童兆蓉(1838-1905),字拙修,号劭甫(少芙),湖南宁乡人。晚清官吏。同治六年举人,从军陕西省,积功晋知府,后升任浙江温处兵备道署理杭嘉湖平原兵备道。

人物生平

童兆蓉(1838- 1905), 字绍甫,号芙初,宁乡县仙凤山(今夏铎铺镇)人,清道光十八年(1838)生。

清同治六年(1863)应乡试中举人,后应聘赴陕西刘典幕中管理营务,兼统防军。他曾率军打败回民军对三水、淳化的进攻,又镇压了北山兵变。清同治十年(1867),受护理巡抚谭钟麟委派办律武军营务,兼管全省军需,后晋升知府。

清光绪元年(1875),他以道员身份,加盐运使衔。

清光绪三年(1877),他任兴安知府,暂时管理榆林府。

清光绪六年(1880),他署理延榆绥道,在其任内,他致力兴学,奖励农牧,修治榆溪河,开渠灌田,发展生产。

清光绪八年(1882),他赴兴安府任知府,任内他力除积弊,淘汰平庸官吏,严禁贩运私盐,重治苛扰商民的镇兵和厘局人员的贪腐行为。至清光绪十二年(1886)后又署理汉中府。

清光绪十六年(1890),他回兴安府,多次平定了出入境的捻军和回军。

清光绪二十二年(1896) ,他调补西安府,受巡抚魏光焘委派办理全省吏治、军政等事务,同时兼摄西乾鄜粮道。他手订征粮改折章程,平反了多起冤狱。

清光绪二十六年(1900) ,童兆蓉擢浙江温处兵备道。时天主教会气焰器张,与民教相仇,他处理案件时对教民和百姓一概按律办事,不稍偏袒。

清光绪三十一年(1905) ,童兆蓉卒于任上。

童兆蓉贡献

1、在文化传承和社会公益方面,童兆蓉在宁乡的捐赠包括:捐刘家山田为䘏嫠及宾兴卷费;捐资买石独修治城东南过玉潭桥东行,经湘乡街至金马桥二十五里;捐田兑入保节堂田;捐纹银三千两、银币八百元开办省城望麓园沩宁试馆改设中学堂兼设速成师范科;捐田租三百石改云山书院为高等小学;斥资购校舍置田租开办童氏族学等。这些捐赠不仅促进了当地的文化教育事业,也体现了他对社会公益的高度责任感。

2、在社会治理方面,童兆蓉在任期间,通过政策赦免、遴员帮审、分类惩治、勒限完结等方式抓紧处理积案,上百起积案花费了两个多月时间。他还将被判入狱的案犯组成“工艺局”,由官府出资,让心灵手巧的犯人学习细巧手艺,如机织等;粗笨犯人做些打草鞋、草席,搓棕绳等活儿。这一举措行之数年,感化不少犯人,出狱后他们凭手艺吃饭,从而走上正道。

3、在国际交往和外交方面,童兆蓉在处理民教矛盾时,坚决维护国家主权和人民利益。例如,在处理法国天主教会强索瑞安县民杨茂奶捐地不遂的事件中,他据约驳斥法国神甫的无理要求,甚至派出兵船驶到温州加以恫吓。他坚决表示:“彼于律不当死,我不能杀人以媚尔。”在他的主持下,该事件终得平息,维护了国家尊严和人民利益。

参考资料

长沙地区人名.360地图.2024-11-07

【忠勇篇】童兆蓉——驰骋疆场,公平执法.搜狐网.2024-11-07

百年前他推行了一场“改革”,为近代温州发展奠定基础,灵昆岛上至今犹记“童道台”.搜狐网.2024-11-0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