茸木达乡,隶属于四川省阿坝藏族羌族自治州壤塘县,地处壤塘县北部,西南与南木达镇接壤,北接班玛县,东北傍阿坝县,行政区域面积223.01平方千米。截至2019年末,茸木达乡户籍人口为2378人。

1949年,属阿西部落;1983年,公社改茸木达乡。截至2020年6月,茸木达乡辖4个行政村。

2019年,茸木达乡有营业面积超过50平方米以上的综合商店或超市9个。

历史沿革

1949年,属阿西部落。

1960年,设日隆乡。

1966年,改为胜利公社。

1978年,更名茸木达公社。

1983年,公社改茸木达乡。

自然地理

位置境域

茸木达乡地处壤塘县北部,西南与南木达镇接壤,北接班玛县,东北傍阿坝县,行政区域面积223.01平方千米。

地形地貌

茸木达乡地处青藏高原的东南部一横断山系北段,地势西北高,东南低,由西北向东南倾斜。地形分为中山、高山、高平原和丘状高原。境内最高点海拔4563米;最低点海拔3170米。

气候

茸木达乡属高原季风性气候,其特点是全年长冬无夏,春秋相连,季无明显之分,气温年较差内小,日较差大,无霜期短,冬天阳光充足夏季雨量集中,干湿季节明显。

水文

茸木达乡有则曲河向西北到青地多尔拉汇入阿坝县境内的麻尔柯河,境内河道长24.8千米。

自然灾害

茸木达乡主要自然灾害有冰雹、洪涝、2008年中国雪灾、泥石流、地震,鼠虫害等。冰雹灾害多集中在每年的6—9月。最严重的一次发生在1987年6月23日,茸木达甲拉,降冰雹持续1小时30分钟,全村1082亩土地颗粒无收。

自然资源

茸木达乡境内已探明有砂石等建筑类矿藏资源。境内有鹿、豹等国家一类野生动物,以及大量野生植物。

2011年,茸木达乡有耕地面积2480亩。

行政区划

2011年末,茸木达乡辖7个行政村:茸木达、巴生、甲拉、啄昆、洞窝、牙格车、学尔盖;下设15个村民小组。

截至2020年6月,茸木达乡辖4个行政村:茸木达村、巴尔依村、啄昆村、德萨村。

人口

2011年末,茸木达乡总人口1987人。总人口中,男性972人,占48.9%;女性1015人,占51.1%。总人口中,以藏族为主,达1970人。人口密度为每平方千米8人。

2017年末,茸木达乡常住人口为2162人。

截至2019年末,茸木达乡户籍人口为2378人。

2021年,壤塘县第七次全国人口普查公报,截至2020年11月1日零时,茸木达乡常住人口为2388人。

经济

综述

2019年,茸木达乡有营业面积超过50平方米以上的综合商店或超市9个。

农业

2011年,茸木达乡实现农业总产值83.6万元。

茸木达乡粮食作物以稞麦为主。2011年,生产粮食314吨。主要经济作物为大蒜。2011年,蔬菜种植面积54亩。

社会事业

教育

2011年末,茸木达乡有小学1所,在校生235人,专任教师20人,小学适龄儿童入学率87%。

卫生健康

2011年末,茸木达乡有医疗卫生机构1个;病床2张,固定资产总值170万元。

文化

2011年末,茸木达乡有村级文化活动中心7个;各类图书室7个,藏书4万余册。

社会保障

2011年,茸木达乡有农村最低生活保障户数388户,人数1027人,支出82.6万元,月人均67元。国家抚恤、补助各类优抚对象4人。

交通

茸木达乡境内有张掖—孟连公路经过。

历史文化

地名由来

茸木达乡原名为“日隆”,为避免与小金县日隆乡同名,更名为茸木达。

文物古迹

棒托寺坐落在四川省阿坝藏族羌族自治州壤塘县茸木达乡则曲河畔,棒托寺藏语意为“草坝上的寺庙”,棒托寺始建于元代,占地面积10229.4平方米。2001年6月25日,棒托寺作为明、清时期古建筑,被国务院批准列为国家级文物保护单位。

参考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