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鳄鱼手记》是台湾省作家邱妙津于1994年出版的首部女同性恋长篇小说,以情感浓密、内心痛苦折磨的文字,描绘女同志的身份认同、情感归属与自我探求。书中以诙谐手法穿插了鳄鱼的故事,象征异性恋为主流的社会中的同志,必须穿着人装、隐身生活。该书曾获时报文学奖推荐奖,甫发行便震惊文坛,书中的“鳄鱼”、“拉子”等词也成为女同志的自称用语,是台湾文学史上十分重要的一部作品。2006年,作者邱妙津又出版了一版长篇小说,以主人公“我”的大学生活为背景,直面内心深处极致的爱与无人理解的悲哀,逼视年轻人敏感自伤的内心世界。该书也是中国台湾20世纪末一代青年迷惘困顿心路历程的真实写照,更是一段艰难跋涉的性别认同与自我认同的贴身记录。2017年,该书列入《纽约书评》经典书系出版;2018年,该书英文版获卢西恩·斯泰克亚洲翻译奖。此外,“鳄鱼”、“拉子”等词取代了“女同性恋者”这个旧词,成为台湾女同志的自称用语;而其衍生词“拉拉”更在中国热烈流传。
内容情节
全书分为八个章节,其中大部分章节以大学生活为背景,叙述了七个男女主人公的同性、双性恋的情感生活和心路历程,通过解放的性及性别观点,描绘了当时大学生全新的精神世界和得不到认同的感情经历给彼此的成长过程带来的痛苦和收获。其他章节则以一只拟人化鳄鱼的独白,另组合成独立于主要情节之外的寓言,讽刺、影射“鳄鱼/性异常者”在人类社会孤独、受压迫的命运。这些彼此穿插的叙事线索以复调双声的结构牵动出同一主题的心理及政治层面。
作者背景
邱妙津,台湾彰化人,一九六九年生,一九九一年毕业于台湾大学,一九九二年赴法国,留学巴黎第八大学心理系,一九九五年六月在巴黎自杀身亡,年仅二十六岁。邱妙津多方面的才华在大学时代就开始充分显现,曾获得台湾省《中央日报》短篇小说文学奖、《联合文学》中篇小说新人奖等。邱妙津的骤然辞世在台湾文坛引起一片惊愕,随即造成一时风潮。同年十月她的首部长篇小说《鳄鱼手记》获得时报文学奖推荐奖,书中的“拉子”、“鳄鱼”等词也成为台湾女同群体袭用的自我称号。
作品评价
桑梓兰在其著作中提到,本书是现实主义和动物预言的揉合,邱妙津以蒙太奇和跳跃剪接(jump-cutting)的手法来组织架构,可视为《鳄鱼手记》的一大特色。
作家纪大伟认为,这两条线并没有明确的互相定义关系,但一般认为鳄鱼象征了表面看起来友善害羞但内心孤寂的拉子,或象征了同性恋者。书中象征式的书写笔法,常给读者抽离的感受,看似毫无有机关联的穿插、介入、描写,贯穿整篇小说文本。其中邱妙津所使用的鳄鱼符号,是否有明显的指涉,并被赋予特殊意义,经常成为备受讨论的问题。
作家纪大伟在专栏中写道:其实鳄鱼代表了什么,并没有确定的答案。它并不像真正的鳄鱼或任何恶兽,小说中其实也没明说它代表了同性恋者或拉子。平心而论,它就是一个空洞的符号,但读者往往将这个空洞的符号读做同性恋或拉子。而学者刘亮雅及研究者汤子慧皆认为鳄鱼即女同性恋者。
参考资料
鳄鱼手记.食野社.2023-11-0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