葛氏瞪羚
葛氏瞪羚又名格兰特瞪羚,拉丁学名为Gazella granti,为偶蹄目洞角科的植食性动物。
葛氏瞪羚体形较大。面部有黑色斑纹,耳稍小。角弯曲,尖端向上。身体背面、侧面主要为赤褐色,腹面为白色。臀部白色。四肢细长。
葛氏瞪羚环境适应能力强,喜好群居,栖息地包括半荒漠灌丛、低地荆棘丛、河口三角洲、热带稀树草原和山地草原。分布于坦桑尼亚、肯尼亚、苏丹、埃塞俄比亚、索马里、苏丹等地。属无危物种。
形态特征
葛氏瞪羚体长140~166厘米,尾长20~28厘米,肩高75~92厘米,角长45~81厘米,体重38~82千克。体形较大。耳稍小。面部有黑色斑纹。角弯曲,尖端向上。身体背面、侧面主要为赤褐色,腹面为白色。臀部白色。四肢细长。
分布范围
分布于坦桑尼亚、肯尼亚、苏丹、埃塞俄比亚、索马里、苏丹等地。
栖息环境
葛氏瞪羚环境适应能力强,从半荒漠灌丛、低地荆棘丛、河口三角洲、热带稀树草原到海拔高达2500米的山地草原均有分布,喜好开阔干燥的大草原或丛林地,以塞伦盖蒂国家公园的平原和稀树草原为代表。
生活习性
结群活动
葛氏瞪羚是群居动物,常形成30只以内的小群体;部分地区种群会迁徙,但迁徙路线不固定;部分地区种群定居,不离开栖息地。
成年雄羚有领地性,用腺体分泌物和粪便标记领地;领地内的雄羚控制一群雌羚及其后代,雌羚进入领地时,会被雄羚的求偶舞蹈所诱惑,有伸鼻子翘尾巴的反应;年轻雄羚和无领地的成年雄羚形成“单身汉”群体,逡巡在有领地的雄羚群体边缘,伺机“抢班夺权”,与高角羚等相似。
雄羚在面对冲突时,有复杂的肢体动作,左右晃动强壮的脖子、扭头高抬下巴等,用这些虚张声势的表现驱离潜在的对手;冲突前的最后动作会将头降低到地面,角指向对手,偶尔会发生激烈战斗。
食性
葛氏瞪羚为植食性动物,食嫩叶,同时也草食,偶尔食用碎骨头等以补充营养。对水源没有太大的依赖性,能在其他需水食草动物无法到达的地方生活,有时甚至在旱季迁移到短草平原、在雨季迁移到稀树草原林地——这与大多数食草动物的主要迁移方向相反。可以与其他有蹄类动物自由组合成团队,例如与数量更多的汤姆逊瞪羚混杂。
繁殖
葛氏瞪羚在每年12月至翌年3月发情交配。幼仔可在1年中任何时间降生,但干旱地区的出生高峰可能与雨季吻合。妊娠期大约198天,幼仔重5~7千克。
保护现状
葛氏瞪羚被列入《世界自然保护联盟濒危物种红色名录》(2016)——无危(LC)。
参考资料
葛氏瞪羚.中少科普资源库.2024-09-2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