曾艳兵,男,现任中国人民大学文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山东省中青年学术骨干。中国比较文学会员,山东省外国文学学会副秘书长兼常务理事,山东省作家协会会员。山东省社会科学成果奖评选委员会委员,主要研究卡夫卡

人物经历

1977-1981 本科就读于于华中师范学院,获文学学士

1984-1987 硕士就读于湘潭大学,获文学硕士学位;

2000-2003 博士就读于北京师范大学,获文学博士学位。

主要学术兼职:中国比较文学学会理事;中国高等教育学会外国文学专业委员会常务理事;天津市比较文学学会副会长。

主讲课程

西方文学史,西方现代主义、后现代主义文学研究。

研究方向

西方文学与比较文学,卡夫卡研究。

主要贡献

代表性论文:

(1)《歌德与卡夫卡》,华中师范大学学报,2013年6期。

(2)《\u003c红楼梦\u003e与后现写作》,红楼梦学刊,2013年2期。

(3)《比较文学的立场问题》,华中师范大学学报,2012年第6期。

(4)《新中国60年卡夫卡小说研究之考察与分析》,广东社会科学,2012年第4期。

(5)《卡夫卡与机器时代——\u003c在流放地\u003e解析》,外国文学,2012年3期。

(6)《卡夫卡与机器时代——\u003c在流放地\u003e解析》,国外文学,2012年第3期。

(7)《卡夫卡与疾病》,外国文学,2010年第6期。

(8)《启蒙·同化·自由——卡夫卡\u003c写给科学院的报告\u003e解析》,外国文学评论,2010年第1期。

主要专著:

(1)《卡夫卡的眼睛》,商务印书馆(2012)   。

(2)《价值重估:西方文学经典》,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11)。

(3)《卡夫卡研究》,商务印书馆(2009)   。

(4)《卡夫卡与中国文化》,首都师范大学出版社(2006)。

(5)《西方后现代主义文学研究》,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6)。

(6)《东方后现代》,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2)。

(7)《西方现代派文学研究》,天津人民出版社(1993)   。

科研项目:

1.《跨文化视野中的卡夫卡研究》,国家社会科学基金一般项目   2004—2006年6万;

2. 卡夫卡研究 山东省社会科学规划项目2002-2005年2万;

3. 跨文化视野中的西方经典 天津市高校人文社会科学研究项目06-09年0.8万。

从事外国文学和比较文学的教学和研究工作 17 年。已出版学术专著两部:《西方现代派文学研究》、《东方后现代》。《西方现代派文学研究》一书被部分大学选为选修课教材,在学术界有一定影响。《东方后现代》出版后获得了有关专家学者的好评, 2002 年修订再版。北京大学汤一介乐黛云王岳川等教授对本书发表了有关评论。乐黛云先生在通读《东方后现代》一书后,认为本书“开辟了新的学术空间,提供了新的思考层面,值得向同行推荐。”广西师范大学王杰教授说,本书“除了选题角度新颖,在理论上具有重要价值这个优点外”,还具有视野较宽、材料详实、论证充分等特点。本书出版以来已有十余篇书评发表在《读书》、《文艺报》、《中华读书报》、《中国文化报》、《作家报》、《比较文学报》、《中国比较文学通讯》、《高校文科学报文摘》、《外语与翻译》等报刊上。长期以来曾艳兵致力于“西方现代主义与后现代主义文学”的教学和研究。自 1985 年以来,在《文艺研究》、《文艺报》、《外国文学评论》、《国外文学》、《当代外国文学》、《外国文学》、《外国文学研究》、《中国比较文学》、《文史哲》、《社会科学战线》、《人文杂志》等刊物共发表论文百余篇,其中 50 余篇发表在全国中文核心期刊上, 30 余篇被中国人民大学复印资料全文转载或被《高等学校文科学报文摘》摘要。

近年来曾艳兵主编并撰写教材主要有《从现代主义到后现代主义》(高教社2002 )、《 20 世纪欧美文学热点问题》(高等教育出版社 2002 )、《西方文学史》(四川人民出版社2003 )、《比较的世界文学史纲》(江西教育出版社2004 、 8 )、《外国文学史》(高等教育出版社1999 )等。即将出版学术专著有《卡夫卡与中国文化》(首都师范大学出版社 2004 、 12 )。在《中华读书报》等报刊发表《卡夫卡与三个女人》、《卡夫卡:从西方到中国》、《卡夫卡和三个朋友》、《饥饿艺术与魔术师》等相关学术随笔数十篇。另外发表有译文十余万字。

著作:

1、《东方后现代》(修订版) (专著)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 2002。

2、《西方后现代主义文学研究》 (专著)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 2006。

3、《卡夫卡与中国文化》 (专著)首都师范大学出版社 2006。

4、《吃的后现代与后现代的吃》 (专著)山东文艺出版社 2007。

5、《20世纪欧美文学热点问题》 (参与撰写)高教社 2002。

6、《从现代主义到后现代主义》 (第三主编)高等教育出版社 2002。

7、《西方文学史》(第三卷) (与刘象愚合著)四川人民出版社 2003。

8、《比较的世界文学史纲》(第三卷)(第一作者)江西教育出版社 2004。

9、《西方现代主义文学概论》 (主编)北京大学出版社有限公司 2006。

论文:

1. 《后现代主义小说辨析》 《东方论坛》2002、3。

2. 《卡夫卡与中国传统文化》 《文艺研究》2002、4。

3. 《后现代主义小说论略》 《创作评谭》2002、4。

4. 《后现代主义诗歌辨析》 《山东师范大学学报》2002、5。

5. 《卡夫卡与中国传统文学——兼及卡夫卡对中国当代文学的影响》,《南京师范大学文学院学报》2002、4。

6. 《卡夫卡与中国新时期文学》 《今日文坛》2002、3。

7. 《女性视角:阅读卡夫卡》 《外国文学动态》2002、6。

8. 《论后现代主义文学的不确定性特征》 《台州学院学报》2002、5。

9. 《“耗子王国”的歌手——卡夫卡与犹太文化》 《外国文学评论》2003、1。

10. 《沃塞克的阴影——卡夫卡与弗洛伊德》 《湘潭大学学报》2003、1。

11. 《基督教与西方现代主义文学》 《南通师范学院学报》2003、1。

12. 《告别“崇高”之后——后新时期小说一面观》《河南社会科学》2003、2。

13. 《卡夫卡研究在中国》 《外国文学研究》2003、2。

14. 《“既不是死的,又不是活的”——论艾略特的〈荒原〉》《东方论坛》2003、3。

15. 《价值重估:巴尔扎克与左拉》 《湛江师范学院学报》2003、4。

16. 《再论后现代主义小说》 《晋东南师专学报》2003、1。

17. 《“从摇篮里盗走了别人的孩子”——论卡夫卡创作中的语言问题》 《外国文学评论》2004、1。

18. 《意识流:从西方“流”到东方》 《 文艺理论与批评》2004、1。

19. 《女性视角与男性眼光:阅读卡夫卡》 《译林》2004、1。

20. 《卡夫卡的亲戚们》 《外国文学动态》2004、3。

21. 《论卡夫卡创作中的后现代特征》 《天津师范大学学报》2004、2。

22. 《重构“通天塔”神话——读卡夫卡的〈城徽〉》 《名作欣赏》2004、2。

23. 《西方现代主义文学与基督教文化传统》 《东方论坛》2004、2。

24. 《论卡夫卡的中国情结》 《中西文化研究》(澳门)2004、2。

25. 《马克思主义与乌托邦思想》 《东方论坛》2004、4。

26. 《卡夫卡与中国新时期文学》 《湛江师范学院学报》2004、2。

27. 《论卡夫卡及其创作的跨文化特征》 《枣庄师专学报》2004、3。

28. 《后新时期小说叙述方法的转换与变形》 《山东文学》2004、4。

29. 《卡夫卡与老庄哲学》 《东方丛刊》2004、3。

30. 《卡夫卡与聊斋志异》 《南京师范大学文学院学报》2004、3。

31. 《失去了寓意的寓言》 《名作欣赏》2004、8。

32. 《无家可归的异乡人》 《三峡大学学报》2004、5。

33. 《论卡夫卡〈判决〉的叙述策略》 《山东师范大学学报》2004、5。

34. 《法门内外——论卡夫卡的〈诉讼〉》 《湘潭大学学报》2004、5。

35. 《卡夫卡的中国情结》 《德国研究》2004、3。

36. 《卡夫卡与尼采》 《天津师范大学》2005、2。

37. 《没有谜底的谜语——〈城堡〉论略》 《名作欣赏》2005、8。

38. 《论厄尔?迈纳的比较诗学体系》 《东方论坛》2005、3。

39. 《城堡研究综述》 《外国语言文学》2005、4。

40. 《现实主义、现代主义、后现代主义小说辨析》 《外国文学》2006、1。

41. 《后现代主义戏剧辨析》 《河南社会科学》2006、1。

42. 《跨文化视野中的卡夫卡及其创作》 《东方论坛》2006、1。

43. 《为何变形?——弗兰兹·卡夫卡〈变形记〉解析》 《名作欣赏》2006、4。

44. 《跨文化语境中的外国文学教学研究》 《外国文学研究》2006、2。

45. 《跨文化语境中的万里长城——论卡夫卡的《中国长城建造时》 《中西文化研究》2006、1。

46. 《敞开心扉直至超越极限——卡夫卡\u003c饥饿艺术家\u003e解读》 《名作欣赏》2006、8。

47. 《吃的后现代与后现代的吃》 《中国图书评论》2006、8。

48. 《跨文化语境中的语文教学和研究》 《语文教学通讯》2006、7-8。

49. 《来自古老中国的手稿——论卡夫卡的〈往事一页〉》 《中西文化研究》2007、1。

50. 《谁爱上了卡夫卡》 《中国图书评论》2007、6。

51. 《“文化”是什么》 《世界文化》2007,8。

52. 《作为“他者”的西方文化》 《世界文化》2007、12。

53. 跨文化的“万里长城”——弗兰兹·卡夫卡的《中国长城建造时》解析  《名作欣赏》2007、10。

54. 《卡夫卡与陀斯妥耶夫斯基》 《东方论坛》2007、6。

55. 《跨文化语境中的西方文学经典》 《南京师范大学文学院学报》2007、4。

56. 《学术研究的困惑和悲哀——卡夫卡〈乡村教师〉的启示》 《名作欣赏》2008、1。

57. 《外国文学学科的困境与出路》 《天津师范大学学报》2008、1。

58. 《卡夫卡在中国:1930~1980》 《中国文学研究》2008、1。

59. 《托斯妥耶夫斯基与卡夫卡》 《俄罗斯文艺》2008、1。

反响材料:

1、《后现代主义小说辨析》全文转载于 中国人民大学复印资料《外国文学研究》2002、12 主要内容被摘入《高校学报文摘》2002、6。

2、《沃塞克的阴影——卡夫卡与弗洛伊德》全文转载于 人民大学复印资料《外国文学研究》2003、6。

3、《“耗子王国”的歌手——卡夫卡与犹太文化》部分内容转载于 人民大学复印资料《外国文学研究》2003、8。

4、《“我既不是活的,也未曾死”——论艾略特的〈荒原〉》全文转载于 人民大学复印资料《外国文学研究》2003、11。

5、《“从摇篮里盗走了别人的孩子”——论卡夫卡创作中的语言问题》全文转载于中国人民大学复印资料《外国文学研究》2004、5。

6、《论卡夫卡创作中的后现代特征》 主要内容被摘入《高校学报文摘》2004、4。

7、《卡夫卡与尼采》全文转载于人民大学复印资料《外国文学研究》2005、9。

获奖记录

1. 《卡夫卡与中国传统文化》该文获2004年山东省社会科学优秀成果三等奖

2. 《“耗子王国”的歌手——卡夫卡与犹太文化》获获2004年山东省教委优秀论文一等奖

3. 《“从摇篮里盗走了别人的孩子”——论卡夫卡创作中的语言问题》获2006年山东省社会科学优秀成果二等奖

4. 《卡夫卡与中国文化》获2007年山东省教委优秀成果二等奖。

5.第一界中国出版政府奖图书奖提名奖(2007)   。

6.山东省社会科学优秀成果二等奖(2006)   。

7.获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项目《跨文化视野中的卡夫卡研究》( 2004 )与山东省社会科学规划项目《卡夫卡研究》( 2002 )各一项;获山东省、山东省教委及青岛市社会科学优秀成果奖二十余项。

参考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