粤海组
粤海组是由钟水仙等人于1981年命名的一个地质地层单位。该组的命名剖面位于广东省珠江口盆地西江凹陷的珠1井,而参考剖面则位于惠州凹陷的HZ13-1-1井。
形成与特征
粤海组最初被命名为上中新统“第一组”,后又称为珠江口群珠二组。该组的地层类型为灰色砂质泥岩、泥质砂岩与灰色细砾岩的不等厚互层,其中夹有多层灰质砂岩。粤海组的岩性可以分为三个不同的岩性段:下段为灰白色的细砾岩、砾状砂岩夹杂着薄层灰色粉砂质泥岩,包含薄层褐煤矿、沥青质页岩和炭屑;中段为灰色粉砂质泥岩、泥质粉砂岩和中粒砂岩的互层;上段则是以灰白色的砂砾岩为主,夹杂着灰色粉砂质泥岩、灰质砂岩。整个组的厚度大约为180米。粤海组的底部与地震T2反射界面相当,它与下伏的新近纪韩江组呈现假整合接触关系,同时与上覆的更新纪万山组也保持了假整合接触状态。该组内含有孔虫、钙质超微和孢粉化石,其中包括孔虫浮游类的N16—N17带,如Globorotalia acostaensis、Globigerina 猪笼草属、Globoquadrina dehiscens、Sphaeroidinellopsis kochi等种类,以及底栖类;钙质超微化石属于NN11—NN10带,包括Discoaster quinqueramus、D.berggrenii、Amaurolithus amplificus、Braarudosphaera bigelowi等特征分子;孢粉则表现为Graminidites-Chenopodipollis组合。这些化石表明粤海组的时代为晚中新世。此外,粤海组的沉积环境为浅海相,在珠江口盆地有着广泛的分布。其岩性的厚度变化显著,随着位置的变化,岩性会变得越来越细,厚度也会随之增加,西部约为180米,东部可达520米,而在南方最厚的地方甚至达到了808米。
分布范围
粤海组在珠江口盆地广泛分布,其岩性厚度随地理位置的变化而变化,自西向东、自北向南逐渐增厚。
与其他地层的关系
粤海组与上覆的万山组之间的界限不同于原先划分的珠一组、珠二组,顶部各井的界限普遍向上移动。粤海组的下限在一些井中与原先的划分有所不同,但通常都是通过岩性和生物化石进行了修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