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简单百科
  2. 台山鳗鱼

台山鳗鱼

台山鳗鱼,广东省台山市特产,中国国家地理标志产品。

台山市出口鳗鱼养殖加工业是地方特色支柱性产业,总养殖面积4.4万亩,年生产能力达5万吨,出口产值约40亿元人民币,养殖产量占全国总量的60%以上。经国家质检总局最终认定,台山出口鳗鱼国家级质量安全示范区被授予“全国出口食品中华人民共和国农产品质量安全法典型示范区”。

2011年11月30日,原国家质检总局批准对“台山鳗鱼”实施地理标志产品保护。

形态特征

台山鳗鱼活鳗外观呈蛇形,体细长,身体矫健,背部偏蓝色,皮薄肉嫩,肉质细腻,在业界享有“蓝色生态鳗”的美誉;烤鳗呈棕黄色或棕红色,形态平整,口感细腻。

主要价值

营养价值

经由现代的科学分析得知,台山鳗鱼鲜嫩细致的肉质里,含有丰富的蛋白质维生素a、D、E、矿物质以及不饱和脂肪酸DHA/EPA。它能提供人类生长、维持生命所需的营养成分,并提供小孩、成人、年长者每日所需的维生素群。长期食鳗,对预防心血管疾病、促进儿童脑部发育、护肤美容有着特殊的作用,是冬夏进补、保健美容的佳品。

药用价值

中国鳗鲡目研究有数千年的历史,五代十国日华子本草》便有“鳗鲡目治劳,补不足,暖腰膝,起阳”的说法;明代李时珍的《本草纲目》则记载:鳗,去劳损、甚补益”。

栖息环境

台山市位于广东省南部、珠江口以西,地处低纬度,在北回归线以南。台山市境内,海(岛)岸线长649.2千米,海湾、港湾119个,川山群岛大小岛屿265个,有山地、丘陵、平原、滩涂,土地肥沃,气候温和,物产丰饶,是珠江三角洲著名的“鱼米之乡”。独特的地理环境,给台山鳗鱼的生产提供了优越的环境条件,是一个不可多得的台山鳗鱼生产基地。

台山属于亚热带海洋性季风型气候,夏季盛吹南风、冬季盛吹北风,受海洋性气候的影响,台山地区夏季不酷热,冬春不严寒,雨量充沛,光照充足,非常适合鳗鲡目生长。台山市地质坚实,保水性能好,以壤土和粘壤土为主,这是鳗鱼养殖的最佳养殖土质,且大气环境质量总体水平为清洁级,为台山鳗鱼的健康养殖奠定了基础。独特的气候条件、极佳的养殖土质以及物质能量转换的迅速,为台山鳗鱼独特品质的形成提供了优越的条件。

养鱼先养水,水是鳗鱼养殖的必备条件,台山鳗鱼的养殖全部采用水库水养殖。台山山海之间,河流两岸,有广阔的平原,境内河道纵横,全市水库库容量超50000万立方米,水资源优质丰富,尤其是向台山鳗鱼提供养殖用水的台山第一大水库——大隆洞水库,是台山市饮用水水源的首选水库,水质纯净,富含多种矿物质元素,是一湖天然的矿泉水,不受工业建设污染,常年碧波荡漾,水体稳定,水质清新。这些丰富、优质的水源为台山鳗鱼的养殖提供了先决条件,也为生产优质的台山鳗鱼提供了坚实的基础。

物种简介

台山市的农业生产有着悠久的历史,在经历了宋、元之后,明代中叶的台山地区得到了进一步开发,据弘治十五年统计,当时台山地区的农业、养殖业已经相当发达,全县拥有农田、鱼塘达243667亩。

迄今为止,台山鳗鱼仍是以捕捞而来的野生鳗苗进行人工养殖。鳗鲡苗在台山市沿岸均有分布,每年12月由大海向淡水河流溯游,《江门五邑百科全书》中也曾记载,台山、新会区沿海每年可捕到白仔鳗苗。台山鳗鱼,就属当时先民捕捞的野生鳗鲡苗,经过长期的探索、驯化而成的一种可供人工养殖的品种。

据《江门市志》记载,鳗鲡目作为野生驯化品种,在当地已开始由人工养殖;而到了建国后,《当代中国的台山市》记载,由于当时台山市境内水源丰富,地表水年总流量44亿立方米,河流、山塘、水库、鱼塘等水域面积为16.406万亩,而且台山濒临南海,3200多平方千米的市境,海岸线长达293千米,由于江河流水由县境东部流入南海,带来大量有机和无机盐物质,适宜多种不同类型的水生生物繁殖生长,渔场广阔,鱼类十分丰富,鳝(鳗鲡目)就是其中的一个重要种类,作为台山市著名的特产,当地人俗称鳗鱼为鳝、白鳝或风鳝等。《江门市1949—1985年历史资源编》就曾记载,台山市物产丰富,著名的特产农业产品有四九西瓜、白鳝等。

台山鳗鱼闻名海外,是随着“金山伯”的足迹走遍全球的。晚清时台山市人民生活困迫,为求生计,台山掀起到美国西部金矿淘金的出国潮,出国的台山人被称为“金山伯”,台山鳗鱼及制品被“金山伯”当作旅途食粮和馈赠亲友的家乡土特产,并随着台山人向世界各国移民而闻名世界。自20世纪50年代起,鳗鲡目制品“膳肚”,已与鲜鱿、墨鱼目、鱼一起,成为了高级海味品;而“门鳝干片”,在20世纪70、80年代,更名列“台山市名牌水产品”,与著名土特产“广海咸鱼”一样,畅销海内外。随着大量台山市人出国务工及台山市华侨中学广泛的民间交流,台山鳗鱼及其制品不仅作为一种享誉全球的商品远销海外,带动台山经济的发展,也作为一种家乡特产,一种精神纽带,维系着海外千万华侨的思乡情结。

生长繁殖

台山鳗鱼养殖始于1993年,当时的养殖面积只有3.3公顷,年产值130多万元。

1995年开始大量开发,到2000年台山的鳗鲡目养殖场一度达到20家,养殖面积达1000公顷,年产量6000多吨,产值达2.5亿元。

2001年至2002年,由于国际市场低迷,台山鳗鱼产业有所萎缩。

2006年,建设台山鳗鱼示范区,2008年获批准立项。

2009年,示范区示范面积达1500公顷,养殖单位产量达15吨/公顷,示范区内备案注册的鳗鱼养殖企业有80家,年生产能力4万―5万吨,年产值可达4亿―5亿美元,占全国鳗鱼总产量的60%左右,占广东省总产量的90%以上,活鳗年出口量约占全国活鳗出口总量的61%。烤鳗年出口量约1.5万―2万吨,占全国烤鳗出口总量的30%左右。仅2009年出口烤鳗就达到了1427吨。示范区内所产的鳗鲡目已完全符合116种有害物残留的要求,成功进军日本市场。

截至2010年,台山鳗鱼养殖面积4.4万亩,年生产能力达5万吨,出口产值约40亿人民币,养殖产量占有中国总量的60%以上。

地理标志

地域保护范围

台山鳗鱼产地范围为广东省台山市斗山镇四九镇端芬镇海宴镇赤溪镇都斛镇汶村镇冲蒌镇广海镇深井镇等10个镇所辖行政区域。

质量技术要求

(一)种源

鳗鲡目

(二)养殖

1.环境条件:养殖地周边生态环境良好,养殖用水符合国家渔业水质标准的规定,水深1.2米至1.8米,溶氧量≥5,pH值7.0至8.5,土质为壤土或粘壤土。

2.养殖方式:土池养殖。

3.苗种培育:将天然捕捞的鳗苗采取分级培育的方法培育成规格为100至300尾/千克的鳗种。

4.放养:每年4至7月份放养,放养规格为100至300尾/千克,放养密度为2000至3000尾/亩。

5.饲料与管理:饲料投喂鳗鲡目的专用配合饲料,每3亩水面配置增氧机不少于1台,每天开机时间不得低于16个小时。

6.环境、安全要求:饲养环境、疫情疫病的防治与控制,必须执行国家相关的规定,不得污染环境。

(三)捕捞

捕捞规格为175克以上。

(四)质量特色。

1.感官特色:活鳗背部偏蓝色,皮薄肉嫩,肉质细腻;烤鳗呈棕黄色或棕红色,形态平整,口感细腻。

2.物理化学指标:

(1)活鳗:蛋白质≥15.0%,脂肪≥15.47%,胆固醇≤859.81毫克/千克

(2)烤鳗:蛋白质≥17.6%,脂肪≥22.03%,胆固醇≤1058.84毫克/千克。

3.安全及其他质量技术要求:产品安全及其他质量技术要求必须符合国家相关规定。

专用标志使用

台山鳗鱼产地范围内的生产者,可向江门出入境检验检疫局提出使用“地理标志产品专用标志”的申请,经广东出入境检验检疫局审核,报国家质检总局核准后予以公告。台山鳗鱼的法定检测机构由广东出入境检验检疫局负责指定。

参考资料

台山鳗鱼.国家知识产权局.2018-05-16

台山鳗鱼获批准为“国家地理标志产品”.南方日报.2018-05-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