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简单百科
  2. 耍社火

耍社火

耍社火(traditional activitie),又称“社伙”“社户”和“射虎”等,主要指西北民间一种传统庆典活动,也是高台、高跷、旱船、舞狮、舞龙和秧歌等表演的通称。一般在正月元宵节期间举办。

社火是一种古老的民间祭祀民俗,是华夏农耕文化传承的重要载体和形式。殷商时期,对土地的祭祀已相当普遍。春秋战国以后,社祭有很大发展,国、州、县、里各级均有社祭。社火至唐宋发展到顶峰。到了明清时期,社火已不仅指传统节日举行的民间游乐活动,还用作民间节庆日所有游乐活动的总称。随着时代的发展,在中国西北地区,社火已经演变为主要由抬阁、早船、秧歌、彩旗队和舞龙队等组成的集歌舞、游乐、迎春花和祈福等为一体的综合性民间节庆活动。

社火是中国首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社火为群众带来特色的民俗体验,营造了节日氛围,促进各民族群众交往交流交融。

历史沿革

社火是一种古老的民间祭祀民俗,是华夏农耕文化传承的重要载体和形式,其核心的文化内涵,是对社神、祝融的崇拜和祭祀。殷商时期,对土地的祭祀已相当普遍。周以后,称土地神为社神或社主。原始的土地崇拜发展为社祀。春秋战国以后,社祭有很大发展,国、州、县、里各级均有社祭。

至隋唐时期。社日祭土地的风俗自先秦出现之后,一直传承下来,至唐宋发展到顶峰。社火的内容非常多,活动规模也很大,汉代的百戏、魏晋南北朝时期的杂戏,其中许多内容都是社火中的节目。到了明清时期,社火已不仅指传统节日举行的民间游乐活动,还用作民间节庆日所有游乐活动的总称,传统节日、庙会等,都可以组织社火活动。

在农村,耍社火是一项极具“年味儿”的老传统。具体形式随地域而有较大差异。社火在中国西北地区是指正祭祀或节日里迎神赛会上的各种杂戏、杂耍的表演。随着时代的发展,社火已经演变为主要由抬阁、早船、秧歌、彩旗队和舞龙队等组成的集歌舞、游乐、迎春花和祈福等为一体的综合性民间节庆活动。

名字由来

“社”,古指土地神,《白虎通义·社稷》记载:“人非土不立,非谷不食,土地广博不可一一敬也,故封土立社。”郑玄作注:“后土,社也。”以后为便于祭祀土地神,又称谓社为地域区划中一个比较小的单位。“火”,主要是指节日期间张灯结彩所形成的一个喜庆空间及其所营造的红火、热闹气氛。随着历史演变,社火成为中国民间一种传统庆典活动,也是高台、高跷、旱船、舞狮、舞龙和秧歌等等的通称。社火,指旧时在元宵节等传统节日扮演的各种杂戏,亦称“射虎”,取其以正压邪、以求吉祥太平之意。

活动时间

社火活动时间一般在正月元宵节期间举办。有的地区从正月初五日开始,一直要延续到正月十五日为止。有的地方举行的时间,在每年的正月十三日至十五日(不固定),为时三天。而在山东临清市民间社火通常在元宵节,或农历七月十五中元节与盂兰盆节等传统节日和接驾会、庙会、香会时举行。

活动形式

在中国从南到北,从东到西都存在着各种类型的社火民间习俗。有背社火.抬社火.车社火,马社火等。按地方分布又可分为:陕西社火、山西社火、正宁社火等。在陕西社火是一种靠扮演、造型、技巧取胜的艺术。特别是这种艺术和秦腔紧密地结合在一起时.便有着独特的艺术性。代表性节目有:

芯子

芯子,即在一个专用的桌子上,固定一根约两米高拇指粗的钢筋,用彩色纸在造型钢筋上做出.如棉花、果树、纺车、布机,龙、虎等世间百物,然后按其内容把男女小孩装扮成戏剧人物,站立顶端,少则一入,多者十余人。或并立、或叠置、或横卧、或倒立。有的双臂摆动,像在行走,有的似荡秋千.高悬在空中。场面惊、险、巧、奇。

跑旱船

跑旱船也是社火的主打项目。是由女演员扮驾船姑娘.男演员扮引船舶公,二人载歌载舞,紧密配合,表演各种戏剧性的情节。

锣鼓表演

在陕西,耍社火颇具古风,几十面三角形狼牙边的大旗,上书各个乡村之名。敲上威风锣鼓,锣鼓手少则数十,多则上百。这打锣鼓可有一定套数,分老曲、新曲、紧三火等。老曲雄壮浑厚.新曲悠长明朗,紧三火紧张热烈。雄旗猎猎,统炮轰隆。若在街上和其他村的社火队相逢时,讲究礼让。先到者闪到一边。后来者先走,这明是礼让,暗则挑战和较量。鼓声大震,都想以气势压倒对方。各家的社火扮演人物,也以动作、语言使出浑身的解数.吸引观众。

高台表演

高台表演先是锣鼓队在前开道,紧接着是许多装饰艳丽的旗伞,随后才是精彩的高台。高台一般由八人抬着,铁拐根据表演内容设计,造型自然巧妙。从事表演的艺人根据一定的物理原理,利用人们形成错觉的心理特点,虚实相生,真假混同,那结构奇巧的"空中舞蹈",每每令观者提心吊胆,而表演者不慌不忙,神态自若。太原自古为军事重镇,昔日的连连战争,遗就了太原人的尚武乡风。元宵节时的"武社火".就是尚武风俗的沉淀和缩影。

扭秧歌

在节奏匀称的鼓点声中,由小孩子组成的秧歌队迈入场子,人们立即报以热烈的掌声对这些稚气未脱的孩子们表示鼓励和欢迎。秧歌队的孩子们也要化妆,女孩子装扮成戏剧里小女孩的形象,一只手端着制作精巧、方形喇叭状的花灯笼,一只手拿着小布帕;男孩子装扮成陕北地区传统的农民模样,头缠白色“羊肚子”头巾,手持“蝇刷子”(即一根木棍,一段扎上些麻丝)。队伍的男女孩子要互相插开,鱼贯而入。表演时,队伍随时变换,有时男孩子一个队伍、女孩子一个队伍,并行表演;有时互相穿插,男女混合表演。

踩高跷

踩街时有头棒、二棒(即哼哈二将)开路,憨妮、傻小丑角收尾,还有“白蛇戏许仙”“青蛇逗公”“双蛇彩嬉”“憨妮斗俏”等表演内容。临清高跷伴奏为腰鼓和小云锣,高低虎音锣、旋子等配合,鼓点铿锵有力、节奏明快、灵活飘逸,具有鲁西北民间舞蹈的典型特点。

竹马

“竹马”一词起源于唐代,文献中最早记载竹马的是《后汉书》。唐代之后竹马舞、竹马戏等多种艺术形式相继出现,到了宋代和明代,竹马表演已在民间社火中出现并逐渐得到普及。明代阮大铖编写的剧本《双金榜》中,就有跑竹马舞蹈表演的记述。竹马曾经在许多地方流行,经过漫长的流传过程和历代艺人的修改、演变,形成了不同地域、不同艺术风格的多种表演形式和内容。

文化活动

在农村,耍社火是一项极具“年味儿”的老传统。青海陈家台村的社火从明代洪武年间由江苏淮安市传入,距今已有600余年历史。而在陕西的洋县社火,它是一种民间综合性文化活动,包括舞蹈、杂技、杂耍、武术和鼓乐等,是广大人民群众在年节庆典、庙会上自娱自乐的、表演性极强的民间歌舞技艺活动的总称,有的地区也称之为“社伙”、“社户”和“射虎”等。早年间洋县社火主要包括抬社火、地社火利骡马社火三种类型。

2023年2月5日(农历正月十五),洛阳偃师区举行元宵节社火进城表演活动,当地13支社火代表队轮番表演民俗、非遗绝活,吸引数万人沿街观看。2024年2月14日,正月初五,一场热闹喜庆的社火表演在青海西宁市城东区中惠万达广场精彩开演。在现场锣鼓声中,灯官、胖婆娘、大头娃娃等一众经典角色纷纷亮相。演员们踏着整齐的鼓点,步调从容,映衬出一派节日景象。形式多样的社火,不仅增添了节日气氛,让群众在欢乐中感受到浓浓的年味儿,也饱含着群众对新时代幸福生活的点赞和对来年美好生活的憧憬。

保护与开发

河南科技大学人文学院教授薛瑞泽提到,社火在中国已有数千年的历史,是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民间社火是中国首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河洛地区的社火表演融合了音乐、舞蹈、曲艺、杂技、武术、戏曲、工艺美术等诸多艺术门类,具有丰富的文化内涵,更是群众喜闻乐见的传统文化活动。

近年来,许多非遗传承人纷纷利用bilibili微信抖音快手等新媒体平台,以更接地气的方式发布和传播非遗内容,不断拉近大家与非遗的距离。社火表演尤其是其中的非遗项目表演频繁登上热搜榜,说明传统文化魅力十足,借助网络的传播力,也获得了更大的影响力。此外,一些非遗传承人、相关文化部门专家提出,在传统的《西厢记》《天仙配》等表演剧目的基础上,结合红色文化、道德模范先进事迹等进行剧目创新,让“高抬故事”在新时代焕发新生机。

2022年,洛阳市出台《河洛文化生态保护区总体规划(2021—2035)》,按照规划,非物质文化遗产将得到全面有效的保护,传承活力也将明显增强。上承传统,下启创新,跟着时代走,作为非物质文化遗产集大成者的社火,一定能变换出新花样。

社会意义

社火在中国由来已久,古代的小农经济抵御不住自然灾害的侵袭,故拜天、地、风、雷、水、火,人们幻想通过祭祀和解仪式,求得风调雨顺、五谷丰登。社火其所以成为新春文娱活动的风俗,长期流传,一个很重要的原因就是反映了古代农民的这种良好的愿望。

社火中喜庆的锣鼓敲起来,欢快的秧歌扭起来,演员们的舞姿表演,身穿喜庆的服装,脚踏欢快的节拍,为群众带来特色的民俗体验,营造了节日氛围,促进各民族群众交往交流交融。

荣誉奖项

社会评价

甘肃省陇东地区的“耍社火”习俗,有着悠久的历史,也具有深厚的农耕文化内涵。然而,在农业现代化浪潮的冲击之下,这一古老的传统习俗在当地农村正在日益淡化,而官方组织的社火比赛,尽管在形式上更加丰富多彩,但在传统内涵方面已明显变味。(文献作者李军 评)

红红火火的社火,不仅增添了节日气氛,让群众在欢乐中感受到浓浓的年味儿,也饱含着群众对新时代幸福生活的点赞和对来年美好生活的憧憬。(青海日报 评)

参考资料

民间社火.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网.2024-10-25

民间社火.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网.2024-10-25

..2024-02-17

..2024-02-17

「锦绣中国年」社火“耍”起来 年味“浓”起来.百家号.2024-02-16

传承千年的临清社火.今日头条.2024-02-17

洛阳:非遗社火“耍”出文化自信.河南省人民政府.2024-02-16

耍社火 闹新春.今日头条.2024-02-17

..2024-02-1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