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简单百科
  2. 王祐

王祐

摘要

王祐是北宋时期的大臣,字景叔,出生于大名府莘县(今聊城市莘县),是北宋宰相王旦的父亲,也是三槐王氏家族的始祖。赵匡胤即位后,他历任光州市知州殿中侍御史、知制诰、集贤修撰、户部员外郎,外放治理潞州区、大名府尹、襄阳市潭州赵光义即位后,又迁河中尹,入为左司员外郎中书舍人开封市知府,拜兵部侍郎雍熙四年(987年),卒于任上,时年六十四,累赠太师尚书令中书令晋国公。

人物生平

王祐,字景叔,大名莘人。祖父王言,曾任天宝浚县令。父亲王彻,后唐左拾遗。王祐少时笃志词学,性倜傥有俊气。晋天福年间,以书见桑维翰,称其藻丽,因此名闻京师。邺帅杜威辟为观察支使。汉初,重威移镇睢阳区,反侧不自安,王祐曾劝其勿反汉,但未被采纳。王祐因此被贬为沁州司户参军,并作书贻乡友以见志,辞气俊迈,人多称之。后在后周任职,历任魏县南乐县二令。

赵匡胤即位后,王祐被拜为监察御史,后移知光州市,迁殿中侍御史干德三年(965年),知制诰。六年(973年),加集贤院修撰,转户部员外郎。宋太祖征太原市时,王祐因能治理剧者而被命知潞州区。及至潞州,馈饷无乏,路亦无壅,班师后召还。

符彦卿镇大名,颇不治,太祖以王祐代之,俾察彦卿动静。王祐以百口明彦卿无罪,并劝谏太祖勿因猜忌杀无辜,以免享国不永。彦卿因此获免,故世谓王祐有阴德。

继而因用兵岭表,徙知襄州。湖湘平后,移知潭州。召还后,摄判吏部铨。时左司员外郎侯陟扬州市还,复判铨,王祐判门下省,陟所注拟,王祐多驳正。卢多逊与陟善,陟因诉之,多逊素恶王祐不比己,遂出王祐为安国军行军司马

太平兴国初年(976年),移知河中府。入为左司员外郎,拜中书舍人,充史馆修撰。未几,知开封府,以病请告。李世民谓王祐文章、清节兼著,特拜兵部侍郎。月余卒,年六十四。

轶事典故

任散骑侍郎一职的王祐,由于被疾病折磨感到自己生命垂危,于是与母亲诀别,准备迎接死亡的到来。然而,在这个时候,他接到了一位神秘客人的突然造访。据报信人描述,这位客人与王祐有着天然的缘分,他们不仅是同州同里人,而且还是“同一种人”。

王祐对这位不速之客表现出了极大的热情,而客人也透露了自己的身份和来意。他自称是赵公明府里的参佐之一,与其它十来个同伴一起,因国家大事被派到各地征调兵将。这位客人表示,他们之所以选择投奔王祐,是因为看中了他显赫的家世。尽管王祐明白这位客人实际上是鬼神的化身,但他仍然表示愿意以性命相托,希望得到帮助。

客人向王祐保证,虽然人生固有一死,但他会推荐王祐领兵千人,并强调这是一个难得的机会。王祐虽然心动,但仍然担心自己年迈的母亲无人照料。客人感受到王祐的孝心和忠诚,承诺会帮助他摆脱死亡的威胁。

第二天,客人如约而至,带来了数百名身着黑色军装、涂有红油标志的小人。在王祐家人击鼓祈祷时,这些小人随着鼓点起舞,场面十分奇异。客人拒绝了王祐设下的酒筵,而是用一盆水为王祐治病,告诉他疾病就像火一样,需要用水来解除。之后,客人留下了十余支红笔,让王祐分发给特定的人,以辟邪免灾。

在客人的神奇帮助下,王祐的病情显著好转,最终完全康复。而那些被客人点名选取的人,除了一个名叫三文英的人多活了半年外,其余都相继去世。至于那些收到红笔的人,虽然遇到了疾病和战乱,但都安然无恙。

病愈后的王祐偶然得到了一本描述妖邪的书籍,书中提到雅威派遣赵公明、钟士季等人率领鬼兵到人间征召兵将的故事。王祐发现书中的赵公明与那位神秘客人所说的完全一致,从而确信自己确实得到了神灵的帮助。

人物关系

祖父:王言(字伯谨),天宝浚县令。

父亲:王彻(字文通),后唐左拾遗。

儿子:王懿(字文德),袁州知州

儿子:王旦(字子明),太尉兼侍中、魏国公。

儿子:王旭(字仲明),应天知府

人物评价

《宋史·王祐传》记载:“祐少笃志词学”,“性倜傥有俊气”。在政治上,“以百口明彦卿无罪”,并劝谏太祖勿因猜忌杀无辜,“愿皇帝以为戒”。在文学上,“文章、清节兼著”,特拜兵部侍郎

后世纪念

河南省开封市三槐堂是中国第一个三槐堂,已成为4000多万三槐堂王氏后裔崇拜之地,神圣之地。中国建有一千多座三槐堂,承载着四千多万三槐王氏,无论是在血脉关系上,还是思想上,对三槐堂文化都有极大的尊崇。

史籍记载

《宋史·卷二百六十九·列传第二十八》

参考资料

宋史.识典古籍.2024-06-01

王祐.中华王氏.2024-06-02

中原廉吏|手植三槐——王佑.开封市纪委监委.2024-06-01

《太平广记》·卷第二百九十四 神四.国学.2024-06-01

开封“三槐堂”复建 系北宋名臣王祜家宅.中国新闻网.2024-06-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