丁建江,出生于浙江省上虞市,2002年获清华大学模式识别与智能系统专业工学博士学位。中国人民解放军空军预警学院教授,专业技术少将军衔、博士生导师,空军级专家,享受国务院政府津贴,全军优秀教师。
人物简介
上大学前,丁建江最喜欢的一门学课就是化学,高二时的化学老师韩秋棠点燃了他的兴趣,而高三时的班主任陶家尧老师则激化了他对化学的由衷热爱。还在高中的时候,丁建江就把大学里的无机化学课程全部自学了一遍。考大学时,他的化学成绩是98分(满分100分)。即便是现在仍能丝毫不差地背诵周期表中的主要元素。这个原本想考化学专业的春晖学子却怀着对军校的向往与憧憬报考了中国人民解放军空军预警学院。
再次回到上虞区,走进春晖,丁建江真切地感受到了家乡的巨变,触摸到了春晖不断前进的脉搏。也勾起了他不绝的回忆。高考前的半年,丁建江一直没回家,家里人很挂念,父亲挑了担子把米和肉送过来,从虞南丁宅乡搭的便车,没想到坐过头到了余姚市,只得再坐火车回来。父亲到学校的时候,已经是下午2点多了,中间也没舍得买点东西吃,就挑着担子一直赶路。丁建江是家中老大,家里条件也不好,看着父亲风尘仆仆赶来的身影,他觉得更加要刻苦读书加以回报。“现在的学生比起我们那个时候真是幸福的多了”,丁建江感慨万千。末了,他深情寄语母校春晖中学与时俱进,蓬勃发展。用清华的校训赠语年轻的在校学子,“自强不息,厚德载物”;祝愿各行各业的春晖学子,勤奋工作,多出成绩,为学校、为祖国争光。
从事30多年教学的丁建江教授,过去围绕防空预警单雷达性能提升、防空预警多雷达组网运用开展教学。当他拿到《战略预警装备论证》《战略预警系统与运用》等教材时,有一切从头再来的感觉。面对未来战略预警战场的作战需求,他一边潜心研究原理,一边扎进作战部队寻找破解难题的秘方。高山海岛、大漠戈壁留下了他辛勤跋涉的足迹和身影。在掌握了大量实战化教学第一手资料后,丁建江完成了“华丽转身”,在国防大学教学科研创新集训班、战略预警参谋班上,他的《战略预警系统与运用》课赢得满堂彩。
丁建江主持多个军队重大信息化武器装备的论证、设计、验收与评估工作,为军队武器装备发展与研制而努力工作着。此外,他还担任中国电子学会与中国雷达行业协会等多项社会职务,他的忙是可想而知的。然而,无论多忙,只要想到家乡,想到上虞区,想到春晖,他的心中总会涌起无限惬意。
“1980年高考离开春晖之后,这是第三次回母校。”丁建江说,“第一次是上个世纪九十年代,那是暑假,学校里人不多,自己随便转了一圈。第二次是2006年的时候,带着念高一的儿子一起过来,参观了校园、名人故居,给儿子讲了当时在树下看书、在湖边赏玩的种种,让儿子也体会一下自己念书时的心情。”丁建江觉得春晖就是背负在自己身上的一个印迹,促使他这些年来更加努力地工作学习。
“想起春晖就会想起那些长廊,教室、寝室、图书馆、食堂都由红色的长廊相连,刮风下雨时到处走也不会湿鞋。”对山里的孩子而言,脚上穿的都是单鞋、布鞋,遇上下雨天鞋子湿了,也没法换,只能湿湿地由着脚难受,冬天更加难受,但在春晖的时候,他从没有这个困扰。母校的长廊一直是记忆中的美好。
既有千里驹,忙煞相马人。许多“行家”慕名来“挖”他。2003年,丁建江放弃去中国电子科技集团有限公司十四所做博士后的机会,也拒绝了上海市某知名企业向他抛出了30万元年薪的诱惑,而他当时的工资每月不过2000多元。面对这些,丁建江从未动摇,2002年获清华大学工学博士学位后,重新回到雷达学院。他忘不了自己的理想与抱负,卸不下肩头的责任与使命。“人活着不能光想着钱!”他对自己说:人生道路上有很多事情是我们本身无法把握的,我所能把握的惟有一条,就是爱我所爱,绝不放弃,绝不后悔。丁建江就是这样的一个军人,他的心中装着军队,装着国防事业。
军衔晋升
2018年7月23日下午,空军晋升将官军衔仪式在北京举行,空军司令员丁来杭宣读习近平主席签署的中央军委命令并为晋将军官颁发命令状,丁建江由空军大校军衔改为专业技术大校军衔。
人物荣誉
连续5年享受一类军队优秀专业技术人才岗位津贴;以第一作者发表学术论文60余篇,获军队科技进步一等奖1项(第一完成人),二等奖4项,三等奖2项。
研究方向
研究方向:雷达目标检测、雷达目标智能识别及雷达组网等。
参考资料
堵远放、徐西盛、郭普校晋升空军中将,徐国明等晋升空军少将.澎湃新闻客户端.2022-09-2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