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伽茵
刘伽茵,1981年8月20日出生于北京,毕业于北京电影学院,中国内地女导演、编剧,北京电影学院文学系副教授。刘伽茵在高中时代明确了做电影的决定,1999年考入北京电影学院,2002年在校期间拍摄短片《火车》,获得北京大学生电影节短片竞赛单元最佳导演奖。2004年拍摄自编自导自演长片处女作《牛皮》,获得第55届柏林电影节青年论坛单元国际影评人奖、卡里加里奖,成为当年最年轻的获奖者。2009年其系列作品《牛皮2》上映,入围戛纳导演双周影展。沉寂了14年后,2019年开始创作剧本,拍摄为电影《不虚此行》,该片在2023年入围上海国际电影节金爵奖主竞赛单元。2023年,刘伽茵凭借《不虚此行》获得上海国际电影节金爵奖最佳导演奖。
人物经历
早期经历
刘伽茵,1981年8月20日出生于北京,初中时期喜欢电影,看专题片的时候,会被电影片段和所探讨的东西吸引了,于是父母买了一些电影史和电影理论的书给她,其中的《世界电影鉴赏辞典》就是是刘伽茵的启蒙读物之一。
高中时期,刘伽茵确定自己对电影充满热爱,决定考北京电影学院。当时电影学院的文学系和导演系都是隔年招生,1999年轮到文学系招,刘伽茵在当年考入了文学系电影剧作专业,学习写剧本,主任教员是曹保平。
大学时期
2002年,刘伽茵是北京电影学院文学系本科三年级的学生,为了完成老师布置的作业,把全家都调动了起来,动员家里给她买了一部近3万元的索尼DV摄像机,拍摄首部短片《火车》,短片中,刘伽茵的妈妈演老师,爸爸举话筒,刘伽茵任主演、导演和摄像。这部短片获得当年北京大学生电影节短片竞赛单元最佳导演奖。
2003年,刘伽茵毕业于北京电影学院文学系,获得电影剧作方向学士。
崭露头角
2004年,刘伽茵完成自编自导自演的长片处女作《牛皮》,影片讲述了父亲母亲经营皮包店、生意惨淡的故事,影片构筑在刘伽茵和父母的亲身经历及表演上,像影片中一样,她的家庭也陷于负债的重压。该片在第55届柏林电影节获得青年论坛单元国际影评人奖、卡里加里奖,不到23岁的刘伽茵是当年最年轻的获奖者。此外,《牛皮》还获得了第29届香港国际电影节数码单元香港电影金像奖最佳电影奖、第24届温哥华国际电影节亚洲竞赛单元最佳影片奖等多个奖项。
2006年,刘伽茵获得电影剧作理论方向硕士学位。硕士毕业后刘伽茵留校任教,主讲课程《电影剧作理论与技巧》《电影剧本写作》《体育电影研究》《影片分析》等。
2009年,刘伽茵自编自导自演的作品《牛皮2》上映,《牛皮2》围绕着包饺子和吃饺子而展开,所有场景围绕一张木桌,开皮具店的父亲沉默地裁皮缝线,一家三口包饺子、煮饺子、吃饺子,讨论生计——9个镜头连成两个多小时的电影。该片入围戛纳导演双周影展,同时获得第三届首尔数字电影节影评人评审团奖和观众评审团奖。《牛皮2》后,刘伽茵暂停创作。
稳定发展
2010年,刘伽茵担任上海国际电影节“九大年轻导演评审团”之一。2011年,她创作的剧本《Clean and Bright》获得香港亚洲电影投资会剧本发展基金大奖。2013年9月,刘伽茵以博士研究生入学北京电影学院导演系,2017年毕业并获得纪录片创作理论方向博士学位。
2018年,刘伽茵担任第12届FIRST青年电影展创投单元的复审评委。2021年,担任第15届FIRST青年电影展入围评审工作组成员。
再度创作
刘伽茵于2019年底动笔,再次进行创作。剧本写了中年男人闻善的故事,闻善是编剧出身,以写悼词为生,从生者的讲述中捕捉亡者的人生,倾听他人同时接纳自我。刘伽茵说“这部电影是对自己不创作的十几年生活的总结”。该剧本被拍摄为电影《不虚此行》,也是刘伽茵的第一部院线片。2022年,刘伽茵担任第7届CFDG中国青年电影导演扶持计划(暨“青葱计划”)剧本工坊导师;3月18日,执导由曹保平监制、胡歌领衔主演的剧情《不虚此行》。2023年,《不虚此行》入围上海国际电影节金爵奖主竞赛单元,刘伽茵凭借此片获得最佳导演奖。
主要作品
导演作品
注:资料来源
编剧作品
注:资料来源
参演电影
注:资料来源
参演短片
注:资料来源
其他作品
注:资料来源
社会任职
刘伽茵在做导演和编剧的同时,还担任北京电影学院文学系副教授。(截至2023年9月)
人物评价
刘伽茵是有天赋的创作者,她身上坚固的部分使她不迎合他人期待。(南方人物周刊 评)
刘伽茵留着寸头,戴着一副黑框眼镜,瘦小、干练,声音平缓但坚定。(综艺报 评)
刘伽茵一直偏爱普通人的故事,对城市和地理很敏感,喜欢看地图,是一个会花大量时间看剧的剧迷。(新周刊 评)
获得荣誉
作品荣誉
人物荣誉
外部链接
参考资料
刘伽茵个人资料.1905电影网.2024-01-30
刘伽茵 Jiayin Liu的全部作品 (12).豆瓣.2024-10-2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