象墩遗址
象墩遗址位于江苏省新北区春江街道杏村南侧的象墩上自然村,为一高出地面五米左右的土台,整体呈三级阶梯上升,顶部为一开阔的平台。2012年6月25日发现,随后常州市考古研究所对其进行了勘探和试掘,发现该遗址主体为良渚文化时期大型高台墓地,包含了良渚文化中期,晚期;兼有马桥文化和湖熟文化特点的商周文化以及春秋吴文化地层,其中部分遗物带有广富林文化特点,是太湖西北部地区又一重要的史前至商周时期遗址,也是广富林文化在太湖西北的唯一发现。2013年4月,被公布为常州市第六批文物保护单位。2015年至2016年,为配合新龙国家森林公园建设,常州市考古研究所在象墩遗址南侧的四堡村、小刘桥、汉墩等地点发现良渚文化遗存以及商周至六朝时期古井,进一步明确了象墩遗址的分布范围。
地理位置
象墩遗址与高城墩、寺墩等重要良渚遗址距离非常近,都位于太湖以北的长江南岸,与高城墩遗址相距6.5公里,与寺墩遗址相距13公里。象墩遗址的年代与高城墩遗址的年代相当,早于寺墩遗址良渚文化的年代。高城墩遗址主要为良渚文化高台墓地,而象墩遗址则是良渚文化聚落遗址,二者之间的相应关系有待于进一步考古发掘和研究。象墩遗址与寺墩遗址之间是否存在一定的传承关系,也需要下一步考古工作的论证。
遗址结构
象墩遗址位于江苏省常州市春江街道杏村南100米,是长江下游地区新发现的一处重要良渚遗址。遗址地处太湖西北平原北部,北距长江7公里,东南距太湖46公里,西南距西太湖30公里。遗址所在区域属太湖西北平原,地势平坦,周边平均海拔5.3米,象墩遗址在其附近区域地势最高,海拔9.9米。遗址范围约55000平方米,中心为一圆形大土墩,称作象墩,占地面积约4000平方米,经三级台地过渡到平地。几十年来的建设给遗址造成了不同程度的破坏,尤其是近年来开挖的沟渠和鱼塘,使遗址部分消失,但总体保存情况相对完整。2012年6月,常州市考古研究所在配合新龙国家森林公园建设时发现该遗址。
调查还显示,在象墩遗址周边一带存在着多个以墩命名的地点,不仅有寺墩、高城墩这两处重要良渚遗址,还有大墩、黄城墩、绿城墩等不晚于明清时期的遗存。这些称作墩的地点,除高城墩遗址因早年取土破坏较严重,不清楚外围是否有河道外,包括寺墩遗址在内的其他地点都是中心为高地,外围有一周或数周河道。这种形制与春秋淹城遗址非常相像,它们之间应存在着一脉相承的关系,可能代表了江南地区独有的聚落形态。
历史沿革
象墩遗址从良渚文化早中期延续利用至春秋时期,新石器时代晚期至商周时期的遗物含有湖熟文化和马桥文化因素,而象墩遗址位于这两种文化分布的交叉地带,这批遗物的发现对于这一时期宁镇地区与太湖流域文化交流的研究也提供了实物资料。
象墩遗址的发现为研究良渚文化时期以寺墩和高城墩为中心的太湖西北遗址分布具有重要意义,为良渚文化的发展和消亡研究以及商周时期这一地区的文化面貌,吴文化的发展提供了重要的实物材料。
2016年4月,常州市考古研究所在位于遗址南侧的新龙生态林二期范围内,又发现了更大范围的四堡村、汉墩、大刘桥三片遗址,分布有良渚文化及商周时期遗存和遗物,是象墩遗址的一部分。
从7月份开始,考古工作人员对这三片区域进行抢救性考古发掘。在大刘桥发掘点,工作人员发现了一处长80米、宽8米、形制规整的良渚文化大型灰沟,人类加工痕迹明显。经过五个月的考古挖掘,工作人员从三片区域中出土近三百件遗物,涵盖玉器、石器、铜器、瓷器、木器、建筑构件等多个门类。
主要景观
遗址外围有一周环壕。环壕大体呈方形,宽8—15米,水面最宽处40米,深2—4米。遗址东距常州古河道老澡港河200米,环壕与老澡港河相通。由于未经发掘,该环壕与遗址之间的关系尚不明确。
本次试掘共清理灰坑11个、灶台遗迹1个、柱洞遗迹3组、烧结面2处。清理的11个灰坑中,除H1和H11外,其他灰坑的填土纯净,没有发现任何包含物。H1和H11均为新石器时代晚期至春秋时期遗迹,H1位于遗址中心土台,H11位于中心土台正南已干涸的池塘中。出土的遗物包括石箭镞、石、青铜箭镞及大量印纹硬陶和原始瓷器,其中鼎足和印纹陶具有马桥文化和湖熟文化特征。探沟中共发现柱洞28个,柱洞直径约为35—75厘米,深约30—65厘米,柱洞壁面较为坚硬,填土较为疏松,填土内包含大量炭化植物,一些柱洞内发现有碎陶片。从地层所包含的遗物判断,3组柱洞均属于良渚文化早中期遗存。地层和柱洞中包含有大量炭化植物,可辨物种有竹、芦苇等,柱洞内所填植物痕迹明显,与余杭区庙前遗址、江苏昆山少卿山遗址相似。
出土文物
探沟中还发现良渚文化时期的红烧土灶台一座,灶台整体呈斜长方形,东西长186厘米,南北宽65厘米,高15厘米。由东西两个近似圆形的灶塘组成,灶塘中心有灶坑。东灶坑以一夹砂红陶罐为壁,西灶坑底部与坑壁均为坚硬的烧结面。灶台中出土有一些零星的碎陶片,包括黑皮磨光陶和夹砂红陶,器形大多无法辨识。其中一块夹砂红陶鱼鳍形鼎足,与高城墩出土的鼎足相似,属良渚文化早中期类型。从地层和出土器物综合判断,该灶台属良渚文化早中期遗迹。
探沟中发现用火遗迹2处,两处遗迹南北相距6米。北侧用火遗迹周边为烧结地面,呈砖红色,在探沟内长360厘米,宽200厘米,质地坚硬,用火遗迹为圆形黑色灰炭堆积,直径120厘米。由于没有大面积发掘,尚不能全面了解该烧结面全貌。南侧用火遗迹距离北侧烧结面2.8米,为一处圆形黑色草木灰遗迹,周围未见烧结面。
在良渚文化地层上部,探沟南北侧可见两个相对独立的小土台,其中北台一次筑成,南台分四层堆筑,最后两个土台被一次性填平,连为一体。浙江桐乡普安桥遗址中曾发现类似情形,该遗址中的小土台为祭台,象墩遗址发现的这两小型土台性质尚不明,有待于下一步考古工作。
灶台、多层柱洞、用火遗迹及土台的发现,说明象墩遗址早期主要为一处良渚文化聚落遗址,后期随着土台的修筑和不断加高,可能已演变为具有祭祀功能的祭台遗址,而已成型的良渚文化时期灶台在江苏省还是首次发现。象墩遗址为长江下游地区的文化研究提供了重要的实物资料。长江南岸的江阴至丹阳市一带,鲜有良渚遗址的发现,位于江阴与常州市交界的高城墩遗址曾一度被认为是良渚文化遗址分布的最北端。随着象墩遗址性质的确定,以及位于江北的兴化市蒋庄遗址大量良渚文化玉器的出土,说明长江绝不是阻挡良渚文化向北传播的天堑。良渚文化时期的先民不仅在长江以南建立起高度文明的聚落,也在长江北岸播下了光明的种子,并将这种发达文化的基因传播至更遥远的新沂花厅遗址。
2016年11月26日江苏省考古研究所、新北区政府、常州市文物局组织专家对寺墩遗址群考古调查暨象墩遗址考古发掘成果进行了论证。江苏省文物局局长刘谨胜、常州市委宣传部长徐光辉等相关领导、建设单位负责人等参加了会议。
2016年,因新龙生态林二期工程建设,受江苏省文物局委托,常州市考古研究所对工程占地范围进行了考古调查和勘探,同时对亟待保护的区域进行了小规模抢救性考古发掘。确认了新龙生态林二期项目范围西北区域分布有密集的古代文化遗存,文化内涵以良渚文化及商周时期为主,延续至历史时期。在寺墩遗址原有的祭台、高等级墓葬及过去确认的二重环壕的基础上,发现了第三重环壕及城墙。对象墩遗址的四堡村、汉墩、大刘桥的发掘,证明了象墩是一处分布范围大、时代延续长、以良渚文化为主要内涵的重要遗址。尤其是大刘桥发掘点大型灰沟内出土了良渚文化的槽形足配假耳、器身饰水波纹的釜形鼎,丰富了良渚文化北方类型的特征。
与会专家对象墩遗址群位于新龙生态林二期项目范围的考古现场进行了实地踏勘,观摩了部分出土文物,听取了常州龙城生态建设有限公司、常州市考古所、常州市园林设计有限公司关于建设、考古和遗址保护规划的汇报。
专家认为,象墩遗址群中的良渚文化遗存,是太湖西北部寺墩遗址群的组成部分,象墩遗址群的发掘和研究要放在整个良渚文化中考虑。以寺墩遗址为中心的良渚文化聚落群对中国最早文明社会的研究具有重要意义;新龙生态林内的四堡村、汉墩、大刘桥等遗址是象墩遗址群的有机组成部分,不仅有重要的良渚文化遗存,历史时期的文化内涵也很丰富,是常州文化发展的历史年表,在苏南地区考古发现史上具有里程碑意义。
专家建议,应对象墩遗址群制定切实可行的考古工作计划,更全面地了解遗址群的年代、范围、性质、文化内涵,为保护和利用提供基础资料。同时,为保护遗址群的完整性,建议调整和完善规划,将象墩遗址本体纳入新龙生态林规划范围。
刘谨胜在总结中指出,要先做好基础性考古工作,考虑到遗址公园建设的长期性和象墩遗址群的复杂性,可以边发掘、边研究、边保护、边展示。应以考古发现为依据,保持遗址群的原生态,与生态林建设有机结合,将遗址建设成为特色的遗址公园。
2017年11月,象墩遗址遗址保护规划(2017-2020)正式纳入规划工作,将对象墩遗址进行整体保护。
参考资料
Warning: Invalid argument supplied for foreach() in /www/wwwroot/6gwu.com/id.php on line 28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