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面兽面组合纹玉琮是新石器时代良渚文化琢玉工艺的一件代表作品,1982年出土于江苏常州武进寺墩遗址4号墓,现收藏于南京博物院,是南京博物院的18件镇馆之宝之一。
玉琮高7.2厘米、边宽8.5~8.3厘米、内孔径6.1厘米。玉琮系透闪石软玉制成,呈乳白色,隐现翠绿、红斑纹。造型为矮方柱体筒形,外方内圆。孔为两面对钻而成,琢磨光滑。上下两节各饰造型不同的神人、神兽面纹。上节是人面纹,下节是兽面纹。这种神人兽面组合的图案是良渚人原始信仰的直观反映。玉琮神人兽面纹图案的线条是采用了琢、刻两种方法,琢纹宽0.2~0.9毫米,刻纹宽0.1~0.2毫米。由手工艺人手直接雕刻,这些纹饰是鉴定良渚文化玉器的主要依据之一。
人面兽面组合纹玉琮展示出了良渚文化时期的玉器制作工艺,为研究当时的工艺水平提供了珍贵的实物资料;同时,它们独特的纹饰也表现了约4500年前江苏省先民精湛的制玉技术,也折射出他们心中复杂的精神世界体。此件玉琮纹饰的确认,为破解1986年反山墓地被誉为“琮王”“王”的玉器上的神像找到了一把钥匙。
文物外观
人面兽面组合纹玉琮高7.2厘米、边宽8.5~8.3厘米、内孔径6.1厘米。短筒形,镯式,上端略大于下端。玉琮呈乳白色,有轻微钙化痕迹,隐现翠绿、赭红斑纹。造型为矮方柱体筒形,外方内圆。孔为两面对钻而成,表面两端为矮短的圆口,中部有四条直槽,每面有1.5厘米宽的直槽分为两块,中部有0.3厘米的横槽,分为上下两节。上节是人面纹,下节饰形象兽面纹四组。上节的人面纹,由圆眼、阔嘴构成。眼为重圈,内圈直径2毫米,系由七八条刻出的短线环接而成;外圈直径8毫米,两侧还琢出长1.5毫米的三角形弧线作为眼角。嘴为转角上长18、宽4毫米的凸横档,其上方有两条平行的间隔3.5毫米的长横档,横档长6厘米、宽3.5毫米,上有七条平行凹弦纹。在嘴部、长横档之间、边框上,刻有细密匀称的云纹、弧线、横竖短条直线组成的饰带。下节的形象兽面纹,作圆眼、宽鼻、阔嘴的形象。眼为重圈,内圈径3.5毫米,外圈径8毫米,外有直径1.7~2.3厘米的椭圆形凸面作为眼睑。 鼻为转角的上端宽8毫米、下端宽5毫米、高9毫米的扇面形凸面,嘴为转角下端长18毫米、宽4毫米的凸横档。在眼睑、鼻、嘴上以及鼻下、边框上,刻有细密匀称的云纹(或称圆涡纹)、弧线、横竖短条直线组成的饰带。
出土情况
寺墩遗址位于江苏省常州市东北15公里处,属郑陆镇三皇庙村。原是一处高出地面20米的椭圆形土墩,东西100米,南北80米,周围有河道围绕,属太湖地区典型的良渚文化台形遗址。1982年10月至11月,由南京博物院李文明、钱锋带队,在寺墩东部遗址进行了大规模考古发掘。人面兽面组合纹玉琮便出土于寺墩4号墓遗址。寺墩遗址4号墓距地表深0.70米。该墓无墓坑,无葬具,系掩土埋葬。出土随葬品5件,计玉璧、玉琮、穿孔石斧各一件,玉管二件。根据碳-14测年法,该墓室应是一处原始社会的氏族显贵墓地,约在公元前2790年,属于新石器时期遗址。
材质与工艺
材质
工艺
人面兽面组合纹玉琮作为琢玉工艺的一件代表作品,其制作主要经过切、磋、琢、磨等几项步骤。玉琮作为良渚文化中立体体量最大、几何结构最复杂的玉器,集各种管钻技术、切割手段、阴线刻划、抛光打磨等几乎所有的工艺。良渚的钻孔术,以两面对钻者占绝对多数。主要采用管钻法。切割工艺主要以线切割为主,线切割指通过拉动植物纤维、动物皮毛等制成的线绳类工具往复运动,带动解玉砂与玉料充分研磨以达到切割目的的治玉工艺。其中,直线纹是由笔直的阴线构成,而其中细如毫发的细曲线纹是由短而细的线条错落相连。
文物功能
人面兽面组合纹玉琮是良渚文化玉器众多形制之一。《周礼》记载古人会选择圭、璋、璧、琮、琥、六种不同形制的玉器作为随葬品,保证死者身体不被邪魔侵犯,并引导死者步入仙界,寺墩遗址4号墓便属于此类“玉敛葬”。玉琮内圆像天、外方像地,是天地贯通的象征,也是模拟贯通天地的一项手段或法器。玉琮上的神人图案表示神人是借助动物的魔力负责沟通天地的使者。另一方面,古代有以玉比德的习惯,《礼记》记载:“君子比德于玉”“温其如玉,故君子贵之”,因此玉琮还具有对身份等级、道德品行具有象征作用。
价值与评价
文物价值
人面兽面组合纹玉琮展示出了良渚文化时期的玉器制作工艺,为研究当时的工艺水平提供了珍贵的实物资料;同时,它们独特的纹饰也表现了约4500年前良渚先民精湛的制玉技术;除了独特的工艺之外,其背后暗含着多样的审美理想,反映着对人本质力量的认识,巫术通灵观的时期差异更是反映着良渚先民的生存以及状况。对此件玉琮纹饰的确认,为破解1986年反山墓地被誉为“琮王”“钺王”的玉器上的神像找到了一把钥匙。
文物评价
学者蒋卫东在《神圣与精致》一文中指出:“良渚玉琮是我国史前考古文化中极富特色和文化蕴含的器物之一,同时也是长江中下游平原史前玉文化中最具形体创意和体量最大的代表性器类之一。 ”
张光直在《考古学专题六讲》补充道:“琮的方、圆代表地和天,中间的穿孔表示天地之间的沟通。从孔中穿过的棍子就是天地柱。在许多琮上有动物图像,表示巫师通过天地柱在动物的协助下沟通天地。因此,可以说琮是中国古代宇宙观与通天行为的很好象征物。”
人面兽面组合纹玉琮作为良渚文化玉琮的表现形式之一被央视网看成是良渚文化琢玉工艺的一件精妙无双的代表作品。
南京博物院评价这件玉琮表现了约4500年前江苏省先民精湛的制玉技术,也折射出他们心中复杂的精神世界。
馆藏与展览
人面兽面组合纹玉琮作为国家一级文物,现藏于南京博物院,是南京博物院的18件镇馆之宝之一,2023年11月7号人面兽面组合纹玉琮在“玉润中华——中国玉器的万年史诗图卷”特展展出。
相关研究
人面兽面组合纹玉琮除江苏常州武进寺墩遗址之外,在广东石峡文化、大汶口文化、襄汾县陶寺等地也曾出土过较多良渚文化的玉琮、石琮。而针对良渚玉琮文化的研究主要分为以下几类:首先是对玉琮纹饰的研究,有王巍《良渚文化玉琮议》、刘斌《良渚文化玉琮初探》、熊承霞《玉琮的营造隐喻:从营:方台到筑:圆丘》杨建芳《玉琮之研究》、周玮《良渚文化玉琮名和形的探讨》、薛琳《良渚文化出土玉琮研究》、车广锦 《玉琮与寺墩遗址》、汤惠生《对立与统一 原始文化中的二元逻辑》;其次是关于玉琮用途的研究,有杨伯达《巫玉之光》、陆建方《蒙冤的良诸玉踪》、方苞《玉琮功能发展演变研究》、孙曼《良渚遗址群琮、璧、钺使用制度》;其三是对玉琮工艺技术的研究,有张敬国、陈启贤《片状工具开料之初步试验—玉器雕琢工艺纤维探索之三》、方向明《史前琢玉的切割工艺》、陈莺、陈逸民《良渚玉器的工艺特征》、万俐《也谈良渚文化玉器的雕琢工艺及发白现象》等。
参考资料
土墩墓中挖出精妙玉琮 .央视网.2023-10-25
[文档]南京博物院.南京博物院.2023-10-25
探源五千年前的“长三角一体化” 寺墩遗址第六次考古初揭神秘面纱.中共江苏省委新闻网.2023-11-08
文博鉴赏丨人面兽面组合纹玉琮.滁州市博物馆(微信公众平台).2023-11-08
南京博物院镇院之宝:人面兽面组合纹玉琮.知乎专栏.2023-11-08
玉润中华——中国玉器的万年史诗图卷.南京博物院.2023-11-2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