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简单百科
  2. 天目早竹

天目早竹

天目早竹(学名:刚竹属 tianmuensis Z. P. Wang \u0026 N. X. Ma)是禾本科、刚竹属乔木或灌木状竹类。分布于中国浙江西天目山,安吉竹种园引种栽培。天目早竹其分布中心最适于850-1050米的海拔地段。适生在半阴坡,较适于阴坡,不大适于半阳和阳坡。

形态特征

天目早竹是乔木或灌木状竹类。地下茎为单轴, 竿高达7-8米以上,粗3-4厘米,幼竿亮绿色,有不明显的黄色纵条纹,光滑无毛,无白粉,老竿绿色。节较隆起,最初带紫色,竿环与环同高;分枝平展。箨鞘背面无毛,微被白粉,浅红褐色,具小形褐色斑点,此斑点在箨鞘下部较密,上部次之,中部明显地较稀疏,上部边缘红紫色,无纤毛。箨耳及鞘口毛俱缺,箨舌暗紫褐色,先端拱起或近于截平,边缘具短纤毛,背部有直立粗硬毛。箨片绿色,边缘黄色,长披针形至带状,外翻,先端或中部以上皱曲。末级小枝具2或3叶;叶耳及鞘口繸毛常均缺或仅有2或3根繸毛;叶舌稍发达,顶端呈拱形或近于截形;叶片长椭圆状披针形,长达15厘米,宽20毫米左右,下表面被有易脱落的柔毛。笋期3月下旬至4月下旬。

栽培技术

初植密度与布穴:天目早竹栽植密度一般50-70株/667平方米,平均株行距为3-4米。栽植穴的分布要因地制宜,一般采用“品”字形布穴。当土层厚度不均衡时,可采用丛状布穴,在土层深厚的局部栽密一些。采用带状清理和整地时,可采用大行距小株距的方式布穴,行距5-6米,株距2-3米。

栽植天气选择:要求做到上午挖掘的母竹下午栽植,下午挖掘的母竹翌日上午栽植。栽植施工天气选小雨天、雨后阴天较好,连续晴天及干燥天气不宜施工。

栽植操作要求:先将栽植穴修整到与母竹的鞭根大小相适应,再将母竹放入栽植穴,使两侧稍显宽松,去鞭方向留有空档,母竹根部原土痕低于穴平面3-5厘米,然后分3-4次向穴内填土,特别注意将鞭根底部及两侧的空隙逐次用细土填满踏实。如果在栽植的同时浇水,宜在填土2/3-3/4时,向穴内浇足水,待水渗透后再将穴档填满至稍拱起。

新竹园的抚育管理:

病虫防治

天目早竹主要害虫是竹笋夜蛾,该虫以美国白灯蛾蛀食竹笋,危害率高,严重影响新竹市长成和满园速度。防治方法可于每年竹笋刚出土及出土后笋高30-50厘米时在新竹园内喷施40%杀灭菊酯乳油1000倍液和甲胺磷乳剂800倍液各1次。

主要价值

天目早竹的竹材用途一般,但笋期较早,可作早期食用笋。

外部链接

参考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