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曲诗钞》三集十二卷,清代诗人冯金伯辑;清末文人黄协埙选辑。是清代上海南汇地区文学作品中诗词的一部选辑。集中反映了清代的地方文化特色。
出版情况
《海曲诗钞》在南汇区历史上先后曾选过两次,第一次是在清乾隆末年至爱新觉罗·颙琰年间,由冯金伯选纂,第二次是在清末明初,由黄协埙选纂。人为区分此二者,曾将前者称为《初选海曲诗钞》,将后者称为《再选海曲诗钞》或《续选海曲诗钞》。
1917年夏历六月望日(十五日),南汇城厢镇(今惠南镇)荷花坞北岸的香光楼中曾举行过一次盛会,名“祭诗会”。到会者有徐素娥、徐耐冰、黄报廷、黄协埙、陶元斗、倪绳中、叶寿祺等 31 人,他们都是当时南汇县知名的文人雅士、绅董名流。这次集会名为“祭”,这是为庆祝《再选海曲诗钞》的出版和《初选海曲诗钞》的重印而祭祀南汇区诗灵的一次盛会,它给当时久已沉默的南汇文坛带来了一脉生机,推动了南汇文化事业的发展。
明代文学家书法家上海人陆深( 1477 -- 1544 年)曾有“南汇嘴者,海之一曲也”之言。冯金伯当时所选的却也正是以此地域内作者所撰的诗作为限,《海曲诗钞》之名因此而得。
《海曲诗钞》是有地域性的,而且在某种意义上来说还带有一定的“文献”性。因为她所选的诗作并不只限于南汇某个历史阶段内的某个特定的作者,而是以南汇这个地区这个发展历史过程中尽可能把众多作者的作品有所反映,并要求入选的诗作必须是作者的代表作,是能充分反映其风格和水平的,在质量上也是上乘的。因此,这项工作无疑是十分艰巨,冯金伯真不愧是南汇区的一位杰出英才,他勇敢地担负起了这一重任,而且还圆满地完成了它。
作者
冯金伯,字南岑,号墨香,周浦镇人士,生于清乾隆三年( 1738 年),卒于清嘉庆十五年( 1810 年),享年七十三岁。他博学多才,性耽风雅,善书、画、诗,时人谓其具有“三绝”之才,其中以诗歌上的造诣为尤高。
版本状况
《海曲诗钞初集》问世于清爱新觉罗·颙琰十二年( 1807 年)腊月。同年他又开始了《海曲诗钞二集》的选纂,翌年告成。至此《初选海曲诗钞》工作终于全部竣工。那时冯金伯已经是七十一岁高龄了。《初集》共分十六卷,集诗及二百家,约诗千首。《二集》共六卷,集诗及七十余家,约三百首。两集涉及的时期,前后长达七百余年。
《初选海曲诗钞》出版后,随着南汇区文教事业的继续发展,继续编纂《海曲诗钞》也就成了南汇文化界的共同心愿。在以后的年代里,百曲人火文焕、太平乡人丁宜福、上海人秦炳如等先后都曾作过这方面的努力,可惜的是都没有最后的成功,但是他们的工作却并不因为没有获得最后成功而白费。火文焕留下来的遗稿《续辑海曲诗钞》八十家,丁宜福的《海曲诗话》十一卷和秦炳如的《续海曲诗钞》二十余家却都成了清末民初黄协埙选纂《再选海曲诗钞》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再选海曲诗钞》全书共三集十二卷,集诗三百余家,共诗一千余首。这是《初选》后的南汇区历史上的又一部具有文献性的诗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