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简单百科
  2. 胡英

胡英

胡英(1934年6月19日-2023年8月27日),出生于上海市,祖籍湖北省英山县。1953年加入中国共产党,毕业于华东理工大学化工机械系,化学工程学家,中国科学院院士。曾任教育部工科化学课程教学指导委员会主任、中国化工学会副理事长、上海市化学化工学会副理事长、《中国化学工程学报》《化学学报》《Fluid PhaseEquilibria》编委。

1953年,胡英从华东化工学院毕业后留校任教,历任化学系助教、讲师、副教授、教授。1982年,胡英被公派到美国加州大学伯克利分校化工系进修,师从美国两院院士、分子热力学创始人普劳斯涅茨。1986年被聘为博士生导师。1993年当选为中科院院士。

胡英长期从事分子热力学研究,提出统计力学理论推导、计算机分子模拟和实验测定相结合的现代分子热力学研究方法,引领中国流体分子热力学研究30余年,为中国化工学科发展做出了贡献。其科研成果曾获国家教委科技进步二等奖、教育部科技进步一等奖何梁何利基金奖科学与技术奖、流体相平衡国际会议PPEPPD卓越成就奖等。1985年被评为上海市劳动模范,1986年被授予有突出贡献的中青年专家称号,2008年被授予上海市教育功臣称号。

2023年8月27日3时14分,胡英因病医治无效,在上海中山医院逝世,享年89岁。

人物生平

早年与教育经历

1934年6月19日,胡英出生于上海,祖籍湖北省英山县。1938年至1944年间,在上海尚群小学和宗文小学读书。1944年考入上海市沪新中学(现上海市上海中学)。由于受到姐姐和姐夫在香料合成方面的工作影响,他对化学产生了浓厚的兴趣,这为他日后进入化学领域奠定了基础。1950年,胡英考入上海交通大学化工系,1952年院系调整为华东理工大学(现华东理工大学),毕业后胡英留校任教,从事物理化学课程的教学工作。

工作与科研经历

1982年,胡英晋升为教授,曾任化学系主任、学科主任等职。1982年,胡英被公派到加利福尼亚大学伯克利分校化工系进行进修,并师从普劳斯涅茨,这位美国两院院士也是分子热力学的创始人。从此,他们开始了长达近三十年的合作与友谊。1986年被聘为博士生导师。20世纪80年代,胡英突破传统认识束缚,首次提出流体混合物的局部组成随密度降低反而增强的思想,并构筑了反映近程有序远程无序的流体径向分布函数模型;针对含氢键的缔合分子混合物系统,建立普遍化状态方程,可应用于任意化学缔合和物理作用的流体。

20世纪90年代,胡英系统开展有机高分子化合物溶液和共混物的研究,开发了基于格子模型的高分子溶液相平衡分子模拟方法,建立了具有严格统计力学基础、形式十分简洁的高分子系统状态方程和混合亥氏函数模型,可以准确计算高分子系统的pVT关系和各种复杂的相平衡;在多分散系统的连续热力学研究中,建立了可用于任意分布多分散系统相平衡计算的样条函数导数法,构建了多分散系统的旋节线和临界点判据。1993年当选为中科院院士。

2000年以后,胡英建立了能描述固液界面有机高分子化合物分布和界面性质的高分子密度泛函理论,首次提出将分子的电子云结构和非均匀流体的密度分布纳入统一的密度泛函理论体系进行研究的思想。

逝世与悼念

2023年8月27日3时14分,胡英因病医治无效,在中山医院(上海)逝世,享年89岁。胡英院士遗体告别仪式定于2023年9月2日(星期六)上午10时在上海龙华殡仪馆(漕溪路210号)大厅举行。

科研成就

胡英长期从事分子热力学研究,提出统计力学理论推导、计算机分子模拟和实验测定相结合的现代分子热力学研究方法,引领中国流体分子热力学研究30余年。

他突破传统认识束缚,首次提出流体混合物的局部组成随密度降低反而增强的思想,并构筑了反映近程有序远程无序的流体径向分布函数模型;针对含氢键的缔合分子混合物系统,建立普遍化状态方程,可应用于任意化学缔合和物理作用的流体。

系统开展有机高分子化合物溶液和共混物的研究,开发了基于格子模型的高分子溶液相平衡分子模拟方法,建立了具有严格统计力学基础、形式十分简洁的高分子系统状态方程和混合亥氏函数模型,可以准确计算高分子系统的pVT关系和各种复杂的相平衡;在多分散系统的连续热力学研究中,建立了可用于任意分布多分散系统相平衡计算的样条函数导数法,构建了多分散系统的旋节线和临界点判据。

建立了能描述固液界面高分子分布和界面性质的高分子密度泛函理论,首次提出将分子的电子云结构和非均匀流体的密度分布纳入统一的密度泛函理论体系进行研究的思想。

学术作品

出版著作

学术论文

荣誉奖项

个人荣誉

参考资料:

作品荣誉

参考资料:

教学奖励与荣耀

胡英主编《物理化学》(第一至第七版)教材和《物理化学参考》,出版《流体的分子热力学》《应用统计力学》《现代化工热力学》和《密度泛函理论》等专著。先后获国家级教学成果奖2项、宝钢优秀教师特等奖上海市教学成果奖4项、国家级优秀教材奖2项、首届全国教材建设先进个人等多项奖励。

社会任职

胡英院士曾任教育部工科化学课程教学指导委员会主任、中国化工学会副理事长、上海市化学化工学会副理事长、《中国化学工程学报》《化学学报》《Fluid PhaseEquilibria》编委等职。

人才培养

胡英院士把自己的智慧和毕生精力全部奉献给中国化学化工高等教育事业,提出了一系列教育与教学改革的新思路,推动了中国面向21世纪的工科化学系列课程改革。主编《物理化学》(第一至第七版)教材和《物理化学参考》,首创性提出物理化学新框架;提出“少而精和博而通”的教学思想,为国家培养了一大批化学化工领域的专家。

影响评价

他所教过的学生,能一直清晰地记着他上课的情景,他特别重视课堂教学的板书,他说:“一个好的板书,既是学科内容的展示,又是教师教学艺术的展示。”授人以鱼不如授以渔,众多师生受益于胡英的教诲,从胡老师那里学到了科学的方法论,获取了学习新知识的钥匙。(光明网评)

胡英院士是一位德高望重的教育家、科学家,国际知名的物理化学化学工程教授。他忠于教育事业,数十年如一日坚守在教学和科研工作第一线,为中国的化工高等教育和化工学科发展做出了杰出贡献。(华东理工大学评)

胡英院士一生热爱祖国,忠诚于党的教育事业,立德树人、务实求真,展现了深厚的家国情怀和崇高的道德风尚,堪称师者典范和学界楷模。他一生潜心育人、甘为人梯,是诲人不倦、桃李天下的大先生;他一生追求真理、治学严谨,是勇立潮头、引领前沿的科学家;他一生贡献学校、鞠躬尽,是令人尊敬、功绩卓著的教育家。他的不幸离世,是中国教育界、科技界和华东理工大学的重大损失,全体师生及海内外校友万分悲痛。(胡英院士治丧工作小组评)

参考资料

讣 告.华东理工大学新闻网.2023-08-31

化学部.中国科学院学部.2023-08-31

痛悼!上海这位功臣走了,奉献整整70年…….百家号.2023-08-31

胡英.上海科技党建.2023-08-31

物理化学(第七版)上册.豆瓣读书.2023-08-31

物理化学(第七版)下册.豆瓣读书.2023-08-31

名单出炉!华理这些教材和个人荣获首届全国教材建设奖.澎湃新闻.2023-09-0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