七处善,又称七善,是佛教术语,指的是对色等五蕴的如实观察,包括对其果、因、灭、对治道、爱味、过患、出离七个方面的认知。

观察内容

七处善的具体观察内容包括了色、受、想、行、识这五蕴的各个方面。对于色蕴,比丘应如实了解其产生、消失的原因以及通往灭除之道的方法,同时认识到其令人喜爱的一面(爱味)和令人厌恶的一面(过患),并寻求超越这两种极端的认知(出离)。同样的原则也适用于其他四种蕴。

经典记载

这一概念在《阿含经》和有部的经典中有详细阐述。《杂阿含经》卷二中提到:“云何比丘七处善?比丘如实知色,色集色灭色灭道迹,色味色患色离如实知。如是受想行识,识集识灭识灭道迹,识味识患识离如实知。”此外,《大毗婆沙论》卷一〇八还用法、类、世俗、苦等四智来说明七处善的不同方面。

见证修行

七处善的前四个方面对应于见道位,而后面的三个方面则对应于修道位。这种区分反映了佛教修行过程中的不同阶段及其相应的认知深度。

参考资料

文章主题: 七处善、三种观义.水木社区.2024-11-26

七处善.佛学大辞典.2024-11-26

大乘经典具有哪七善?.手机凤凰网.2024-11-2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