拖鞋珊瑚(Calceola sandalina),是古生代海相泥盆系早中期比较具有代表性的无脊椎动物之一,属于四射珊瑚中的一属。形似拖鞋,故名。

形态特征

单体,拖鞋状,始部尖锐,轮廓近等边三角形,有时尖锐的始部上跷,背面圆凸,腹面平坦。萼深,萼部横切面半圆形,具一片或四片半圆形萼盖,萼盖沿平直的腹面边缘启闭。底面长宽各约10余mm到40余mm。隔壁为短脊状,对隔壁较突出,位于平坦面中央。隔壁和萼盖内面成平行排列,而在凸面上成羽状排列。除少数种以外,一般未见泡沫板。

分布范围

广泛分布于欧、亚、非和北美早、中泥盆纪地层中。我国云南省广西壮族自治区贵州省四川省广东省等地都有发现。

生活习性

拖鞋珊瑚具有特化的形体特征,因此对生态环境的要求与一般复体珊瑚有明显不同,惯于生活在距海岸较近,含泥质较高,浅而温暖的海水中。生活中其腹面(平坦面)向下斜躺在软泥基质上,萼盖展开,用触手摄取食物。萼盖是御敌之武器,当天敌袭击时,可迅速关闭,以保其身也。因拖鞋珊瑚不营固着生活,而是躺卧软泥上,说明其可凭借触手做缓慢移动,否则,日久软泥会将其掩埋窒息。拖鞋珊瑚有独特的体态,使之成为较好的指相化石,一般它的尖锐的始部指向洋流方向。

繁殖

从现代六射珊瑚研究得知,珊瑚虫大多雌雄同体,但海葵目为雌雄异体。有性生殖在母体内发育形成浮浪幼虫,当其被排出母体后,幼虫游动一段时期或被水流带至远处适宜环境固着下来,发育成一个新个体。其体壁基部外胚层细胞首先分泌一个钙质底盘,其边缘向上生长及分泌外壁。随着珊瑚虫的成长,软体随之上移,骨骼逐渐增加。有性生殖产生单体珊瑚或复体珊瑚中的原声个体(即第一个体),无性生殖由出芽或分裂产生群体,群体骨骼称为复体。个体或群体所分泌的骨骼均称为珊瑚体。

分类位置

珊瑚动物(corals)是刺胞动物门(Coelenterata)的一个纲,即珊瑚虫纲(Anthozoa)。珊瑚纲绝大多数具外骨骼,已钙质为主,少数具钙质或角质的骨骼(或称共骨),共骨多由方解石骨针组成,且位于中胶层内。根据软体的特点,如触手、隔膜数目与排列,以及硬体骨骼特征,拖鞋珊瑚属于四射珊瑚亚纲中的泡沫珊瑚目。

化石资源

以故中国著名的古生物学家乐森浔教授根据拖鞋珊瑚外部形态,内部结构,和地层顺序,乐老将该化石群分为三大类型,建立了三个自然种和二十个亚种。二十个亚种见于我国南方下、中泥盆纪的四个层位,它们分别是郁江阶(早泥盆纪中晚期)、四排阶(早泥盆纪晚期)、应堂阶(中泥盆纪早期)和东岗岭阶(中泥盆纪中期)。与之共生的主要化石还有牙形石竹节石腕足动物门和其他珊瑚化石,构成丰富多彩的动物群和生物组合带。

研究现状

Calceola现已为广大地质古生物工作者所熟悉,但早在18世纪及18世纪以前,却曾被误认为是牡(oysters)、固着蛤(rudistes)或腕足类(brachiopods)。一直到19世纪末,古生物学家才将它确定为珊瑚化石。但长期以来,世界各国古生物学文献中所记载的拖鞋珊瑚只确定为一个种,即Calceola sandalina (Linné,1771)。1915年,Richte首先将德国中泥盆统上部长形的Calceola确定为C.sandalina mut.alta变种,把中泥盆统下部短形的命名C.sandalina mut.lata变种。随后,各国学者又分别确定了其它一些变种(或亚种)。据统计,全世界已命名的Calceola约有40余个变种(或亚种)。而我国截止1999年,已发现了20个亚种,从数量上看,几乎占世界上已经发现的一半。从生物地层学的角度来看,我国产出Calceola的层位要比外国的多,而且出现得早。欧洲研究Calceola的历史虽然比中国早,发现的最低层位是埃姆斯阶上部(upper Emsian),但中国发现的层位比欧洲的更低,在埃姆斯阶下部(lower Emsian)的郁江组发现了极其丰富而且保存完美的Calceola,据此推测,我国南方可能是Calceola的起源中心,然后逐渐迁移扩散到其它地方。

参考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