沈佩兰(1903-1954),女性,出生于萧山云石沈村。她在教育领域有着显著贡献,曾在家乡开办私塾并担任教师。

人物生平

沈佩兰自幼聪明好学,9岁时开始接受教育。18岁时,她嫁到了朱村桥乡塘坞村。由于该村地理位置偏远,文化水平普遍较低,因此沈佩兰决定在家中设立私塾,免费教授贫困家庭的孩子,帮助他们获得知识。后来,她前往孝丰地区成为了一名家塾教师。

抗战期间的经历

1934年,随着塘坞村小学的成立,沈佩兰回到村里继续从事教学工作。1940年2月,当日本侵略军入侵浙赣铁路沿线时,沈佩兰目睹了战争的残酷。当时,国民党军队与日军在塘坞村发生激烈战斗,沈佩兰冒着生命危险,通过伪装突破封锁线,向中国军队提供了关键的情报,帮助他们成功击败了敌人。为了表彰她的英勇行为,浙江省振济会特别奖励了她600元奖金,同时中央政府也授予她“国而忘家”的匾额。这一事迹受到了多家媒体的关注和报道。

1941年9月,沈佩兰加入武义难童教养团,在那里工作,并参与了对萧山难童的救援行动。然而,由于教养团在1943年夏天被迫关闭,沈佩兰一家的生活陷入了困境,他们在兰溪、江山等地艰难地生存下来,最终返回了萧山。

解放后的活动

抗日战争结束后,沈佩兰利用借款在杭州闸口开设了“元昌”柴炭行。新中国成立后,她回到了塘坞小学,负责学校的管理工作。直到1954年去世前,她一直致力于教育事业的发展。

荣誉与影响

沈佩兰的事迹不仅得到了官方的认可,也在社会上产生了广泛的影响。她的勇气和智慧在危急时刻发挥了重要作用,为国家做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

参考资料

“1789”云宣讲|沈佩兰:毁家纾难 国尔忘家.微信公众平台.2024-11-25

沈佩兰故居.杭州市文化广电旅游局.2024-11-2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