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简单百科
  2. 陈书舫

陈书舫

陈书舫(1924年—1996年1月11日),原名书芳,辛集市人,中国川剧表演艺术家。她与豫剧大师陈素真、汉剧大师陈伯华并称为戏曲界“陈姓鼎足之势”。陈书舫出身京剧世家,从小随父母学唱京剧,6岁开始学习川剧,7岁改学川剧,曾拜名家阳友鹤为师。13岁入成都市三庆会,在成都、重庆市乐山市泸州市内江市等地演出。1952年获第一届全国戏曲观摩演出演员一等奖。曾任四川省川剧艺术研究所所长、四川省川剧学校校长。

人物经历

早年经历

陈书舫的父母都是京剧演员,从小就随父母来到四川。6岁开始学习川剧,7岁在内江拜玉华班文武旦曼奴为师,启蒙戏是《桂花亭》,以“7岁红”之名在内江登台。因唱戏的椅子比普通椅子高,她爬不上去,还要由打杂师雷建章把她抱到椅子上。

后来拜友声社杨云凤为师。在师傅严格管教下,她拼命练功,拼命学戏,有时一天就能偷偷学会一出戏。为了学好一个招式,掌握一个技巧,她反复摸爬滚打,身上常常是青一块、紫一块。在内江市学戏的这段时间里,奠定了陈书舫艺术生涯的成功基石。

1936年内江惠民宫戏园用红金字贴出“坤伶陈书舫主演《梅花戏凤》”,此时不满12岁的陈书舫,在内江一炮走红。

13岁那年父亲陈吉富带着陈书舫到成都市,经川剧名丑周企何介绍,加入“三庆会”,攻闺门旦。

1941年3月,国画大师张大千曾为陈书舫画作《为陈书舫写影图》。

演艺经历

17岁起在《情探》中反串王魁,在《赏夏》中反串蔡邕,在《踏伞》中反串蒋世隆。与此同时主演了《空城计》(饰诸葛亮)《长生殿》(饰李隆基)等生角戏;和《檄文诏》(饰秦始皇)《霸王别姬》(饰项羽)等净角戏;甚至在《西关渡》(饰陈彩)《补缸》(补缸匠)中模仿名丑龚吉升的诙谐表演,惟妙惟肖,饶有兴趣。一个川剧演员,何况是个年轻的女川剧演员,不仅擅于“五声共和”,唱彻昆高胡弹灯,更兼“五艺俱全”,演遍生旦净末丑,在川剧史上恐怕也属罕见。在重庆市3年期间相继在《人生何处不相逢》《天字第一号》《啼笑姻缘》《夜半的悲哀》等时装戏;以及在《茶花女》等外国名剧中担任主角。甚至是一人双饰,给人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1948年在《春风报》主办的由观众直接参与投票的“川剧皇后”中,众望所归,独领风骚。陈书舫在64年的舞台生涯中,演出的大小剧目有150多个。

1959年随中国川剧团出访欧洲演出《秋江》深受外国友人的喜爱。成功的塑造了,《柳荫记》中的祝英台、《丁佑君》中丁佑君,等许多人物形象,她的表演已臻炉火纯青的地步。

唱腔特点

陈书舫的嗓音纯美清亮.堂音共鸣好,但她从不单纯追求声音好听,而是特别注重表达人物的思想感情。她常说:“唱戏要唱出人物,唱出感情。”为了把人物内心世界开拓得更加深刻,哪怕一字一句,她也总是从人物出发,从感情入手,力求达到以声传情,以情动人的艺术境界。

陈书舫的唱腔艺术,不但在传统戏中有独特的地方,而且她饰演演出的一些川剧现代戏,也很有新意。以她在川剧现代戏\u003c\u003c丁佑君\u003e\u003e中饰演的丁佑君为例,在“抗辱”一场中,丁佑君对乡亲们唱的[香罗带]这个唱段,就是借用当年萧楷臣演出的传统戏\u003c\u003c佛堂升天\u003e\u003e中的同一唱腔,加以改革、发展而来的。[香罗带]这支唱腔曲牌,悲而不壮,在传统戏中多表现生离死别的感情。若要原封不动的用来表现我们时代的英雄人物,距离颇大。

个人生活

陈书舫的夫君谢文新同为川剧演员,儿子谢平安为知名戏剧导演。

人物作品

参演电影

人物评价

陈书舫是20世纪当代中国戏曲发展史上德艺双馨、垂范后世的著名表演艺术家。她跨越新旧两个时代,在暗无天日的旧社会,作为唱戏谋生的女艺人,同广大劳动人民一样是很悲惨的。陈书舫代表川剧,曾多次为党和国家领导人演出,多次受到党和国家领导人亲切接见。她热爱党,自觉接受党的领导和教育,坚持社会主义方向,坚持为人民服务,把艺术贡献给党和人民。作为全国人大代表,陈书舫与常香玉关系十分密切,促进了川剧与豫剧两个兄弟剧种之间的艺术交流。(陈智林评)

陈书舫以闺门旦见长,她在50多年的舞台实践中,丰富和发展了川剧生、旦两个行当的表演艺术。她的唱腔明快清爽、音色纯美,声情并茂。(陈少舟评)

参考资料

人物:陈书舫.人物:陈书舫.2024-09-27

..2024-04-1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