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卖布头》是传统的反映民族文化的相声节目,属于对口相声。对口相声又叫双春,是相声的形式之一,指由逗哏、棒哏两个演员对讲交替说些有趣的话,引人发笑。

《卖布头》版本丰富,在侯宝林与郭启儒《卖布头》版本中主要讲的是生活并不富裕的人,买来零碎布做大褂和短衫。其中戴少甫于俊波郭荣起张振圻常宝霆白全福王世臣与赵玉贵、马志明黄族民郭德纲于谦张文顺)、苗阜王声也都表演过这段节目。

《卖布头》在相声中的地位是不可比拟的,在1957年山东省第一届曲艺汇演中,郭宝珊孙少林合说的相声《卖布头》获得了当时相声曲种中唯一的一等奖,如今郭宝珊和孙少林版本的《卖布头》也成为晨光相声艺术的经典相声教材。

艺术特点

表演形式

《卖布头》是一个对口相声。对口相声又叫双春,指由逗哏、捧哏两个演员对讲的相声。演员人数为两人,两人交替说些有趣的话引人发笑。

艺术特色

《卖布头》作品变化多姿,韵律和谐,层次分明。《卖布头》在相声行当里是个既吃功夫又难度很大的节目,演员说、学、逗、唱的功底必须要达到很高的境界,才敢演出这样的段子。《卖布头》属于“一头沉”,所谓一头沉,也就是逗哏演员表演的分量占九,捧哏的演员表演的分量只占一。

相声剧本

侯宝林与郭启儒版本

甲:做买卖都得讲宣传。

乙:是吗.

甲:大买卖讲究做广告。

乙:哎。

甲:小买卖讲吆喝。

乙:过去做小买卖的最讲究吆喝。

甲:是啊。你比如说卖糖葫芦的。

乙:啊-糖葫芦。

甲:北京城东西南北城吆喝都不同,

乙:哦分那么四种。

甲:吖您要到北城,吆喝得麻烦。

乙:怎么吆喝。

甲:两个圆笼。

乙:吖。

甲:挑着一个挑。

乙:是。

甲:前边方盘

乙:吖。

甲:有个竹板。

乙:哦。

甲:上边烫好些小窟窿,上边都嵌着自制糖葫芦

乙:吖。

甲:吆喝出来这味儿。

乙:您学一学。

甲:蜜来吖,冰糖葫芦来呦。

乙:嗯。

甲:对,这是到了北城了。到西城区(啊)。

乙:嗯。

甲:提溜木头花篮的那个。

乙:哦。

甲:吆喝简单一点。

乙:怎么吆喝啊。

甲:葫芦儿。冰糖的,西城全这么吆喝,到东安市场又一样。

乙:那怎么吆喝。

甲:葫芦儿~刚蘸的。

乙:哦。

甲:您说的是摆摊的。到南城外边吆喝简单。

乙:那怎么吆喝。

甲:就两字,葫芦(大声)。

乙:葫芦。

甲:北京叫糖葫芦。

乙:是。

甲:天津市叫糖墩儿。

乙:对。

甲:天津吆喝最简单。

乙:(啊)怎么吆喝。

甲:就一个字-- 墩儿(大声叫)。就这么一墩儿啊 。

甲:是这么吆喝,最讲究吆喝的。

乙:卖什么的。

甲:卖布头的。

乙:哦,卖布头。

甲:卖布头也分几种。

乙:哦。

甲:串胡同的卖布头的,不蒙人。

乙:是。

甲:北京推车子的 。

乙:吖。

甲:耍着拨浪鼓。

乙:哦。

甲:天津的,背着大包袱。

乙:对。

甲:拿着个尺。

乙:吖。

甲:吆喝这味儿。

乙:怎么个儿味。

甲:买呀花条布哎,做里儿做面儿的,什锦白的做裤褂儿去呗,对呀!到了天津市都这么吆喝。天津也有摆摊的,摆摊的吆喝,那个你得留神。”

乙:怎么。

甲:不留神走那儿吓一跳,拿起这块布来,咔擦一摔。

乙:哦。

甲:瞧瞧这块真正细毛月真色不掉,买到家里做裤褂儿去呗。

乙:好嘛,你这走神不留神是吓一跳。

甲:他们吆喝这个德国亲啊,黑色的。

乙:啊黑的。

甲:那真叫黑。

乙:是啊。

甲:吆喝儿这味,您学一学。

乙:哎这块吆喝吆喝贱了,就是不打价啊。

甲:是了。

乙:说这块德国亲这块怎么那么黑。

甲:是了,你说怎么那么黑。

乙:这我知道怎么那么黑呀,气死张飞,还不让李逵

甲:是了。

乙:气死唐朝的黑敬德呀。

甲:不错。

乙:怎么那么黑,在东山送过炭 ,它西山挖过煤。

甲:是了。

乙:又当过两天的煤铺的二掌柜的吧 ,还真正德国亲儿 。还真正德国染儿 ,真正是德国人制造这种布儿的。

甲:不错,

乙:外号三不怕,什么叫三不怕。

甲:说一说。

乙:它不怕洗啊不怕淋啊不怕晒呀。

甲:是了。

乙:任凭怎么洗呀 。不掉色呀, 青的。

甲:白布。

乙:白布啊

甲:这白布不掉色呀。

乙:废话呀 ,白布它有掉色的吗。

甲:是,北京还有一路卖布头的 。

乙:啊,那怎么吆喝了。

甲:有软调的有硬调的。

乙:还分软硬调。

甲:吆喝这块白布,吆喝花哨极了。

乙:白的,怎么吆喝。

甲:这块吆喝吆喝贱了就是不打价啊。

乙:是了。

甲:这块本色白,气死头场雪, 还不让二场霜 。

乙:是了

甲:气死了头号的洋白面哪。

乙:是了。

甲:要买到您老家里 ,您就做被里儿去吧。

乙:是了。

甲:是经喜又经晒 ,还经铺又经盖 ,经拉又经拽 ,是经蹬又经踹。

乙:这干吗呀。

甲:谁睡觉那么不老实呀。

乙:说的可是哪。

甲:这是软调的。

乙:要是硬调的呢。

甲:这种硬调的专门骗人。

乙:这也骗人。

甲:赶庙会。

乙:哦。

甲:今儿在这儿卖,明儿在那儿卖 ,没有准地点 ,不能让人认出来什么模样。

乙:您瞧。

甲:蒙人哪, 

乙:啊。

甲:卖货的不带尺。

乙:那使什么量啊。

甲:。

乙:庹。

甲:两胳膊一伸。

乙:多少尺。

甲:五尺。

乙:这就算五尺

甲:吖不管个高个儿矮个儿全五尺,你要赶上个儿高的,那你走点运。

乙:那行了。

甲:要小矮个儿的那你算倒霉, 尺寸就不够啊 ,都是算五尺。

乙:哦。

甲:他那个布 ,没好的,

乙: 啊。 

甲:买来布上胶上浆

乙:吖浆浆。

甲:你看看这布挺瓷实挺厚实。

甲:嗯。

甲:你买吧,你买就上当。买到家去,你就做做衣服还能穿几天。

乙:哦。

甲:你先下下水,洗完了,再做呀。

乙:嗯。

甲:糊窗户合适了。

乙:哦。

甲:成冷布了。

乙:是啊。

甲:浆性满洗下去了。

乙:好嘛。

甲:专门骗人。

乙:那可不是骗人吗。

甲:吆喝得花哨。

乙:哦。

甲:比如说这块布吆喝三元钱。

乙:三元钱。

甲:没人买呀,怎么样。落(lao)价。

乙:往下落(lao)价。

甲:一边拍手一边跺脚。落几角推出去,让大伙瞧。

乙:是了。

甲:还没人买。

乙:还怎么样?

甲:拉回来还落(lao)价。

乙:还落(lao)价。

甲:总没人买总落(lao)价。

乙:是啊。

甲:那个吆喝一大套。

乙:哦(声调往上提)。

甲:您给当回伙计。

乙:您学一学。

甲: 给抻着点。

乙:我给您抻着。

甲:来,咱学学这个。

乙:来。

甲:哎,有带小孩得可抱住了啊。

乙:怎么意思。

甲:不然会给吓着。

乙:好嘛,声太大。

甲:这块吆喝贱了吧。

乙:是了。

甲:你不要那么一块呀。

乙:吖。

甲:是又来这么一块。这块那块是大不相同不一样儿的。

乙:不错。

甲:刚才那么一块。

乙:吖。

甲:那是德国青。

乙:德国亲。

甲:才要那现大洋一块六哇。

乙:是喽。

甲:又来这么一块,这块那就叫那晴雨的商标阴丹士林布儿的,

乙:不错。

甲:这块士林布要买到你老家就您做大褂儿去吧,

乙:是喽。

甲:穿在身上,走在街上,

乙:怎么样。

甲:大伙儿那么一瞧,真不知道你老是哪号的大掌柜的吧。

乙:是喽。

甲:这块布头,

乙:怎么样。

甲:您要做大褂,又宽又长,

乙:是喽。

甲:还得大高个,还得是三搂粗的大个儿胖子,这块士林布,你到了大布店,说是你老都得点着名儿把它要哇。

乙:不错。

甲:到了北京城,讲究八大祥,到了瑞蚨祥、瑞林祥、广盛祥、益和祥、祥义号,廊房头条坐北朝南还有个谦祥益

乙:是了。

甲:要到了八大祥,说您要买一尺,

乙:多少钱。

甲:它就得一毛八,没有一毛八,你都买不着这么细的。这么宽的,这么密的,这么厚的,这么好的。

乙:不错。

甲:来到我们这摊儿,一个样的货,

乙:是了。

甲:一个样的价儿,一个样的行市,谁那也不买小布摊儿上的,碎布头儿零布块儿啊。

乙:是了

甲:来到我们这个摊儿,

乙:怎么样。

甲:众位有功夫,(拍了一下)听我们庹庹尺寸要要价儿啊。

乙:量一量。

甲:一庹五尺,

乙:五尺。

甲:二庹一丈。

乙:一丈(等等),怎么连我也一起卖啊。

甲:三庹一丈五,四庹两丈,两丈零一尺这个大尺量就算你打两丈啊。要到了大布店,买了一尺一毛八,十尺一块八,二八一十六就得三块六哇。

乙:不错。

甲:来到我们这摊儿,三块六不要,

乙:怎么样。

甲:把六毛去了它,你是三块大洋两就两不找哇,

乙:三元钱。

甲:三元钱不要,

乙:怎么样。

甲:不要不要紧,额外的生枝还得让它。

乙:让啊。

甲:去两毛,让两毛,你给两元六;

乙:是了。

甲:再去一角,让一角你给两元四。

乙:不贵。

甲:再去两角,让两角你给二元钱。

乙:两块钱

甲:您要再不要,

乙:还怎么样。

甲:不要不要紧,什么又叫那个本儿的,我是哪个又叫赚儿。我是赔本赚吆喝,

乙:是喽。

甲:小徒弟织的是没打手工钱,这布二元钱,

乙:还怎么样。

甲:急了嘎登,二块大洋打破了它。

乙:是了。

甲:去两角,让两角,你给一元六。

乙:一元六;

甲:再去一角,让一角你给一元四;

乙:是

甲:再去两角,让两角您给一元钱。

乙:一元钱;

甲:这布一元钱,

乙:还怎么样。

甲:再去五毛让五毛。

乙:这(迟疑语气)白拿去了。

郭德纲和于谦版本(节选)

甲:要真说起来,所有的吆喝里边,最好听的叫什么呀。

乙:什么呀。

甲:卖布头的。

乙:哦布头。

甲:卖布头的热闹。

乙:那您可以学一学。

甲:咱们这就开始了。

乙:可以。

甲:打开就是布头啊。

乙:是啊。

甲:吆喝着卖哎了吧。吆喝着卖了我布大件了吧。

乙:哦。

甲:敬启诸君,劳您大驾。我不敢胡言,也不说瞎话,咱们都是老街坊。

乙:吖。

甲:我要是蒙了您,对不起我三姨六舅母,还有我的妈。包袱系好了。

乙:嗯。

甲:韩信救驾。包袱皮打开,天女散了花,花儿好,花儿红,漫天大火起在了空,红果梁山大刀关胜,红过了赵匡胤哪。酒醉桃花宫,康茂才大出血,都没有它嘞红,官老爷吃腐乳,也没有它红,洪洞县里边洪洞马,红美人穿红戴红,口点胭脂一点红,也没有它嘞红。

乙:是啊。

甲:不要红,来块花,花花世界你来看看吧,沧州狮子景州塔,卢沟桥下边水哗哗,孙悟空大闹了蟠桃宴,珍馐美味就洒下来了吧,东西南北泉洒遍,十二色的布头让您来看看它,这是什么色。

乙:这是。

甲:这是这是本色白。

乙:哦白。

甲:怎么这么白。

乙:嗯

甲:您说怎么这么白。

乙:哎呦

甲:怎么这么白。

乙:我哪知道啊。

甲:拜拜。

乙:不说了合着。

甲:因为它是白的,所以白。怎么这么白,气死“头”场雪。

乙:嗯。

甲:气死头场雪,不让二露霜。气“死”了头号的洋白面了吧。气“死”赵子龙,也不让小罗成,谁见过薛白袍,亚赛那个小马超。不提这种白,咱们单提这种布。

乙:哦。

甲:买到家里去,缝被单,做被里,裁门帘,你砸裤褂了吧,禁铺又禁盖。

乙:好。

甲:禁洗又禁晒,禁拉又禁拽,禁蹬又禁踹。

乙:怎么那么闹得慌呢。

甲:这人被窝有狗子。刚才是块白。

乙:对。

甲:这块是块黑。

乙:哦黑的。

甲:怎么这么黑,怎么这么黑呢。

乙:您说。

甲:因为这是块黑的。

乙:这不是废话吗。

甲:真正烟熏皂,烟煤掺煤灰。犀粪蜣钻炕,都没有它嘞黑,包拯炸麻花,黑了个脆嗒,怎么这么黑,气“死”猛张飞

乙:哦。

甲:它不让黑李逵

乙:是。

甲:唐朝有一位黑敬德了吧,在东山送过炭 ,它西山挖过煤。开过两天煤了厂子,卖过两天煤了,这不背过两天煤了,这不送过两天煤了,这不当过两天煤铺的二掌柜的吧。

乙:是。

作品评价

《卖布头》已经成为相声界的一个固定名词,其内容是必学的,它也是检验一个相声演员学习“货声”(吆喝)的标准段子。——济南日报

传统相声《卖布头》中黑白布的吆喝片段,语言精练、生动形象,巧用对比、夸张、举例、排比等手法,将黑白布的“颜色正”与“质量好”两大特点展现得淋漓尽致。是一段极具语言魅力的教学素材。——谢萌

《卖布头》反映的是群众生活,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人们都买成衣了,卖布衣的小贩也渐渐消失,但如今在物价高涨的情况下,“卖布头”小贩重现街头。——河北青年报

衍生版本

参考资料

非遗演出保护|曲艺:“不断档”是每代传人的目标.百家号.2024-01-10

非遗传承人,常派代表:常宝霆、白全福《卖布头》1984TV.网易.2024-01-11

郭宝珊:《卖布头》成为晨光经典.新浪新闻.2024-01-16

相声历史里的里程碑.北方网.2024-01-09

相声名家常宝霆对口相声合集_哔哩哔哩_bilibili.哔哩哔哩.2024-01-16

对口相声( 对口相声 ).汉典.2024-01-16

“涨”字当前 “卖布头”重现.新浪新闻.2024-01-16

《卖布头》成相声界绝唱 流芳百世.文明风.2024-01-09

德云社十周年庆典曲目单.新浪娱乐.2023-08-05

..2023-08-11

相声《卖布头》 表演者:侯宝林 郭启儒.央视网.2024-01-10

完整版《卖布头》,郭德纲一口气唱完太绝了!_哔哩哔哩_bilibili.哔哩哔哩.2024-01-11

《卖布头》成相声界绝唱 流芳百世.文明风.2024-01-11

[我爱满堂彩]相声《新卖布头》 表演:大新 程刚 20131120.央视网.2024-01-11

相声《新卖布头》 李寅飞 叶蓬.喜马拉雅.2024-01-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