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简单百科
  2. 法定准备金率

法定准备金率

法定准备金率,也称准备率,是货币政策的重要工具之一。这一政策工具是由国家银行通过法律规定来确定的,旨在保障存款人利益和商业银行的安全,同时控制或影响商业银行的信用扩张。

定义与计算

法定准备金率是指商业银行及其他金融机构按照法律规定必须持有的存款准备金占其全部存款的最小比例。通常使用符号r表示,计算公式为r=RR/D,其中RR代表法定准备金,D代表存款总额。

作用机制

法定准备金率最初被设定的主要目的是降低商业银行的经营风险,确保存款人的资金安全。随着时间的推移,这一政策工具也被用来调节信用规模和货币供应。在经济繁荣期或面临通胀压力时,国家银行可能会提高法定准备金率,这将限制商业银行可用于贷款的资金数量,同时也减少了它们能够创造的货币量,进而收紧货币市场,减少货币供应,降低投资和总需求。相反,在经济低迷或高失业率时期,中央银行可以通过降低法定准备金率来扩大货币供应,促进投资,刺激市场需求。

法定准备金率逐渐被作为控制信用规模和货币供给的货币政策工具,成为抑制货币数量膨胀的一个有力措施。在经济高涨和通货膨胀时期,中央银行为了控制信用的过度扩张可以提高法定准备金率,它一方面能减少商业银行和其他金融机构用于贷款的资金,另一方面使得货币乘数缩小,从而收缩银根、减少货币供给、抑制总需求:当经济处干衰退和高失业时期时,中央银行已以降低法定准备金率,以增加货币供给,刺激需求。

历史调整

历次法定准备金率的调整记录来源于东方财富网的数据整理。存款准备金制度是在国家银行体制下建立起来的,世界上美国最早于1863年以法律形式规定商业银行向中央银行缴纳存款准备金。存款准备金制度设立的初衷是保证存款的支付和清算,之后才逐渐演变成为货币政策工具。

参考资料

已知法定准备金率怎么求货币总量.股票投资通.2024-10-26

法定存款准备金率.法定存款准备金率.2024-10-26

张启迪:存款准备金制度的过去、现在和将来|存款准备金.新浪财经.2024-10-2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