兰屿罗汉松(学名:Podocarpus costalis C. Presl)是罗汉松科罗汉松属的常绿小乔木或灌木植物。

形态特征

兰屿罗汉松为小乔木;枝条平展。叶螺旋状着生,集生枝顶,革质,倒披针形或条状倒披针形,长5-7厘米,宽8-12毫米,上部微窄,先端圆或钝,基部渐窄成短柄,下面中脉隆起。雄球花单生,穗状圆柱形,长约3厘米。种子椭圆形,假种皮深蓝色,长9-10毫米,先端圆,有小尖头,种托肉质,圆柱形,长10-13毫米,基部有2枚苞片,梗长约1厘米。

分布范围

兰屿罗汉松产于中国台湾兰屿岛沿岸,菲律宾也有分布。

生长环境

兰屿罗汉松性喜高温、湿润和阳光充足的环境。其耐盐性佳、抗强风,但耐旱性差、耐寒性及耐阴性均不佳。生于低地常绿灌木丛喀斯特石灰岩断崖和山脊或海垛上的低矮森林中的岛屿上,海拔300米。生长速率慢,年平均地径生长0.3公分以下。

繁殖方法

新鲜种子易发芽可直接种。种子可低温干藏,置冰箱内可存放半年以上,至春季再播种。剥除深紫色种托,清洗干净,绿色部分才是种子。种子最好泡水1-3天,每天换水,有开裂的种子应立即种植。培养土置入盆器约8分满。开裂处尖端为芽点,朝下种植。排列整齐、紧密,间隔至多为1粒种子的大小,预留根与叶的生长空间即可。种子上覆盖麦饭石,或其他砾石彩石,可遮光、加压。两天喷水1次,使种子保持充分湿润,但切勿积水,否则易发霉长虫。大约第5周,兰屿罗汉松根状茎渐长,种子被顶出麦饭石外,种皮已呈干褐色。约第6周,弯曲的茎逐一挺立,夹在子叶间的本叶开始伸展,可小心摘除子叶和受感染或生长不佳的小苗。约8周,幼苗由浅绿色转深绿色,长本叶后需增加浇水量。移至全日照、半日照的窗台边,长势会较佳。1年后可疏苗移株,使植株强健。

栽培技术

上盆准备:盆土宜用2份园土、2份腐叶土和2份粗沙混合配制。每2年春季翻盆换土1次,同时进行修剪。修剪原则:将枯枝、残枝病叶剪掉,保持株形整洁匀称。生长旺季每月施肥3-4次,夏、秋两季不必追肥,以防枝叶徒长而降低抗寒能力。湿度原则:不宜过多,夏季每天早晚进行1次叶面喷水,以提高空气湿度,还要适当遮荫,防止强光曝晒。冬季可移入室内,温度要求在1-10℃之间,不要太高,否则对来年生长不利。

病虫害防治:常见有叶斑病、煤污病危害。叶斑病可选用50%多菌灵或甲墓托布津可湿性粉剂600-800倍液喷洒防治;煤污病可用肥皂水或清水冲浇。常见虫害有大窠蓑蛾介壳虫白蜡虫等,可用40%的氧化乐果乳剂1000倍液或用80%敌敌畏乳剂1000倍液喷杀。

主要价值

兰屿罗汉松可用于公园、小区、道路绿化,提高绿化档次和观赏性。适合别墅四周的篱和花园内大型绿化、观赏树种。制作商品化盆景和艺术盆景,提高树苗价值,适合家居点缀。树形逸雅,叶簇翠绿明亮,适用于大型盆栽或作为庭园树。

保护现状

保护级别

列入《中国物种红色名录》(2004年)——极危(CR)。

列入《世界自然保护联盟濒危物种红色名录》(IUCN 2010年 ver 3.1)——濒危(EN)。

列入《中国生物多样性红色名录-高等植物卷》(2013年)——极危(CR)。

列入中国《国家重点保护野生植物名录》(2021年)二级。

种群现状

1981年左右,中国台湾兰屿岛东清湾的原生林几乎消失尽,只剩下人爬不上去的五孔洞、老人岩等临海峭壁上还有一点残存。该种群小且分布狭窄,能繁殖的成熟个体少于50株。依据以往的直接观察,分布区域、实际占有面积及繁育地的质量均在减少和下降中,加上实际或潜在的开发破坏,有学者推论在10年或三世代内,兰屿罗汉松的种群数量会减少超过80%。

截至2010年,兰屿罗汉松占地面积约24平方公里,并且成熟个体的持续迁移用于园艺或盆栽植物正在消耗数量。

濒危原因

由于园艺观赏价值高,兰屿罗汉松遭大量挖掘。

保护措施

兰屿罗汉松在菲律宾和中国台湾受到法律保护,从野外采集是非法的。

外部链接

参考资料

兰屿罗汉松Podocarpus costalis.植物智.2024-07-29

兰屿罗汉松Podocarpus costalis.自然标本馆.2024-07-29

兰屿罗汉松Podocarpus costalis.物种2000中国节点.2024-07-29

关于发布《中国生物多样性红色名录-高等植物卷》的公告.生态环境部.2024-02-06

国家重点保护野生植物名录.国家林业和草原局 国家公园管理局.2024-02-0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