化学分类学是一门综合性的学科,它以生物的化学成分及其合成途径的特征为基础,结合传统的分类学和其他相关学科的知识,旨在探究生物类群的特性、起源、亲缘关系及其系统发育规律。这一概念最早由荷兰生化学家R.海赫瑙尔在20世纪50年代末提出,并首先应用于植物,后来扩展至整个生物界。

学科历史

学科起源

化学分类学的历史可以追溯到人类早期对植物的利用。在中国,明代李时珍在其著作《本草纲目》中已经初步形成了将植物化学成分与植物系统位置相联系的概念。而在国外,S.阿博特等人也在19世纪提出了类似的观点,强调植物化学成分在揭示植物进化理论中的重要性。

学科发展

20世纪初期,随着科学技术的进步,特别是植物生化资料的积累和新技术的发展,如色谱分析和电泳技术,化学分类学开始成为一个快速发展的交叉学科。在动物领域,虽然研究起步相对较晚,但也取得了一些成果,如通过酶法和电泳法分析鸟类卵蛋白,确立了红鹳目等。

研究内容

化学分类学的研究内容主要包括两个方面:描述化学分类学和动态化学分类学。前者侧重于分离和研究植物成分的结构及其在植物界中的分布,而后者则关注生物合成途径的比较研究,以解决化学特征的平行性和多样性问题。此外,化学分类学还涉及了解生物体内化学成分的自我进化,以及根据化学成分及其合成途径,配合传统分类学及相关学科,研究生物类群的起源。

学科分类

植物化学分类学

植物化学分类学的应用化合物可分为初生代谢物、次生代谢物和带信息分子三大类。初生代谢物广泛分布在植物中,如乌头酸柠檬酸等,而次生代谢物如生物碱、酚类等则是有价值的分类学资料。带信息分子如脱氧核糖核酸核糖核酸蛋白质等的研究虽尚未达到提供分类学准绳的水平,但其复杂度和分布范围对其分类学价值有着显著影响。

动物的化学分类学

动物的化学分类学研究历史相对较短,但仍有一些疑虑得到了澄清,部分系统得到了改善。例如,通过对鸟类卵蛋白的分析,确认了红鹳目作为独立的类群。然而,由于社会性昆虫类型的复杂性,以及其他因素的影响,相关的研究仍面临挑战。

参考资料

植物化学分类学(精).百度学术搜索.2024-11-04

药用植物化学分类学.百度学术搜索.2024-11-04

放线菌化学分类学的现状及发展趋势.百度学术搜索.2024-11-0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