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钟书(1891年-1938年4月24日)字树潘,云南安宁人,国民党第六十军一八三师五四二旅旅长。1938年3月,参加徐州会战,奉命开往台儿庄区以北邢家楼集结。4月24日下午,被子弹击中头部牺牲,时年47岁。遗体由火车运至徐州市,埋葬在东关外乱葬岗中。抗战胜利后,被国民政府特追赠中将军衔。1984年9月,被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政部追认为革命烈士。2014年9月1日,被列入民政部公布的第一批300名著名抗日英烈和英雄群体名录。
人物经历
早年生活
陈钟书,字树潘,出生于云南省安宁市八街区月照屯,后搬迁于何家营。陈钟书兄弟姐妹八人,他排行第二。因家境贫困,只读过四年私塾,11岁时便到枧槽营做长工,帮人放牛。16岁时承担起抚养弟妹的重担,到野外开得两亩荒地种些杂粮,因收入有限,实难维持全家生活。17岁时,为给家中赔偿债务而去当兵,编在十九镇(师)七十四标(团)当士兵,后任班长。
军事生涯
陈钟书性沉毅,有胆略,爱学习,办事果断,以英勇称著。他参加了辛亥革命,护国军讨袁,靖国护法以及反对丁巳复辟的战役,并在其中屡立战功。1923年,他晋升为步兵第四团三营十连上尉排长,后任十连连长。不久,他进入讲武堂学习,毕业后在龙云部下任近卫团副营长。
在六一四政变中,陈钟书忠于龙云,平乱中奋勇作战,战功显赫。1929年,他被晋授为国民革命军三十八军九十八师三旅六团少将团长。1938年,他参加了台儿庄大捷,并在此期间表现出了极高的英勇和领导力。他率领的部队在与日军的多次交锋中,成功击退了敌人的进攻,并多次发动反冲锋,给日军造成了重大损失。
壮烈牺牲
在台儿庄战役中,陈钟书身先士卒,率领部队与敌人展开了肉搏战。在1938年4月24日的一次战斗中,敌人一枚炮弹在陈钟书不远处炸开,一块弹片飞入陈旅长左眼从后脑穿出,陈旅长当即倒下,不省人事,旅部参谋主任白学肇发现后,立即将他背下火线,发现陈钟书已经壮烈牺牲,于是命旅部司号班长吴国强及侍卫曾永泰将其遗体运往徐州,由于时间紧迫,到徐州棺殓后葬于东关外乱葬岗。
后世纪念
陈钟书牺牲后,云南省各界代表在悲痛之中纷纷前往陈钟书家中吊唁。工农商学兵等各界在昆明市集会,沉痛追悼陈钟书。政府向陈钟书家属颁发了抚恤金。安宁、八街的各族各界群众分别召开追悼大会,哀悼民族英雄陈钟书。同时,将陈旅长等抗日阵亡将士灵位入祀忠烈祠,并精镌 “功勋不朽”“金碧生辉” 匾额悬挂于陈钟书家乡八街的关圣宫。抗战胜利后,国民政府特颁发 “金碧生辉” 巨幅横锦以表彰其抗日功勋,并追赠其中将军衔。
1984年9月,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政部正式追认陈钟书为革命烈士。
荣誉表彰
抗战胜利后,国民政府特颁发“金碧生辉”巨幅横锦表彰陈钟书抗日功勋,并追赠中将军衔。1984年9月,陈钟书被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政部追认为革命烈士。2014年9月1日,陈钟书被列入民政部公布的第一批300名著名抗日英烈和英雄群体名录。
参考资料
陈钟书.山东抗日战争纪念馆.2024-05-26
陈钟书.中国军网.2024-05-26
陈钟书:滇军抗日首位捐躯的少将旅长.凤凰网.2024-09-20
民政部公布第一批著名抗日英烈和英雄群体名录.中国政府网.2024-09-2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