗战文学的一部较大的纪念品”(舒乙).中国作家网.2024-05-01

..2024-05-06

英文原稿在美国找到 老舍《四世同堂》不再“残缺”_荆楚网.荆楚网.2024-05-01

老舍《四世同堂》不再“残缺”-郑州日报数字报-中原网-省会首家数字报.郑州日报数字报.2024-05-01

抗战背景下的人物群像.百家号.2024-05-01

每周一书 | 四世同堂.微信公众平台.2024-05-01

四世同堂.豆瓣.2024-05-06

四世同堂 (2009).豆瓣电影.2024-05-06

中国国家话剧院话剧《四世同堂》在海口上演.中国日报网.2024-05-06

四世同堂 (1985).豆瓣电影.2024-05-0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