赵景欣,山东青州人,教授。
教育与工作背景
2007年7月至今:山东师范大学心理学院工作
2004.9-2007.6北京师范大学心理学部发展与教育心理学专业获博士学位
2001.9-2004.7 山东师范大学教育科学学院发展与教育心理学专业获硕士学位
1997.9-2001.7山东师范大学教育科学学院幼儿教育专业获学士
社会任职
山东师范大学心理学院副院长(2016年至今)
CSSCI收录期刊《心理发展与教育》编委(2015年至今)
山东省心理学会常务理事(2016年至今)
山东省青少年研究会理事
中国心理学会会员
青少年研究学会(Society forResearch on Adolescence)会员
儿童发展研究会(Society forResearch in Child Development)会员
国际行为发展研究会(InternationalSociety for Study of BehaviorDevelopment, ISSBD)会员
2021年1月,入选教育部教育教学质量评价指导专委会委员名单。
研究方向
个性与社会性发展青少年发展
研究领域
处境不利儿童青少年发展,儿童青少年社会认知发展,青少年积极发展,教育评价
主讲课程
本科生:心理学研究方法,犯罪心理学,青少年心理学,专业文献阅读与写作
研究生:青少年心理发展与教育
科研项目
l农村留守儿童幸福感的保护机制与关爱服务模式研究(中国男子篮球职业联赛130126),全国教育科学“十二五”规划国家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青年科学基金项目管理办法,2014-2017,主持人。
l农村留守儿童抗抑郁情绪的心理社会因素与作用机制(ZR2013CQ010),山东省自然科学基金青年项目,2014-2016,主持人。
l基于积极发展观的农村留守儿童关爱服务体系研究(2014SDWR04),山东省妇女/性别研究重点课题,2014-2015,主持人。
l农村留守儿童的心理资源与情绪适应(09YJCXLX015),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研究青年基金项目,2009-2012,主持人。
l心理资源对农村留守儿童外化问题行为的影响与作用机制(J11WH10),山东省高校人文社科研究计划项目,2011-2013,主持人。
l基于家庭系统的农村留守儿童救助研究,山东师范大学博士启动基金项目,2009-2012,主持人。
l我国小学阶段学生核心素养模型、指标体系与表现水平研究(13JZDW007),教育部哲学社会科学研究重大委托项目,2014-2017,核心研究人员。
l我国基础教育阶段和高等教育阶段学生核心素养模型研究(13JZDWIY03),教育部哲学社会科学研究重大专项,2013-2016,主要参与者。
l莱芜市社会管理创新研究,莱芜市人民政府项目,2011-2012,主要参与者。
l山东省创业指标体系的构建与地区创业状况的评估,山东省创业促进会科研项目,2010-2012
l大学生创业意向及其影响因素的研究,山东省创业促进会科研项目,2010-2012,主要参与者。
l3-5岁儿童应对同伴侵害策略的研究,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研究青年项目,2008-2010,主要参与者。
l处境不利儿童心理发展状况与教育对策研究(04JZD0026),教育部哲学社会科学研究重大课题攻关项目,2004-2008,主要参与者。
l儿童攻击行为的神经生理与认知基础研究(Y2003D01),山东省自然科学基金资助项目,2003-2006,主要参与者。
l中小学生欺负/受欺负与同伴背景的关系(DBA070073),全国教育科学规划课题,2007-2010,主要参与者。
l儿童攻击行为与亲社会发展的追踪研究,山东师范大学与西安大略大学合作项目,2001-2004,主要参与者。
l服刑人员自杀和脱逃倾向的研究,山东省犯罪研究所、山东省心理学会、滕州监狱合作项目,2001-2003,主要参与者。
科研成果
Liu,X., Zhao,J. (2016). Chinese migrant adolescents’ perceived discrimination andpsychological well-being: The moderating roles of group identity and the typeof school. Plos One, 11(1), e0146559.
Zhao,J., Liu, X.,\u0026 Wang, M. (2015). Parent–child cohesion, friend companionship and left-behind children'semotional adaptation in rural china. Child Abuse \u0026 Neglect, 48, 190-199.
赵景欣, 刘霞, 张文新 (2013). 同伴拒绝,同伴接纳与农村留守儿童的心理适应: 亲子亲合与逆境信念的作用. 心理学报, 45(007), 797-810.
于凤杰, 赵景欣, 张文新. (2013). 早中期青少年未来规划的发展及其与父母教养行为的关系: 行为自主的中介效应. 心理学报, 45(006), 658-671.
刘霞, 赵景欣, 申继亮 (2013). 歧视知觉对城市流动儿童幸福感的影响, 中介机制及归属需要的调节作用. 心理学报, 45(5), 568-584.
赵景欣, 张文新, 纪林芹 (2005). 幼儿二级错误信念认知、亲社会行为与同伴接纳的关系. 心理学报,37(6), 760-766.
张文新, 赵景欣, 王益文, 张粤萍. (2004). 3~6岁儿童二级错误信念认知的发展. 心理学报, 36(3), 327-334.
赵景欣,王秋金, 杨萍, 刘霞. (2017). 行为自主决策、亲子亲合与个体主观幸福感的关系: 留守与非留守青少年的比较. 心理发展与教育, 33(3), 352-360.
赵景欣, 栾斐斐, 孙萍, 徐婷婷, 刘霞 (2017). 亲子亲合、逆境信念与农村留守儿童积极/消极情绪的关系. 心理发展与教育,33(04): 441-448.
赵景欣, 杨萍, 马金玲, 黄翠翠 (2016). 歧视知觉与农村留守儿童积极/消极情绪的关系: 亲子亲合的保护作用. 心理发展与教育,32(3).
赵景欣, 彭耀光, 张文新. (2016).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承与学生发展核心素养研究. 中国教育学刊,(6).
赵景欣, 孙萍, 丁彬彬, 刘萌. (2016). 父母支持与服刑青少年生活目的感的关系: 自尊的中介作用. 中国特殊教育, (8), 67-72.
赵景欣, 杨萍, 赵喜佳, 张文新 (2016). 早期青少年的同伴侵害与抑郁: 自尊和性别的调节作用. 中国特殊教育, (1), 70-75.
赵景欣,张婷, 林玲玉. (2016). 隔代亲合与农村留守儿童的抑郁: 留守烦恼认知评价的中介作用。中国临床心理学杂志, (6), 1092-1097.
马金玲, 张婷, 赵景欣. (2016). 当好照料者是门学问. 心理与健康, (6).
赵景欣, 杨萍, 张婷. (2015). 农村留守儿童学校适应调查. 中国德育, (21).
陈曦, 陈光辉, 赵景欣. (2015). 家庭社会经济地位与青少年未来规划的关系: 外向性的调节作用及其性别差异. 心理发展与教育, 31(4), 420-427.
申继亮, 刘霞, 赵景欣, 师保国(2015). 城镇化进程中农民工子女心理发展研究. 心理发展与教育, 31(1), 108-116.
张莉, 李静雅, 赵景欣. (2015). 父母支持与服刑青少年的情绪适应:公正世界信念的中介作用. 心理发展与教育, 31(6), 746-752.
赵景欣. (2015). 关于留守儿童的基本认识. 新课程教学: 电子版, (2), 65-69.
张莉, 王乾宇,赵景欣. (2014). 养育者支持, 逆境信念与农村留守儿童孤独感的关系. 中国临床心理学杂志, 2, 037.
赵景欣. (2013). 加强教师管理应从评价入手——评《教师评价》. 人民教育, 20, 027.
李静雅, 赵景欣. (2013). 摆脱迷茫, 快乐成长——与大学新生谈“适应”. 河南教育 (高教),10, 007.
赵景欣, 刘霞, 李悦. (2013). 日常烦恼与农村留守儿童的偏差行为: 亲子亲合的作用。心理发展与教育, 29(4), 400-406.
赵景欣. (2013). 养育者行为监控与农村留守儿童的孤独, 反社会行为. 中国临床心理学杂志, 21(003), 500-504.
于凤杰, 赵景欣,张文新 (2013). 高中生的个人规划与抑郁的关系: 性别的调节作用. 心理发展与教育, 29(1), 79-85.
张文新, 李静雅, 赵景欣. (2013). 犯罪青少年公正世界信念与情绪适应的关系. 中国特殊教育,(12), 75-79.
赵景欣, 杨菲菲, 张文新. (2012). 青少年犯罪的发展轨迹和狱内改造的保护因素. 中国特殊教育,09: 65-70.
王乾宇, 赵景欣. (2012). 青少年暴力犯的狱内情绪适应. 青少年研究(山东省团校学报), 04:1-7.
张文娟, 赵景欣. (2012). 大学生学习倦怠与学业自我效能感的关系. 心理研究, 02:72-76.
刘萌萌, 赵景欣. (2012). 独生子女大学生的学校归属感与其主观幸福感之间的关系. 青少年研究(山东省团校学报), 05:1-6.
赵景欣, 申继亮 (2011). 留守烦恼的认知评价与农村留守儿童的抑郁、孤独. 中国临床心理学杂志, 19 (4), 515-517.
杨菲菲, 赵景欣. (2011). 青少年暴力犯罪的危险评估. 青少年研究, 4, 1-6. (人大复印资料全文转载)。
刘霞, 赵景欣, 师保国 (2011). 歧视知觉的影响效应及其机制. 心理发展与教育, 2, 216-223.
邢淑芬, 刘霞, 赵景欣, 师保国.(2011). 歧视知觉对流动儿童群体幸福感的影响及内部机制. 心理发展与教育, 6, 654-661.
赵景欣, 刘霞.(2010). 农村留守儿童的抑郁和反社会行为:日常积极事件的保护作用. 心理发展与教育, 6: 634-640.
赵景欣, 申继亮 (2010). 农村留守儿童发展的生态模型与教育启示. 中国特殊教育, 7: 65-70.
赵景欣, 王焕红, 王世凤. (2010). 压力性生活事件与农村留守儿童的抑郁/反社会行为的关系. 青少年研究, 1-6.
国际会议论文
Atwo-year longitudinal study of self-rated health, social support, andself-efficacy: Contributions to Chinese older adults’ depression. 19th Biennial Meeting of the ISSBD,墨尔本, July 2006.
TheDevelopment of Different Components of Theory of Mind and Their Relations toPreschool Children’s Prosocial Behavior, Peer Acceptance. 28th InternationalCongress of Psychology, Beijing, August 2004.
TheDevelopment of Children’s Attribution to Second-Order Mental States And TheirRelations to Prosocial Behavior, Peer Acceptance International Council ofPsychologist, Jinan, June 2004.
参编著作与教材
人类发展的概念与理论. 北京大学出版社有限公司, 2011.
青少年心理学. 中国轻工业出版社, 2010.
师德心语——教师发展之魂.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6.
教师人力资源开发与管理——教师发展之源。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 2006.
大学生心理健康读本.教育科学出版社, 2005.
中学生成长导航教案。中国轻工业出版社,2005.
青少年发展心理学.山东人民出版社, 2002.
婴幼儿抚育。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 2003.
多元智能与问题式学习。中国轻工业出版社,2005. 审校.
获奖与荣誉
2015年1月,山东师范大学“研究生优秀教学奖”;
2012年11月,荣获山东师范大学“校青年教学能手”称号;
2011年12月,山东师范大学“优秀教学奖”;
2011年6月,“2008-2010年度山东师范大学优秀共产党员”;
2010年12月,山东师范大学2009-2010学年“优秀本科生导师”;
2010年,青少年心理学,山东省高校青年教师多媒体教育软件竞赛活动一等奖;
2009年,青少年心理学课程体系构建, 山东省研究生教育省级教学成果二等奖;
2010年12月,山东师范大学2009-2010学年优秀本科生导师;
2008年9月,山东师范大学优秀教学奖;
出国情况
2016年赴维尔纽斯(立陶宛),参加第24届国际行为发展研究会双年度会议;
2015年5月,赴台湾,参加首届华人应用心理学术研讨会;
2011年10月10日至28日,赴泰国曼谷,参加由国务院侨办主办、泰国华文教育公会承办的“走出去”华文教师师资培训班,主讲儿童心理学课程;
2006年6月,赴墨尔本,参加19th Biennial Meeting of the ISSBD
参考资料
关于公布教育部基础教育教学指导专业委员会委员名单的通知 - 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政府门户.教育部办公厅.2021-01-3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