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的前半生》是亦舒创作的长篇小说,于1982年11月在中国香港出版。

《我的前半生》讲述了全职太太罗子君在丈夫史涓生出轨提出离婚后,被迫重新面对社会。在闺蜜唐晶的帮助下,她逐渐找回自我,从家庭主妇转变为职场女性。过程中,她经历了职场挑战、情感纠葛,最终实现了经济独立和精神成长。

该小说采用的是女性视角,以第一人称,叙述现代社会中子君的爱情、婚姻面临的困境与选择。通过章子君的故事,深刻探讨了现代女性在婚姻、家庭和职场中的问题和挑战。小说强调女性独立的重要性,指出只有经济独立和精神独立,女性才能真正获得自由和幸福。同时,小说也揭示了婚姻与爱情的复杂性,以及人性中的善与恶、美与丑。该作品于2014年被改编为同名电视剧,在2017年首播。

创作背景

时代背景

《我的前半生》创作于20世纪80年代的香港特别行政区。20世纪80年代以来,中国社会经济迅猛发展,城市化进程大大加快。在城市化浪潮和西方女性主义思潮的双重冲击下,女性主义文学迎来了新时期以来的大繁荣。尽管都市多元化的文化背景为都市女性提供了更为自由的成长空间,但是女性作家仍清晰地意识到都市背景下女性自我意识觉醒的成长困境。

为了吸引读者,亦舒甚至在作品的书名与人物的姓名上也费尽心思。亦舒给作品起名为我的前半生是因为新中国成立以后,国家安全部关押了一大批在解放战争中俘虏的中国国民党战犯和一部分日本战犯,1950年苏联又送回来一批日本以及伪满战犯;他们在战犯管理所后期,纷纷拿起笔来,总结自己的过去,写出不少生动感人的认罪材料,题目大部分都叫做“我的前半生”。

作者背景

亦舒1946年生于上海市,五岁时在香港特别行政区定居并受教育,是职业小说家。亦舒最钟爱的小说是鲁迅的《伤逝》,这本《我的前半生》续写了鲁迅笔下子君在香港的故事,保留了子君和涓生的名字,讨现代女性的生活道路,认为子君的悲剧,来自她们自身深层的心理依附的弱点。

内容情节

章子君自大学毕业后便嫁给了医生史涓生,过上了全职太太的生活。作为全职太太,她拥有家有佣人、外有司机的舒适环境,生活无忧。她每天的主要任务是逛街、购物、保养自己,以及照顾孩子。她曾以为这样的生活会是自己一生的归宿,然而,三十五岁的她却遭遇了人生的重大变故——丈夫史涓生因外遇而提出离婚,让她瞬间失去了家庭和经济支柱。

史涓生,一个曾经老实正经、勤奋向上的丈夫,突然发现了新的激情,决定与女演员辜玲玲共度余生,全然不顾妻儿的感受。面对突如其来的离婚,章子君感到震惊、无助和绝望。她从未想过自己会失去丈夫和家庭,更未料到自己在经济上和精神上都如此依赖丈夫。离婚后,她被迫搬离原来的住所,失去了经济来源和孩子的抚养权,一时间陷入了深深的迷茫和痛苦之中。

在好友唐晶的帮助下,子君开始尝试重新融入社会,寻找工作。她从一个与社会脱节多年的全职太太,逐渐转变为一名职场女性。在职场上,罗子君经历了从最初的艰难摸索到后来的游刃有余的转变。她凭借自己的聪明才智和不懈努力,逐渐在职场上崭露头角,赢得了同事和上司的认可。这个过程充满了艰辛和挑战,但她凭借自己的努力和坚持,逐渐适应了新的生活节奏。她学会了独立生活,也重新找回了自信和尊严。

在重新站起来的过程中,子君遇到了形形色色的人。她拒绝了陈总达的骚扰,也拒绝了上司可林钟斯的求婚。她明白,自己需要的不是依附于他人,而是真正的独立和自由。最终,章子君在事业和爱情上都获得了幸福而美满的结果。

出版历史

参考资料

角色介绍

子君

子君在婚后全心投入家庭生活,立志成为贤妻良母,然而十多年的岁月里,她的生活仅限于家庭琐事,没有工作和个人理想追求。当丈夫涓生背叛婚姻,提出离婚,子君的世界一度崩塌。然而,在女友的鼓励和支持下,她勇敢地面对悲伤和失意,开始自我重建的过程。章子君重新找到了工作,探索自己的兴趣和潜能,最终在新的爱情和婚姻中找到了幸福和满足。

史涓生

史涓生,一个多年来以老实、正经和勤奋著称的丈夫,因外遇女演员辜玲玲而提出与章子君离婚,这一决定不仅改变了子君的生活轨迹,也彻底结束了他们之间的婚姻关系。离婚后,史涓生迅速与辜玲玲走到了一起,并组建了新的家庭。

唐晶

唐晶毕业后,她一头扎进了社会的洪流,历经十几年的奋斗,尝尽了生活的酸甜苦辣。正当她在职场上建立了一定的社会地位,拥有了一定的影响力时,她却选择了激流勇退。她不再渴望那顶象征着权力和成功的“女强人”帽子,而是选择了远离喧嚣,嫁到了远方。

与此同时,子君因为好友唐晶与未婚夫同居而感到深深的失落。这种失落感甚至让她一度情绪失控,去找唐晶“无理取闹”。尽管后来两人摒弃前嫌,重修旧好,但唐晶的远嫁,却让这段友情从此天涯相隔。

翟有道

翟有道是一位优雅稳重、有责任和担当的男性角色。在章子君离婚后,她飞往国外看望孩子时意外结识了翟有道,两人度过了一个阳光海岸的悠闲午后,彼此都产生了微妙的好感。随后,翟有道回到上海市做生意,两人逐渐确定了彼此的心意,并决定旅行结婚。

作品特点

思想主题

小说以“成长即别离”的一种形式作为主题来结构小说的框架。离别,在中国自古以来便是文学作品中流行的主题,或表思乡,或念亲友,或忧前途。而在这本书中,亦舒用别离来写子君的成长,可以说,主人公子君离婚后的成长史,也是她的离别史。从与涓生的离婚、家人的疏远、女儿的留学,到唐晶的远嫁,身边亲近的人一个个渐渐离开,而正是这些离别,也促成了一部子君的成长史。

小说中通过描写章子君离婚前的故事,体现她的悲剧是因为对爱情和家庭,也就是对男性的依附心态,束缚了自己,固化的传统思想对女性的影响,使女性失去了自我意识。

亦舒在《我的前半生》中用“子君”的成长与重生启发了处于困境中的现代都市女性——现代“娜拉”的第三条路,展现了都市女性在不断变化的社会环境中的挣扎、胜利和新的困境。通过使用复杂而生动的叙事技巧,亦舒探讨了现代都市生活中女性角色和地位的多面性。以罗子君为代表的初代新女性,尽管走出了厨房实现了经济独立,但根植于她们内心深处“男主外女主内”以及“女大当嫁”的传统思想仍然束缚着她们,对婚姻关系的选择成为新时代女性突破传统的新困境。小说中的故事背景和人物设定都紧扣时代脉搏,反映了当时社会的风貌和人们的思想观念。

写作手法

叙事模式

亦舒的《我的前半生》采用的是女性视角,是章子君的言说。《我的前半生》借“故事新编”的形式,改变《伤逝》中的男性视角为女性视角,由涓生的叙述变为子君的言说,以第一人称,叙述现代社会中子君的爱情、婚姻面临的困境与选择。

插叙也是此小说的独特之处。小说从一个变故的前奏开始,子君从无风无浪的生活到离婚的当头一击,到被迫谋生,最后在纷繁的社会中独立生存,总体上按照时间的先后顺序叙述所发生的事件,有时人的心理变化便是情节的发展过程。除此之外,小说中还有一个更大层面的对比——人生对比。书中最大的着眼点便是子君与唐品闺蜜二人相互颠倒的人生轨迹。

语言特点

小说在语言的选择和运用方面,多为简洁的小短句。《我的前半生》开篇即是简短的对白。作者还善于描写人物的心理活动。涓生毫无征兆地提出离婚,作者以大段的心理描写来呈现子君面对当头一棒时的茫然无措。对主人公心理活动的描写,在这里成为了情节发展的一种催化剂。

衍生作品

2014年4月,《我的前半生》同名电视剧在国家新闻出版广电总局进行拍摄制作备案公示,是第一部由亦舒作品改编的电视剧;电视剧《我的前半生》由靳东马伊琍主演,该剧于2017年7月4日播出。

作品评价

亦舒这部作品着墨更多的是章子君在婚姻破裂之后的醒悟和自立的描写,是站在女性角度对现代社会现象中常见婚姻问题的解析和反思。亦舒用其惯用的洗练笔触和狡黠趣妙的对话将人物的个性和内心世界纤毫毕现,故事隐透着她从容淡定的人生态度,豁达乐观的积极精神,这是亦舒作品的精髓所在。(新浪评)

亦舒小说的重要主题是女性的自由和解放,《我的前半生》就是最典型的代表作。《我的前半生》是亦舒借溥仪自传名字写的小说,剧中夫妻的名字借了鲁迅伤逝》里的“涓生”和“子君”。(上观新闻评)

参考资料

我的前半生.豆瓣读书.2024-06-22

我的前半生.微信公众平台.2024-06-22

我的前半生 (2017).豆瓣电影.2024-06-22

亦舒经典作品《我的前半生》将拍成电视剧.中国新闻网.2024-08-22

我的前半生.豆瓣.2024-08-16

我的前半生.豆瓣读书.2024-08-16

我的前半生.豆瓣.2024-08-16

我的前半生.豆瓣.2024-08-16

《我的前半生》:亦舒是致敬鲁迅,电视剧是趋从市侩.凤凰网.2019-01-10

《我的前半生》:婚变女人的励志书.新浪网.2019-01-10

《我的前半生》热播:有一种争议叫“原著党表示不服”.上观.2024-08-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