麦加拉学派(Megarian School )是古希腊小苏格拉底学派之一,由欧几里得在大约公元前3世纪末期创立,一直存在到公元三世纪初。除欧几里得外,该学派代表人物还有欧布里得、阿莱克西努、斯提尔庞、狄奥多罗等。

麦加拉学派将苏格拉底的“美德即知识”的伦理原则,同埃利亚学派的本体论结合起来,在方法论上延续了巴门尼德和芝诺的论证模式,并以此作为批评其他学派的基础。麦加拉学派将理性认识和感觉经验绝对对立起来,认为善是一,是永恒不变的存在;与理智、理性、神、善对立的是非存在;对理性来讲,只有善存在,物质、运动、生灭都是感官虚构的非存在。麦加拉学派认为,知识就是理念,且知识永恒不动、没有生命。麦加拉学派后期逐渐演变成为辩论术家,热衷于运用归谬法,将对方的论点引导到荒谬的境地,强调抨击对方的是结论而不是前提。其创始人欧几里德的主要追随者欧布里德和阿莱克西努,相继提出说谎者悖论、谷堆悖论、秃头悖论等一系列经典悖论,涉及到量变和质变、一般和个别的关系等重要哲学问题。克罗诺斯的狄奥多罗则提出了一系列反对运动的新论证,认为只有必然是实在的,而只有实在是可能的。

麦加拉学派在逻辑学和修辞学上有显著贡献,它直接影响到斯多葛主义及其创始人季蒂昂的芝诺,季蒂昂的芝诺把麦加拉的辩论术和犬儒学派的自然主义结合起来,促进了斯多亚学派的学说的形成。麦加拉学派和斯多亚学派在哲学观点上虽大不相同,但都发展了命题逻辑, 而且逻辑观点大体一致,以致一般把古代命题逻辑常称为“麦加拉-斯多亚学派逻辑”。麦加拉学派哲学家的著作都已佚失,他们的学说保存在柏拉图的《欧绪德谟斯篇》、亚里士多德的《辦谬篇》及第欧根尼·拉尔修的《名哲言行录》等著作中。

名称考辩

麦加拉学派的名称来源于其创始人欧几里得的所在地麦加拉(Megara)。为了将该学派与其城市作出区分,学界往往用“麦加拉的”(Mergaric)作为形容词来描述一个麦加拉学派及其立场主张,而保留“麦加拉的”(Megarian)作为形容词来描述麦加拉城市的起源(在古希腊语中也有同样的区分)。麦加拉学派只是通过其地理起源而冠名,代表在此活跃的、具有一定关联性的不同学术团体,并非指代一个完全统一的学术派别,类似于经济学中的奥地利学派。麦加拉学派也没有统一的哲学立场,据说学派的哲学家最初被称为麦加拉人,后来被称为爱里斯提克人,然后是辩证学家,但这些名称很可能指的是与麦加拉学派不同的分裂群体。

主要思想

最高的善是“一”

根据第欧根尼·拉尔修的记载,欧几里得写过六篇对话,均未留传下来。他记述欧几里得的基本哲学观点是:主张最高的善真正是“一”,虽然也用许多名字称呼它,有时称智慧,有时称神,有时又称努斯等等。欧几里得从爱利亚学派的角度修正了苏格拉底哲学的特点,他否定一切同善相对立的东西,宣称它们是非存在。

欧几里得认为人的理性所认识的普遍本质即共相才是最高的善,这种不变动的绝对自身同一的“一”才是真实的存在。他否定一切同这种善相对立的东西,将人所感知到的一切流动变化的现象都说成是无真实性可言的非存在,是无知和恶,没有认识价值和道德价值。这种观点实质上是用巴门尼德将一般和个别、真理和意见绝对对立的观点去解释苏格拉底的“善”。

第欧根尼·拉尔修记载欧几里得进行论辩的逻辑方法:“当他反驳一种论证时,他攻击的是结论而不是前提。”他也擅长使用苏格拉底常用的归谬法,将对方的结论推到荒谬地步来驳倒对方的论题。但他反对苏格拉底常用的类比论证,欧几里得认为只能根据相同(同一性)作论证,根据相似或相异作推论都是不可能的。因为在他看来事物的普遍本质即“一”自身是绝对同一的,A就是A,如果有些微差异就是两种本质不同的东西,是不容类比的。

欧布里德悖论

共相是绝对独立的存在

斯提尔庞将麦加拉学派关于存在和善是“一”的观点推到极端,将一般和个别完全分割,只承认普遍的共相才绝对独立的真实存在,完全否定个别的实在性。在他看来作为一般的“人”是绝对独立的存在,是同个别的人完全分离的,因此甚至不能用一般名词指称个别事物。人们说“人”时只是肯定一般的人,并不肯定个别的人是真实存在。个别的东西根本不能用语言表述, 因为语言表述都涉及一般。斯提尔波坚持只有一般才是真实的独立存在,将一切个别事物的诸多属性都分解为一般,从而认为个别事物并无真实的存在。

辛普里丘指出他的主张是:一事物的各个规定(这是实在的东西)都是分离的,所以根本没有个体。由此可以证明每个事物都和自身分离,例如文雅的苏格拉底和聪明的苏格拉底是不同的规定,所以苏格拉底是和他自身分离的。这是说苏格拉底的“文雅”和“聪明”是各自独立的两种一般规定,苏格拉底这个个体可以分解为这样不同的许多一般的规定,它们都和苏格拉底这个个体分离存在,只有这些一般的存在是真实的,苏格拉底这个个体反倒不是真实的存在。斯提尔庞甚至主张,根本不能用和主词不同的宾词去称谓一个对象。不能说这个人是好的和这个人是一位将军,却只能简单地说:人只是人,好只是好,将军只是将军;不能说一万个武士,而只能说武士只是武士,一万只是一万。同理如果说“这人是好人”,“马在跑”也不行,因为如果“人”和“好”是同一的,“马”和“跑”是同一的,就不能说面包和药是好的,也不能说狮子和狗在跑了。

模态论和假言命题

波埃修斯在《亚里士多德〈解释篇〉注释》中记述狄奥多罗对不同模态的定义,他把可能的东西定义或者现在是或者将来是的东西,把不可能的东西定义为现在是假的、将来不是真的东西;把必然的东西定义为现在是真的、将来不是假的东西,把不必然的东西定义为或者现在是假的、或者将来是假的东西。他不是根据事物的内在本性,不是根据从潜能向现实转变的情况来定义各模态,他只是就“现在”和“将来”(排除了“过去”)这二段时态中的真假值来定义上述模态,各种模态值之间并无联系和互相转变。

狄奥多罗还提出了著名的“主论证” (kurieuon Logos, mas ter argument)。罗马哲学家爱比克泰德在他的《论说集》中指出:“主论证似乎是用像下面这样一些出发点来表述的。下面三个命题是不相容的:‘凡是过去的和真的东西是必然的’,‘不可能的东西不是从可能的东西得来的’,‘既非现在是也非将来是的东西是可能的’。由于看到这种不相容性,狄奥多罗利用对前两个命题的确信来建立下述论点:凡既非现在是真也非将来是真的东西不是可能的。”

狄奥多罗还开启了关于假言命题(条件句)性质的著名争论,后来许多斯多葛主义的逻辑学家也卷入了这场争论。狄奥多罗肯定了假言命题的真假值关系,他只是要求在确定的时间限度内,都必然不是前件真后件假,假言命题方真。麦加拉学派关于假言命题的讨论在逻辑史上很有价值,它直接影响了斯多亚学派在假言命题和假言推理方面的逻辑理论的重大发展。

代表人物

欧几里得

欧几里得(Euclides,?—公元前365)是麦加拉学派的创始人,他是苏格拉底的学生,据说公元前432年雅典同支持斯巴达的麦加拉处于敌对状态时,欧几里得为了聆听苏格拉底的哲学谈话,常常冒着被捕处死的危险,穿了女人的衣服乔装打扮潜往雅典。柏拉图在《泰阿泰德篇》开头写公元前369年雅典科林斯之战中欧几里得将负重伤的泰阿泰德从科林斯运回雅典,并说他曾记录苏格拉底早先同泰阿泰德的谈话,并向苏格拉底反复核对过这篇对话。按此推算,他年长于柏拉图,可能活了近80岁。

据第欧根尼·拉尔修记载,苏格拉底死后柏拉图等门生因为顾忌三十僭主残暴肆虐,到麦加拉去避祸,欧几里得很好地接待了他们。又说他曾致力于钻研巴门尼德的著作,后来他的追随者们被称为麦加拉学派。马库斯·西塞罗在《学园问题》中说提到欧几里得负有有盛名,西塞罗将欧几里得和麦加拉学派说成是爱利亚学派的继承人,指出他们的思想特点是将存在即“—”同苏格拉底的“善”视为一体。

欧布里德

欧布里德(Eubulides)具体生卒年代不详,据说和亚里士多德是同时代人,据第欧根尼·拉尔修记述:“米利都人欧布里德属于欧几里得学派,是以质疑形式提出的许多辩证论辩的作者。这些论辩是:说谎者、伪装者、厄勒克特拉、蒙面人、谷堆论证、有角人和秃头论证。著名演说家德谟斯提尼是他的学生。他同亚里士多德有过争辩,说过许多攻击后者的话。”

斯提尔波

斯提尔波(Stilpo,公元前380年– 公元前300年)是麦加拉人,有人说他是欧几里得的学生,有说他是再传弟子。他生活在亚历山大大帝及其死后的年代,直到麦加拉被托勒密一世占领时他尚在世,当死于公元前307年以后。

斯提尔波是一位强有力的论辩家,“他的机智和辞令胜过一切人,以致全希腊人都要被他吸引加入麦加拉学派了。”托勒密一世给他丰厚馈赠,邀请他随赴埃及,斯提尔波拒绝不去。据说他在雅典时几乎所有的人都从工作场所跑出来看他,有人说:“斯提尔庞,他们观看你,将你当做一个圣物。”他回答说:“不,是观看一个真正的人。”他具有反传统宗教的精神,公然宣称雅典娜不是宙斯的女儿,不是女神,因为她不是宙斯而是雕刻家菲狄亚斯造出来的。第欧根尼·拉尔修记载他有九篇对话,并且说斯多葛主义创始人埃利亚的芝诺是他的学生。

狄奥多罗

爱索斯的狄奥多罗(Diodorus of Iasos)是著名的论辩家,他的绰号是“克罗纳斯”,意为“老手”,具体生卒年代不详。他和他的学生斐洛·尤迪厄斯都生活在公元前4世纪末托勒密一世执政时期至公元前285年左右。他们都深人研究了模态理论和假言命题,师生常因意见不同发生争论。他们的著作没有保存下来,第欧根尼·拉尔修也没有记录他们的事迹,只能从有关文献了解他们的论述。

关联学派

小苏格拉底学派

小苏格拉底思想的主要特点是在延续苏格拉底哲学的基础上发挥自身的哲学立场。三个小苏格拉底学派则各具鲜明特色,有较大影响。苏格拉底的哲学变革原本具有拓创性和探索性,内容丰富却尚未形成十分严密和确定的哲学体系,他的最高哲学范畴“善”就还是比较抽象的规定,没有进一步作具体阐发,小苏格拉底学派得以撷取其不同的片面内容而自作发挥。

麦加拉学派将他的“善”同爱利亚学派主张的“存在是一”结合起来,并致力于发展埃利亚的芝诺式的论辩法,在逻辑思想方面颇有贡献,直接影响斯多葛主义的逻辑思想。居勒尼学派吸收某些智者的感觉论因素,将“善”规定为快乐,虽有享乐主义的色彩,但还是重视理智规定的快乐,后来成为伊壁鸠鲁哲学的思想来源之一。昔尼克学派则主张“善”即顺应自然,满足于简单的自然需要,崇尚节制禁欲,后来转而演变成一种玩世不恭、放诞不羁的思想和生活方式;这个学派同后来的斯多亚学派也有直接的思想联系。三个小苏格拉底学派的哲学不同程度地包含一些有价值的思想内容, 而且它们是从苏格拉底思想到晚期希腊哲学嬗变的中间环节,从中可以看到希腊衰落时期知识界中不同的精神状态。

犬儒学派

犬儒学派(英 Cynics)亦译“昔尼克学派”,古希腊小苏格拉底学派之一。该派未形成独立的派别,也未制定系统的学说,故不存在公认的正统的学派。其发展经历早期(前5世纪后半叶一前1世纪)和晚期(1世纪—5世纪)。早期的安提斯泰尼致力于讨论一般和个别等逻辑问题,批评柏拉图的理念论等。主要代表西诺帕的第欧根尼则提倡自足与无耻,形成犬儒学派的典型特征。其学生底比斯的克拉底斯鼓吹放弃一切技艺和学术,放弃独立的人格、私有财产、家庭,避开一切社会纷争,在战争和混乱中怡然自得。俄涅西克里图(Onesicritus)将西诺帕的第欧根尼的禁欲主义和印度苦行僧相比拟。波律斯提尼的比昂和美尼波斯(Menippos)则首先把犬儒主义和享乐主义混合起来。

前1世纪时逐渐衰落。后又出现另一类型的犬儒学派,蓬首垢面携杖背囊乞讨,遍游各地宣传自已的学说,盛行于希腊化时期,故又称为晚期犬儒学派, 他们放弃早期犬儒学派强调抑制欲望摒弃物质需求的主张,对生活采取随和态度,并较多运用讽刺谩骂以代替逻辑论证。晚期犬儒学派于罗马皇帝韦斯巴芗(Ti- tus Flavius Vespasianus, 69—79年在位)统治时期,由于斯多亚主义的支持得到复兴,出现在东方和罗马世界,又称“罗马帝国时期犬儒学派”。奴隶主贵族运用斯多亚主义反对皇帝,中产阶级则有时以犬儒学派为代言人,以他们的“哲学王”理想与皇帝相对抗,由此被逐出罗马。代表人物还有德美特里乌斯(Demetrius)、狄奥(Dio)、德谟那克斯、伽达拉的俄诺玛俄斯、索斯特拉托斯(Sostratus),最后一个见于记载的人是5世纪末的萨卢斯提乌斯(Sallustius)。犬儒学派和昔勒尼学派的道德伦理思想都源出苏格拉底,所以有不少一致之处:试图以普遍形式解释个人人生真正的内在价值,致力于探讨人生真正幸福所在,以及如何达到这种幸福,以个人幸福来衡量社会生活的一切关系。犬儒学派的思想通过季蒂昂的芝诺和爱比克泰德等,对斯多亚主义的发展有巨大的影响。

昔勒尼学派

昔勒尼学派(英 Cyrenaics) 亦译“克兰尼学派”,别称“快乐主义学派”“享乐主义学派”,古希腊小苏格拉底学派之一。因其主要代表及其活动地点在昔勒尼(Kyrene,古希腊在北非的殖民城邦,今利比亚格特纳)而得名。创始人是亚里斯提卜,其他主要代表有其外孙小亚里斯提卜、昔勒尼的赫格西亚、安尼克里等。与犬儒学派各从不同方面重新解释了苏格拉底学说。在认识论上持感觉论,承认外部世界离开人的意识独立存在,但夸大感觉的主观性,认为只有感觉自身是真实的,把感觉看作是主要原则,是真理和善的原则。将其认识论贯彻到伦理学。认为人的感觉是衡量人的目的价值的标准和支配行为的准则。强调“哲人”只集中关注现在,尽情享受当下直接的快乐。这种享受与外界客观条件无关,这样才能造成“哲人”的自由。但也承认某些当下直接的享乐行为会导致更大的痛苦,由此需要另行设置区别正确和错误的基础,即需要法律和习惯。承认真正的快乐只是属于能控制自己、能深谋远虑以避免成为激情的牺牲品的人。该派后来表现出某种否定知识标准的怀疑论因素。该派最早系统地论述了快乐论原则,对后世有深远影响。该派通过安尼克里而与伊壁鸠鲁主义合流,其学说曾被18 世纪法国唯物主义用来反对封建宗教禁欲主义。

斯多亚学派

斯多亚学派,又称斯多葛学派、斯多亚主义,是由埃利亚的芝诺最初创立的。斯多亚学派包括早期芝诺、克莱安塞、克律西普等人的思想,以及中期以帕纳提乌为代表的思想和后期以塞涅卡为代表的思想。其相关的主要哲学思想包括早期的芝诺思想、物理学思想、逻辑学思想,中期的马库斯·西塞罗思想和晚期的塞涅卡思想等。

斯多亚学派的早期阶段为公元前3世纪,以雅典为中心奠立基本学说,其主要的研究为早期斯多亚学派的物理学、逻辑学和伦理学。公元前2世纪-公元前1世纪为中期阶段,正处于希腊化末期和罗马文明交接处,学说有所修变并带有浓重的折中色彩,进入罗马帝国后在上层统治集团和知识界影响广泛。这一时期该学派的研究吸收了大量的柏拉图和亚里士多德的哲学内容,同时他们还迎合各种希腊化的宗教来丰富他们的神学思想,代表思想有帕纳提乌的思想和马库斯·西塞罗的思想。罗马帝制时期的晚期斯多葛主义学说更变成完全伦理化的宫廷哲学,其目的是了帝制的稳固提供法制的伦理根基和建树伦理道德秩序,代表的思想有塞涅卡思想。

经过斯多亚学派发展,由希腊城邦文化孕育出来的关于人的权利的思想在罗马摆脱了城邦国家主义的束缚,获得了个人本位主义的性质。斯多亚学派的人道主义对人的尊严和平等的尊重,已经使人看到了18世纪伊曼努尔·康德论“人是目的”的先声。斯多亚学派更重大的影响在实践方面,他们所倡导的那些理念渗透到罗马法中,促进了罗马法的发展,并且促使个人在私法中得到承认,使以外邦人的法律为基础而发展起来的万民法的那些更为自由主义的原则,带上了自然法的尊严。它给具有部落色彩和形式主义特征的罗马法,带来了一种普遍主义,这一点使它能够“作为一套世界性法律,在最初生成它的那个国家生命终结时,却依然保存下来”。

代表作品

根据第欧根尼·拉尔修的记载,麦加拉学派的创始人欧几里得一共写了六部对话,即《拉姆普里亚》《埃斯基涅斯》《长生鸟》《克力同》《阿尔基比亚德斯》和《恋爱对话》等。欧几里得的后继者欧布里德斯他以问答形式写了许多辩证式论证,如《说谎者》《伪装者》《厄勒克特拉》《遮面人》《诡辩法》《有角者》和《秃头》等。斯提尔波的对话共九篇:《墨斯科斯》《阿里斯提珀斯》(或者《卡里阿斯》)《托勒密》《海瑞克拉底》《美特洛克勒斯》《阿那克西美尼》《厄皮戈涅斯》《致他的女儿》《亚里士多德》等。

上述作品原文均已佚失,他们的学说保存在柏拉图的《欧绪德谟篇》、亚里士多德的《辩谬篇》及第欧根尼·拉尔修的《名哲言行录》等著作中。

影响

逻辑学和修辞学上的贡献

麦加拉学派在逻辑学和修辞学上有显著贡献,其关注的主要问题包括悖论语义学理论和命题逻辑等等,其中又对命题逻辑的研究最具影响力。学界有人认为,麦加拉学派创立的古典命题逻辑是继亚里士多德之后的第二个伟大创举。麦加拉学派的逻辑学和修辞学直接影响了斯多亚学派及其创始人季蒂昂的芝诺,正是芝诺通过将麦加拉的辩论术与犬儒学派的自然主义相结合,从而创立了斯多葛主义。麦加拉学派和斯多亚学派在哲学观点上虽大不相同,但在逻辑学方面都发展了命题逻辑, 而且逻辑观点高度一致,以致一般把古代命题逻辑常称为“麦加拉-斯多亚学派逻辑”。麦加拉-斯多亚学派逻辑中最有价值的是条件句逻辑思想,这一思想集中体现在蕴涵理论当中,而这一理论正是逻辑学中重要的条件句逻辑的起源,后者是哲学逻辑中的重要分支。在亚里士多德逻辑统治逻辑领域2000多年之后,人们开始注意到麦加拉学派的“实质蕴涵”学说,并发现现代逻辑的许多重要的概念和方法都可以在这个学派的著述中找到。

欧布里得的悖论

欧布里得的悖论是分析哲学以及逻辑学中的重要命题,涉及到量变与质变、一般和个别的关系问题,在古希腊到现代哲学中,都有不同的哲学家为其作出解答。例如亚里士多德在《辩谬篇》中解释为应承认一般和个别的矛盾。他举例说:如果一个人发誓要破坏自己的誓言,并且又破坏了这一发誓本身,那么他只是在特殊情况下信守了自己的誓言,一般而论他是不信守誓言的。同理说谎者论辩是个棘手问题,因为在笼统而又无限定的情况下难以判断他是说真话或说谎话,“然而在无限定的情况下不能阻止说他是说谎者,尽管在某些特殊方面或关系方面或他说的某些真理方面,他是说真话的。”现代哲学家伯特兰·阿瑟·威廉·罗素研究悖也以欧布里得说谎者论辩为范例。这个悖论的实质是:当一个陈述句的真或假同所陈述的内容的真或假正好相反时,便陷入思维自相矛盾的两难境地。对这类陈述句本身同陈述内容在真假值上相互矛盾的悖论,罗素在《数学原理》中提出他的著名的类型论来解开这类逻辑悖论。它的基本原则是:“任何涉及一个集合的所有分子的东西,必须不是这个集合的分子。”这就是说,关于一个集合的所有分子的那个陈述句,属于不同于此集合的另一种逻辑类型,应在另一个逻辑层次判断其正确性。如“某人承认自己在说谎”,这是关于“自己在说谎”这个集合的陈述句,这个陈述句不属于“自己说谎”这个集合,而属于另一个逻辑类型或层次,不应放到“自己说谎”这个集合中判断其正确与否, 否则将两个不同的逻辑类型混同起来就会造成逻辑矛盾。伯特兰·阿瑟·威廉·罗素用现代逻辑的集合论,似乎比亚里士多德更为确切地解开了“说谎者论辩”之类的逻辑悖论

相关评价

古罗马时期哲学家第欧根尼·拉尔修在《名哲言行录》中记载提蒙对欧几里得的评价是:“但我一点不关心这些饶舌之人,也不关心其他任何人, 不关心斐多,无论他是谁,不关心爱争吵的欧几里德斯, 他带着对辩论的疯狂创立了麦加拉学派。”

近代德国哲学家格奥尔格·威廉·弗里德里希·黑格尔评价道:“麦加拉学派是最抽象的,他们死盯着善的定义不放。麦加拉学派的原则就是单纯的善,单纯形式的善,单纯性的原则;……麦加拉学派的任务是认识规定、共相;这个共相,他们认为是具有共相形式的绝对,因此绝对必须坚持共相的形式。”

中国学者张志伟认为:“麦加拉派对可感事物的不信任态度和论辩方式,对晚期希腊的怀疑主义有很大影响。”

参考资料

Dialectical School.Stanford Encyclopedia of Philosophy.2024-07-13

stoics.Stanford Encyclopedia of Philosophy.2023-10-2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