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简单百科
  2. 槟榔属

槟榔属

槟榔属(Areca L.)是棕榈目(Arecales)棕榈科(Arecaceae)的模式属,据2012年最新数据统计显示,槟榔属约有50种,其主要分布于亚洲热带和澳大利亚等地区;中国有2种,分别为槟榔(Areca catechu L.)和三药槟榔(Areca triandra Roxb.)。

槟榔属植物为乔木或灌木,通常生长在潮湿的热带森林中,其叶簇生于茎顶,羽状全裂;花单性,雌雄同序;果实球形、卵形或纺锤形;种子卵形或纺锤形。

槟榔属植物在食用、工业、园林观赏等方面均有广泛应用,尤以其模式种槟榔较为著名,影响范围甚广。如的果实可食用;槟榔的茎干和纤维可作工业原料,用以制成纤维隔板;此外,槟榔植株多部位可入药,有多种制剂,《中国药典(2020版)》中收录槟榔四消丸(水丸)、槟榔四消丸(大丸剂)、木香槟榔丸等多种药品。

由于农业转移、小规模农业等的威胁,使槟榔属中的一些物种资源正在不断的减少;在《世界自然保护联盟濒危物种红色名录》(IUCN)中共收录了30个物种,其中被评估为濒危的有5种,易危的有4种,近危的有3种,已通过建立自然保护区等方式对部分物种进行保护。

槟榔属中的槟榔含有槟榔碱,其可促进口腔粘膜下纤维化,长期咀嚼可能会引起吸入性哮喘、精子减少、食道癌等疾病。2023年,IARC(国际癌症研究中心,隶属于)正式认定槟榔为一级致癌物,泰国澳大利亚等国家均颁布了槟榔限制令,禁携带或贩卖。

此外,槟榔属的部分植物还具有丰富的文化涵义,在一些国家和地区具有重要的宗教或文化意义,常被东南亚一些国家应用到各种习俗中,以及常在中国用作馈赠宾客的礼品。

属名来源

槟榔属最早是由林奈在1753年于物种 Plantarum发表,槟榔属的学名Areca始见于亨德里克·范·雷德《马拉巴尔花园》(Hortus Malabaricus),来自槟榔(A. catechu)的马拉雅拉姆语名അടയ്ക്ക (aṭaykka)。

历史记载

栽培历史

世界栽培史

槟榔属植物在世界上具有悠久的栽培历史。公元前900年左右,其属中的槟榔的最早记载出现在古印度诗人马哥的诗里,其记载了讫哩史那王带领士兵嚼槟榔子的场景。槟榔产地分布于据利特理Ridley的报告,北限包括、台湾和,西限为非洲的东印度洋中的索哥德拉岛,东限到中央太平洋斐济,栽培之广普及热带地区。

此外,其属中的槟榔在东南亚有较早的栽培,在中国时,槟榔就早已种植在今越南北部在内的之地,且被作为异木进献到今中国陕西韩城境。西晋末年嵇含的《》载:"槟榔......出林邑(即占城,故址在今越南中南部)"。唐宋以来,关于东南亚一带种植槟榔的记载增多。唐代刘恂的《岭表录异》载:"槟榔…非舶槟榔……交州豪士皆家园植之。"《》也提到在当时的婆贿加卢国(位于今),"槟榔,仰不见天日"。明朝张燮在其《东西洋考》中则记载占城等地亦产槟榔。

中国栽培史

槟榔属植物在中国栽培历史悠久,其属中的槟榔在中国至少已有2100多年的历史,在西汉年间,其就已流入中国。在元封元年,汉武帝设置南海等九郡,其中就包括中国海南、越南这两个槟榔产地。在《南齐书》卷五十八《东南夷:》中就记载:扶南"有、诸蔗、安石榴及橘,多槟榔,鸟兽如中国"。

食用历史

有学者研究认为中国人食用槟榔时期大约在西汉时期,世界上其他国家也有关于槟榔食用的相关记录,如《瀛涯胜览》记载爪哇国(今印尼爪哇):“男女以槟榔、裹蜊灰不绝于口……宾客往来无茶,止以槟榔待之。” 中国明代朱孟震《西南夷风土记》记载缅甸之事:“、槟榔实如碗而尖。味皆香美,取以供佛。”由这些记载可知,从中国华南、西南、华东等地,再到东南亚、南亚诸国,嚼食槟榔的习俗范围广泛,且在嚼食方法和日常使用等方面存在相似性。

药用历史

槟榔属植物具有重要的药用历史,如关于其属中的槟榔入药的记载始于中国北魏李当之《药录》中;在明代的《本草纲目》卷三一中也有相关记载;在南梁《医别录》中也有"槟榔味辛温......生海南省"的记载。槟榔经过历朝历代的逐步完善,沿用至今,约有两千年左右的药用历史。

分类

分类变动

1753年,卡尔?冯?林奈编著的《植物种志( Species plantarum》中首次将槟榔属列为单一属种;1823-1850年期间,马蒂乌斯(Martius)首次尝试将槟榔属进行分类,已经熟知的的Dictyosperma、Oncosperma、Dypsis和Acanthopheonix等属种也归入到槟榔属中,但结果并没有获得许多的支持;1836年,布莱恩(Blume)根据胚乳的性状,胚珠的位置以及雌花雄花在不同肉穗花序上的分布特点,把Dictyosperma、Oncosperma、Dypsis和Acanthopheonix等属从槟榔属中分离出来,但布莱恩的观点也不被马蒂乌斯(Martius)、 格里菲斯(Griffith) 、迈克尔( Miquel)等人认同;1871年,谢弗(Scheffer)和丽贝卡(Beccari)将14个种归为槟榔属;1883年,本瑟姆和虎克(Bentham和 Hooker)首次在论著《植物志属( Species plantarum )》中提出将槟榔归于槟榔属,下分24个种;1889,Durde沿用了本瑟姆和虎克(Bentham 和 Hooker)的观点,除了将谢弗(Scheffer)和丽贝卡(Beccari)提到的14种归入槟榔属外,另外还将Mischophloeus归入槟榔属。

1926年,布拉特(Blatter)遵循本瑟姆(Bentham) 、虎克(Hooker)和德鲁德(Drude)的观点。但是随后的富塔多(Furtado)不赞同将 Mischophloeus 归入槟榔属,为更充分地说明,他将槟榔属分为2个亚属,即Blumeoareca 和Beccarioareca,这2个亚属的区别是雄花的排布和花序, Blumeoareca呈单生或对生,而 Beccarioareca 呈螺旋状,再将Blumeoareca再分为3个种,分别为Areclla Wendl 、 Oeotheanthe Scheff、Azonianthe Scheff.,Beccarioareca 分为2个种: Microareca Furtado和 Mischophloeus Becc 。

属下分类

关于槟榔属下包括的种数说法不一,印度 CPCRI 研究所出版的《槟榔》一书认为槟榔属有76个种, FAO 编著的《热带棕榈》认为槟榔属有60个种,2008年英国丘园出版的《棕榈植物属志( Genera palmarum )》提到槟榔属只有47个种。 

据最新数据,其属中的常见物种如下所示(大部分物种水溶性偶氮引发剂中文食虫类):

形态特征

槟榔属植物为直立乔木状或丛生灌木状。

茎、叶

茎有环状叶痕。叶簇生于茎顶,羽状全裂,羽片多数,叶轴顶端的羽片合生。

花序生于叶丛之下,佛焰苞早落;花单性,雌雄同序;雄花多,单生或2朵聚生,萼片3,小,稍为覆瓦状排列,花瓣3,镊合状排列,雄蕊3、6、9或多达30枚或更多,花丝短或无,花药基生;雌花大于雄花,少,萼片3,覆瓦状排列,花瓣3,镊合状排列;退化雄蕊3-9枚或无;子房1室,柱头3枚,无柄。

果实及种子

果实球形、卵形或纺锤形,顶端具宿存柱头;种子卵形或纺锤形,胚乳深嚼烂状,胚基生。

分布

分布范围

据2023年最新统计数据,槟榔属约有50种,其主要分布于亚洲热带澳大利亚等地区;中国有2种,分别为槟榔和三药槟榔。其属中的槟榔在热带地区广泛栽培,如孟加拉国柬埔寨、中国、印度老挝等国家;在中国,广泛分布于、海南及台湾等热带地区;三药槟榔原产于印度、中南半岛及马来半岛等亚洲热带地区,在中国,主要分布于台湾、广东省、云南等省区;Areca trandra Roxb.和 Areca concinna Thw.则分布在印度和加里曼丹岛等地区;Areca ipot原产于菲律宾;Areca macrocalyx主要分布于新几内亚,俾斯麦群岛、马鲁古等国家及地区。

生境

槟榔属大多数物种都是热带雨林灌木丛中的小到中等大小的树。一些槟榔属植物生态范围非常狭窄,例如,Areca rheophytica J.Dransf.仅限于在婆罗洲超基性岩石地区、低地和海拔约400米的快速流动的河流和溪流的岸边;Areca ipot和Areca macrocalyx主要生长在潮湿的热带生物群落中。

习性

槟榔属植物对环境的适应性较广,对土壤的要求不苛刻,适宜栽培在疏松、肥沃且排水良好的壤土上,如槟榔、三药槟榔、古槟榔、Areca andersonii等;Areca novohibernica较耐寒,适宜生长在24-26°C的温度下,在湿润、富含有机物质的土壤上生长良好。此外,槟榔可与盐水凤梨凤梨 comosus)、香蕉(Musa acuminata '(AAA)')、可可(Theobroma cacao)等间作。

栽培技术

本章节以槟榔属模式种槟榔为例。

育苗方式

槟榔一般通过种子繁殖,选取个大饱满、无病斑点、无裂痕或裂痕不明显的成熟果实作为种用,并对果实进行催芽处理,以促进种子内部发生变化而提早发芽,后按照一定的株行距将其定植即可。

养护管理

槟榔定植时应浇透水,若定植后遇到积水,应及时进行排灌;在定植时,可施堆肥、厩肥、塘泥肥等基肥,幼龄树时期应主要以氮肥为主,适当施用磷、钾肥;成龄树时期,应施花前肥、入冬肥等,来促进槟榔植株的生长。此外,槟榔的松土一般是在每年的3-4月和9-10月份进行,松土常与施肥同时进行。

病虫害防治

槟榔上发生的病害主要为果腐病、叶斑病、炭疽病黄化病等,通常采用加强水土管理、合理施肥与密植、及时烧毁感病植株等农业防治措施,也可采用甲霜灵化学药剂来防治;常发生的虫害主要为椰心叶甲二疣犀甲、基斑毒蛾、蚜虫介壳虫、红蜘蛛等,可采取利用天敌等生物防治措施外,还可选用辛硫磷高效氯氰菊酯等化学药剂来防治。

保护

现状

2023年,IUCN(《世界自然保护联盟濒危物种红色名录》)对槟榔属30个物种评估显示,发现有12个物种的种群数量正在减少,9种趋于稳定,槟榔属部分物种只存在于原发地,如Areca ipot是菲律宾的特有种,栽培面积为20平方千米;Medemia argun主要分布在古埃及苏丹等地区;Areca abdulrahmanii是马来西亚砂拉越州的特有物种,仅出现在砂拉越姆鲁国家公园

致危因素

据IUCN(《世界自然保护联盟濒危物种红色名录》)统计,对槟榔属植物造成威胁的主要人为因素有大量伐木、修建道路等造成生境破坏,自然因素主要为气候变化;此外,农业转移、小规模农业等人类活动也会影响槟榔属植物种群数量下降。例如Areca ipot的栖息地由于人类大量伐木而不断丧失;Medemia argun的主要威胁是由于气候变化及人类活动,导致其栖息地的严重丧失和退化;Areca abdulrahmanii的栖息地由于非法选择性采伐、火灾等因素也在不断的丧失。

保护等级

2023年,经过IUCN(《世界自然保护联盟濒危物种红色名录》)对槟榔属30个物种的评估,受到威胁的物种占比16.7%濒危,13.3%易危,10.0%近危,其中濒危种共5种,如锡兰槟榔(Areca concinna)、Areca hutchinsoniana等,易危种共4种,如Areca whitfordii、Areca argun等,近危种3种,如Areca abdulrahmanii等。

保护措施

槟榔属中的一些濒危物种在相关的特定区域内进行了就地保护,如Areca ipot被保护在巴纳霍山-圣克里斯托瓦尔保护区和北马德雷山脉自然公园中;在埃及,Medemia argun被保护在瓦迪·阿拉基(Wadi Allaqi)生物圈保护区中。

毒性

毒性危害

槟榔属植物槟榔的主要活性成分为槟榔碱,其主要毒性是促进口腔粘膜下纤维化(OSF)和对正常人体细胞的细胞毒性作用,涉及诱导细胞凋亡。同时,长期咀嚼槟榔还会引起吸入性哮喘以及子宫癌和食道癌

危害级别

由于槟榔属中的槟榔可致口腔癌,因此在2003年8月7日,IARC(国际癌症研究中心,隶属于)正式认定槟榔为一级致癌物。

相关措施

对于槟榔属中的有毒植物的相关措施主要如下:20世纪50年代,泰国在2012年完全禁止槟榔销售;2017年巴基斯坦禁止槟榔及相关产品的生产和销售;完全禁止槟榔销售和进口的国家主要有为新加坡、阿拉伯联合酋长国加拿大等国。在澳大利亚,槟榔碱被列为第四级毒品,并禁止运输槟榔进入澳大利亚;2014年,针对发布了一项临时禁令,禁止欧盟成员国孟加拉国进口槟榔叶。

此外,1996年,中国就禁止生产、销售和食用槟榔,并在2022年开展槟榔产品专项清查行动;2016年,中国海南省就已经下发禁止在销售槟榔的通告。

用途

园林观赏

槟榔属中的一些物种可用于园林观赏,如槟榔树的茎干挺拔修长、树姿优美,和并称,在中国常被用来园林绿化;丛生,干如,叶似槟榔,青翠常绿、叶绿果红,风格独特,在中国南方常用作庭园绿化,同时也可作会议展厅和星级酒店等豪华建筑门厅的绿色布景,常采用丛植的手法,配植于草坪上或庭园的视觉中心。

食用营养

槟榔属中的一些物种可食用,如槟榔含有丰富的、脂肪、氨基酸和糖类,可用作调料,其新芽还可作蔬菜,在中国台湾被称为"半天笋",也常被用来制作卤菜。在东南亚及中国海南、等地方,当地居民还有咀嚼未成熟的果实的习惯。的果实也可食用,果实中含有丰富的次级代谢产物,组织中还含有青蒿素水杨酸苯乙酯等代谢物及B族维生素,具有重要的营养成分。此外,在亚洲的一些地区,三药槟榔果实也作为咀嚼品,是槟榔的替代品。此外,古槟榔 (Areca guppyana)果实呈栗色,可食用(但可能有点麻醉,有点像槟榔),通常种植在巴布亚新几内亚传统墓地周围。

工业原料

槟榔属中的一些物种可用于工业,如槟榔的茎干和纤维可制成纤维隔板,还可编织地毯等;叶可编织扇子等工艺品,在一些东南亚国家还用槟榔的成年树干和叶片来建筑房屋;花可制作槟榔花;种仁可被制作成榔干、榔玉、等。此外,Areca trandra Roxb.和 Areca concinna Thw.的果实也常被用作轻微兴奋剂

经济用途

槟榔属植物具有较高的经济效益,其属中的槟榔为重要的热带经济作物,主要分布在热带及亚热带边缘地区,主产国有印度、马来西亚、中国、斯里兰卡菲律宾等。2021年,全球产量约150万吨,食品级槟榔主要加工成槟榔干果,作为咀嚼嗜好品供消费者食用,出售于巴基斯坦印度尼西亚及中国的湖南省和海南等地。

医学药用

槟榔属中的一些物种可入药,其属中的槟榔是中国海南四大南药之一,其含有生物碱、、酚类、和甾体类、脂肪酸、氨基酸、等多种化学成分,在现代中国药典和古代本草里,槟榔在中药学中属于驱虫药,具有杀虫脒、消积、行气、利水截疟的功效,主要用来治疗腹胀痛、泻痢后重等症状。此外,槟榔还有多种制剂,《中国药典(2020版)》中收录槟榔四消丸(水丸)、槟榔四消丸(大丸剂)、木香槟榔丸等多种药品。

延伸文化

槟榔属中的一些物种具有丰富的文化涵义,如槟榔在缅甸已成为家中的常备物品;越南的主要民族——也有嚼槟榔的传统风俗;中国海南的一些少数民族地区的同胞对槟榔尤为喜爱,形成了嚼食槟榔的习俗;在东南亚一带,槟榔还在婚聘活动中发挥着重要的作用,如在越南,槟榔是缔结爱情的信物;在中国人们眼里,槟榔一方面是待客的佳品,另一方面象征爱情,常作为信物;在中国广东、福建省、台湾等省区常用槟榔待客。

此外,除咀嚼槟榔、婚姻结缔和交友待客外,槟榔还在其他方面发挥特殊的作用,如在中国海南,人们常用槟榔来缓和矛盾;在东南亚一些国家,槟榔是吉祥、幸福的象征,常被应用到各种习俗中,如祭祀祖先等。此外,槟榔还被用于一些特殊的传统风俗中,如缅甸人的剃度礼等。

《槟榔赋》等辞赋作品与槟榔文化这一富有地域特色的民俗文化的广泛存在密不可分,最终发展成为跨太平洋、印度洋等广大地区的槟榔文化带。在这个文化带上,槟榔及槟榔文化进入文学创作,形成包括《槟榔赋》在内的一批优秀作品,不断充实着槟榔的地域文化特色,使其作为文化符号的特征愈发明显。

相关研究

槟榔属槟榔含有生物碱、、类等多种化学成分,槟榔中最主要的活性成分为生物碱类化合物,质量分数为0.3%-0.6%,均以与单宁结合成盐的形式存在,主要分为槟榔碱、去槟榔碱、异去甲基、槟榔次碱和去甲基槟榔次碱等几大类。

果实可以作为槟榔在医疗和食品应用方面的替代资源,有研究表明三药槟榔和槟榔都鉴定到117种苯丙和类化合物,并且三药槟榔中18种苯丙类化合物和聚的含量高于槟榔,其中12种、3种化合物、1种二苯乙烯和2种单宁。苯丙素和聚酮有药用价值,富含大量苯丙素和聚酮类化合物的植物被认为是草药。

参考资料

槟榔属 (bīn láng shǔ).植物智.2023-09-03

槟榔属.自然标本馆.2023-09-03

Species.物种2000中国节点.2023-09-03

棕榈科.中国植物科学数据中心.2023-12-11

槟榔属.encyclopedia.2023-11-29

南亚热带珍稀花卉繁殖与栽培技术(四).中国知网.2023-09-03

槟榔.中国药典2020版.2023-12-23

槟榔属.IUCN.2023-12-23

Areca ipot.IUCN.2023-11-29

..2023-06-11

Forbidden.china-consulate.2023-06-11

槟榔属.多识植物百科.2023-09-03

槟榔赋与跨太平洋、印度洋的槟榔文化带.中国知网.2023-09-03

槟榔的本草考证、化学成分及药理作用研究进展.中国知网.2023-09-03

槟榔.植物科学数据中心.2023-05-06

Areca catechu L..POWO.2023-05-06

三药槟朗.中国植物科学数据中心.2023-12-23

Areca ipot .POWO.2023-12-14

Areca macrocalyx.POWO.2023-12-14

Areca L., Sp. Pl. : 1189 (1753).palm web.2023-09-03

Areca rheophytica J.Dransf., Kew Bull. 39: 18 (1984).palm web.2023-09-03

Areca andersonii.POWO.2023-12-11

槟榔栽培技术研究进展.中国知网.2023-05-06

槟榔繁育与栽培技术探究.中国知网.2023-05-06

海南槟榔高产栽培技术.中国知网.2023-05-06

Medemia argun.IUCN.2023-11-29

Areca abdulrahmanii.IUCN.2023-11-29

含一级致癌物、土耳其认定为毒品:多国把槟榔列入违禁品.澎湃新闻.2023-06-11

市场聚焦:开展槟榔产品专项清查行动 10家违规销售门店被查.厦门广电网.2023-06-11

三亚市人民政府关于禁止在城区销售槟榔的通告.海南省槟榔协会.2023-06-11

三药槟榔.中国知网.2023-09-03

UPLC-MS/MS测定三药槟榔B族维生素含量及相关性分析.中国知网.2023-09-03

Areca guppyana.palmpedia.2023-09-03

槟榔主要病虫害研究进展.中国知网.2023-09-03

药食两用槟榔的国内外研究进展.中国知网.2023-09-03

槟榔的本草考证及其综述.中国知网.2023-09-03

Taylor & Francis Online - Challenge.tandfonline.2023-09-0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