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莽代汉,是王莽取代汉朝政权建立新朝的历史事件,又称“王莽篡汉”。
西汉末年,朝廷财政困难,社会动荡,外戚辅政现象严重,自汉成帝以后,朝政为外戚王氏一门所把持。外戚王莽大权独揽,先后担任骑都尉、光禄大夫等重要职位。西汉元寿二年(公元前1年),刘欣病逝,王莽代理朝政,拥立九岁的刘衎登基。元始五年(公元6年),平帝病死,王莽立年仅两岁的刘婴为皇太子,号称“孺子婴”,以效仿周公摄政旧事。摄政三年以后,王莽于初始元年(公元8年)十二月,逼迫太皇太后王政君交出传国玉玺,在接受孺子婴禅让后称帝,改国号为“新”,王莽即新始祖,改首都长安为常安,改元“始建国”,至此西汉灭亡。
王莽代汉结束了西汉朝廷的统治,在其上台后,实行一系列新政,史称“王莽改制”。“王莽改制”的政策大多不合实情,加之朝令夕改,未取得成效,反而导致了政治混乱和内战的不断发生,加剧了底层人民的困苦生活及“新”莽政权的覆灭,最后也导致了自身的灭亡。东汉史学班固认为王莽代汉导致城池破裂,民不聊生,称王莽为乱臣贼子。
事件背景
政治背景
西汉自刘奭以后,政治逐渐腐败。汉元帝时期,外戚和宦官的势力逐渐崛起。外戚王莽依靠其姑母即王政君王政君的扶持,逐渐取得朝中大权。汉成帝时期,朝政大权一度由以王莽为首的王氏外戚所把控。为了巩固自己的地位,王莽打击异已势力,制造舆论,并封宗室和功臣后裔为列侯和关内侯,以笼络人心。他还扩建太学,增加博士人数,并吸引了大量学者上京,为自己赢得支持。加之汉成帝荒淫无度,宠爱赵飞燕姐妹,并大兴土木、劳民伤财,其他外戚和官员也奢侈挥霍,极大地加重了社会矛盾。
社会背景
汉高祖刘邦长期实行仁政分权、休养生息的政策,使国家经济得到了恢复和发展。此外,加上文景二帝的统治,使得刘汉王朝经济繁荣。然而,长期宽松的政治经济政策使民间富豪滋生。汉朝后期,诸多地方势力崛起,一些地方官员和豪强通过不正当的手段,侵占民田,加剧了农民的贫困和不满。贫民为反抗地主豪强,产生了暴动,此外,贵族官僚和地方势力之间也存在矛盾,不少豪强之间相互争斗,甚至于私自发动战争等。
事件过程
代汉自立
元寿二年(公元前1年),刘欣病逝,因哀帝无子,太皇太后王政君收回玉玺,复王莽大司马之位,录尚书事,继续辅政。王莽拥立九岁的刘衎登基,太皇太后临朝称制,王莽代理政务。元始元年(公元元年),王莽在再三推辞后受封“安汉公”的尊号,后进一步扩大自己的权势,大封其同党,包办朝政。为了进一步巩固权势,元始二年(公元2年),王莽将女儿嫁给平帝为皇后。元始四年(公元4年),王莽称“宰衡”,次年正式加赐“九锡”
汉平帝元始五年(公元5年),汉平帝病重,王莽假意祈祷上天,愿以自身代平帝而死。十二月,汉平帝病逝,王莽表示哀悼,大赦天下。王莽立广戚侯刘显2岁的儿子刘婴(即孺子婴)为皇太子,次年王莽正式代理天子朝政,先后称“摄皇帝”“假皇帝(这里的“假”是代理的意思)”,王莽自称为“予”。
居摄二年(6年),翟义起兵反对王莽,有人开始不断借各种名目对王莽劝进,王莽也逐渐有称帝之心。当时谶纬之学盛行,王莽大加利用,对贡献“符瑞”之人大加赏赐,如梓潼人哀章,伪造了符书,符书写明王莽为真命天子,将符书装在铜匮里,献给了王莽。
初始元年(公元8年),王莽利用“革汉而立新,废刘而兴王”的假“符瑞”,以此为依据,废皇太子孺子婴,自立为帝,改国号为“新”,年号为“始建国”,改首都长安为常安。
改制失败
王莽称帝后,自始建国元年(公元9年)起,进行了一系列的托古改制,史称“王莽改制”。“王莽改制”的政策大多不合实情,加之朝令夕改,未取得成效,反而导致了政治混乱和内战的不断发生,各地刘氏宗族、官僚贵族、布衣百姓接连起义,讨伐王莽。地皇四年(公元23年)九月,起义军攻破首都常安宣平城门,王莽在出逃途中被砍杀,新朝覆灭。
事件影响
王莽代汉结束了西汉朝廷的统治,开启了新朝的历史时期,为王莽改制奠定了基础。王莽代汉后,进入了一个动荡不安的时期。其统治期间的政策手段,不但没有改变西汉末年的社会现状,反而引发了社会不满和反抗,加剧了底层人民的困苦生活及“新”莽政权的覆灭,最后也导致了自身的灭亡。
成功原因
有利的政治趋势
中国历史学家吕思勉认为“王莽是根本无所谓篡窃的。他只是代表时代潮流,出来实行改革的人。”可见,王莽的代汉是顺应历史趋势的。由于西汉日复一日的昏聩腐朽和百姓对它的深恶痛绝,导致部分政治家特别是一些儒生都认为“汉德已衰”“气数将尽”,希望能有一个贤德的人来取代刘氏的帝位。西汉中期后,“改朝换代”的思潮慢慢开始滋长,整个社会都希望能有新的统治者出现,扭转局面。此时,王莽顺应社会趋势,在西汉后期社会危机深重,政治动荡,人心思变,谶纬之说盛行的背景下,借助舆论,代汉成功。
自身的背景和手段
中国著名历史学家钱穆在其著作的《国史大纲》中提到王莽的成功归结于:“一面遵循汉儒政治理论之自然趋势,一面自有其外戚的地位及王莽个人之名誉为凭借。”王莽曾祖父王贺曾为刘彻时绣衣御史,祖父曾为廷尉史,姑母王政君位及太后。王莽早年曾担任一些政府职务,积累了政治经验和关系网络,通过巧妙地利用政治机会和人际关系,逐渐升迁到较高的政治地位。王莽通过与当时的皇室建立联系,尤其是与皇室婚姻联姻,保证了自己的政治地位。另外,王莽还得到了一些地方豪强和权臣的支持,这有助于他在政治上获得更多权力。在西汉末年,「五德终始」思想盛行时,王莽利用「汉德已衰,新圣将兴」之说,假托符命以新圣人自居,取得了民众的拥护;王莽通过巧妙的政治手段,如篡改历史、制定新的国号等,逐渐将自己的地位上升为新朝的皇帝。成为皇帝后,迅速制定了一系列改革政策,试图重建国家的经济和政治秩序。
相关争议
“篡汉”还是“代汉”。一直以来人们对于王莽是“篡汉”还是“代汉”的争议的都是比较大的。部分学者认为王莽“篡取”皇位,导致了当时的社会时局动乱,百姓生活困苦,属不当行为。如东汉著名史学家班固在《汉书》中对王莽代汉的评价为:“是以四海之内,嚣然丧其乐生之心,中外愤怨,远近俱发,城池不守,支体分裂,遂令天下城邑为虚,害遍生民,自书传所载乱臣贼子,考其祸败,未有如莽之甚者也!”痛斥了王莽的代汉行为。
但是部分学者认为王莽上台并非是用强力手段谋权篡国的,没有动用一兵一卒。历史学家吕思勉在《中国通史》中指出:“王莽是根本无所谓篡窃的。他只是代表时代潮流,出来实行改革的人。要实行改革,自然要取得政权,自然要推翻前朝的皇帝。”因此西汉末年,地主阶级的腐化堕落,导致统治集团内部的分崩离析,农民阶级破产,形成与地主阶级无法调和的矛盾,所以西汉已经走到尽头。正是在这种特殊的历史条件下和千载难逢的历史机遇中,王莽被时代的浪潮推上了皇帝的宝座,所以不属于“篡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