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旷野里
《在旷野里》,是作家柳青创作于1953年的长篇小说佚作,于2024年1月由中国青年出版社出版。
《在旷野里》讲述了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初期陕西关中消灭棉花害虫的故事,展现县委书记朱明山 “实践派” 与县长梁斌 “会议派” 的差异。朱明山坚持实事求是,凭治虫成效服众,其抓主要矛盾、作风宽厚团结,给干部带来启发改变。小说叙事流畅、人物饱满、主题深刻,具柳青现实主义精神。书中乡村风物描写诗意,唤起眷恋;劳动生活讴歌,激发热情;对官僚、形式主义反讽深刻,引人深思。虽历经七十年,仍如新酿,散发浓香。
2024年11月,《在旷野里》入选第十七届精神文明建设“五个一工程奖”优秀作品奖名单。
创作背景
故事背景
《在旷野里》以1951年7月初的陕西渭河平原某县为时空背景。彼时新中国刚刚成立不久,正处于建设与发展的关键时期,而当地突发的棉蚜虫害严重威胁着棉花产业,成为整个故事的重要背景与情节推动因素。
作者背景
1952年,柳青有一段时间在党校学习,学习结束后到长安区担任县委副书记。他在党校学习时就萌生了写《在旷野里》的想法,正式写作是在担任县委副书记期间。通过在党校的学习,柳青对新中国成立后党的路线和工作重点有了深入的认识,在县委副书记的工作中获得了新的经验,这一切都成为《在旷野里》的主要素材,也形成《在旷野里》的基本主题:领导干部如何迎接新的时代变化。为了获取更直接的现实经验,他干脆辞去县委副书记等职务,把家搬到了皇甫村,和农民一起劳动一起生活。
内容情节
《在旷野里》讲述了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初期陕西关中消灭棉花害虫的故事,围绕着治虫工作的开展,反映了以县委书记朱明山为代表的“实践派”与以县长梁斌为代表的“会议派”在工作方法、领导方式等方面的诸多不同。主人公朱明山坚持实事求是的工作态度,反对不分场合和阶段的一味说教,而是以实际的治虫成效来说服和教育群众,为艰难的治虫工作打开了新局面;同时,在治虫过程中,他抓住主要矛盾的工作方法、宽厚团结的工作作风也给一众干部带来思想的启发和行为的改变。小说叙事条畅,人物形象饱满,主题内容深刻,彰显着柳青伟大的现实主义精神。作者对乡村风物的充满诗意的描写,引发了人们对大地和故乡的眷恋;对生活和劳动的讴歌,点燃了人们创造生活的热情;对官僚主义和形式主义入木三分的反讽,则促人警觉和深思。七十年的时光,不仅没有使《在旷野里》显得过时和陈旧,反而使它像深藏的佳酿一样,愈加弥散着新鲜而浓烈的醇香。
角色介绍
图书鉴赏
《在旷野里》有一对非常明显的对比型人物,并由此展开具有较大差异化的支线叙事:柳青重点塑造的正面人物朱明山,是新到任的县委书记,工农干部出身的他,了解民生疾苦,工作方法讲究实际、注重实践;与之相对的县长梁斌,行事颇为浮夸,喜欢套用理论,还有官僚主义、形式主义等问题。柳青设置了一个很有挑战性的情节,让两种不同类型的干部,面对突如其来的棉蚜虫害,展现出不同的治理思路和工作方式。虽然朱明山文化水平不高,但他始终在实践中思考,在工作中学习,了解民情民意,并始终坚持实事求是的路线。在使用农药时,面对那些不了解农药科学效果的农民,朱明山也能耐心地引导,娓娓道来,丝毫没有一点官架子。反倒是自认为水平很高的县长梁斌,在群众面前颐指气使,还喜欢胡乱指挥,既不重民情,也不讲科学,只是为了完成所谓的“工作任务”。在强烈对比之下,读者自然会对朱明山式的新式干部,有更强的认同感,对梁斌式的旧式干部,有更强的拒斥感。两种典型人物形象的背后,正展现了“一体化”文学格局之下的时代性。北京大学中国语言文学系的洪子诚教授,用“一体化”理论来研究“十七年”文学,已经成为当代文学研究界的经典范式。“一体化”的问题,在柳青写《在旷野里》时,并没有产生强烈的内在冲突感,而是积极地将本来可能产生矛盾的不同元素,以比较合理的形式融合在了一起,实现了批判现实主义与革命现实主义的合流。比如,“革命加恋爱”的模式,一度是左派文学的经典写法,但如何处理典型革命人物的“生活感”问题,却让当时不少作家和评论家犯难。
荣誉奖项
出版信息
《在旷野里》在单行本出版之前,已经刊登在《人民文学》杂志2024年第1期。2024年1月,《在旷野里》由中国青年出版社出版。
作者简介
柳青(1916—1978),原名刘蕴华,陕西吴堡县人。1936年在西安市主编《学生呼声》,加入中国共产党。1937年任《西北文化日报》副刊编辑。1938年赴延安市,先后任文化教员、随军记者、米脂县基层乡政府文书等。1951年任《中国青年报》文艺副刊主编。1952年回到陕西省,定居长安区皇甫村,潜心创作《创业史》。1954年任中国作家协会西安分会副主席。出版有散文集《皇甫村三年》、短篇小说集《地雷》、中篇小说《狠透铁》、长篇小说《种谷记》《铜墙铁壁》《创业史》等。
作品评价
《在旷野里》写在《创业史》之前,虽是未完成稿,但作品叙事相对完整,是一部以现实主义审美品格展现新中国进入社会主义建设初期火热生活的小说杰作。(《人民文学》杂志主编施战军 评)
《在旷野里》凝聚着柳青对时代发展变化的敏锐深切的思考,包含着柳青本人的革命工作经验和人生经历,浸透着柳青对现实生活以及生活中具体的人的爱与关切。(中国作家协会党组书记、副主席、书记处书记张宏森 评)
《在旷野里》以大量生动的生活细节和日常化描写,充分展开人物性格的冲突和生活的叙述,通过人物描写触及具有鲜明时代特点的重要问题,充分体现了柳青创作中一贯坚持的人民情感和家国情怀。(中国图书评论学会会长郭义强 评)
参考资料
在旷野里.豆瓣读书.2024-11-22
第十七届精神文明建设“五个一工程”优秀作品奖入选名单(共105部).光明新闻.2024-11-22
在旷野里.中国青年出版总社.2024-11-22
柳青长篇小说佚作《在旷野里》:一个具有多重意义的小说文本.中国作家网.2024-11-22
时隔70年 柳青遗作《在旷野里》面世.今日头条.2024-11-22
《在旷野里》可谓是《创业史》的前史——喜读柳青佚作.光明新闻.2024-11-22
《在旷野里》:早期“十七年”文学的现实之笔.光明文艺评论.2024-11-22
时隔70年 柳青遗作《在旷野里》面世.北京青年报.2024-11-22
柳青《在旷野里》出版座谈会在京举行.中国作家网.2024-11-2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