长强穴,经穴名,出自《灵枢·经脉》的“督脉之别,名曰长强,挟上项”。历代经典医书的称法有:骶骨、气之阴郄、龟尾、上、尾闾、气郄、骨骶、龙虎、骶骨等。属督脉,是督脉的络穴,为五痔之本。
长强穴在后背的正下方,尾骨端与肛门连线的中点处。布有尾骨神经后支,肛门神经,肛门动、静脉分支。
主治便血、尿血、呕血、两便不利,其中对于肠腑疾病引起的便血、腹泻、痢疾、便秘、疮疡、直肠脱垂尤为擅长。紧靠尾骨前面斜刺0.8~1寸。伏地取之。灸三壮。
穴位释义
“循环无端谓之长,健行不息谓之强。”长强穴是督脉阳气升发的开始,督脉为阳脉之海,可调节一身之气血。
穴位定位
在会阴区,尾骨下方,尾骨端与肛门连线的中点处。
穴位解剖
在肛尾韧带中;有肛门动、静脉分支,棘突间静脉丛的延续部;布有尾神经后支及肛门神经。
穴位功用
清肠泄热,利湿通淋,镇惊通络。
穴位主治
治疗便血、痔疮、脱肛、腹泻、便秘、腰脊痛、小儿惊厥、尾骶骨痛、痫症等疾病。现多用于癔病,腰神经痛等。
穴位操作
紧靠尾骨前面斜刺0.8~1寸。不宜直刺,以免伤及直肠。
临床应用
穴位针灸
痫证(间歇期)
治法
主穴
印堂、鸠尾、长强、间使、太冲、丰隆
配穴
心脾两虚:配心俞、脾俞
心肾亏虚:配心俞、肾俞
方义
印堂可醒脑宁神;鸠尾属任脉之络穴,是治疗痫证的要穴;长强通督调神;间使是治疗痫证的经验穴;太冲为肝之原穴,可疏理气机,息风开窍;丰隆和胃降浊,健脾化痰。诸穴合用,共奏化痰息风、醒脑开窍之功。
操作
针刺鸠尾应掌握正确的针刺方向、角度和深度,以防伤及肝脏等腹腔脏器,其他穴位常规针刺。
脱肛
治法
升提固脱。取督脉穴及足太阳经穴为主。
主穴
百会、长强、大肠俞、承山
配穴
中气下陷:配脾俞、气海
湿热下注:配阴陵泉
方义
百会为督脉与足太阳经的交会穴,气为阳,统于督脉,故灸百会可使阳气旺盛,有升提收摄之功;长强为督脉之别络,位近肛门,可增强肛门的约束功能;大肠俞为大肠之气转输之处,可调和大肠腑气;承山为膀胱经穴,足太阳经别入肛中,故可疏调肛部气血。
操作
长强沿尾骶骨内壁进针1~1.5寸,百会可用灸法。余穴常规针刺。
痔疮
治法
清热利湿,消止痛。取足太阳经及督脉穴为主。
主穴
承山、次、长强、二白
配穴
湿热下注:配大肠俞、阴陵泉
气虚下陷:配脾俞、百会
便秘:配天枢、上巨虚
便后出血:配孔最、膈俞
方义
承山、次髎均为膀胱经穴,足太阳经别“别入肛中”,故取二穴清泻肛肠湿热,疏导膀胱经气而消瘀滞;长强穴属督脉,位近肛门,刺之直达病所,清利湿热;二白为治疗痔疮的经验效穴。
操作
长强沿尾骶骨内壁进针1~1.5寸,余穴毫针常规刺。气虚下陷脾俞、百会宜用灸法。
便血
治法
实则清热利湿、化瘀止血,虚则益气摄血。取大肠的背俞穴、下合穴及督脉穴、足太阳经穴为主。
主穴
大肠俞、上巨虚、长强、承山
配穴
大肠湿热:配阴陵泉
脾不统血:配脾俞、血海
方义
本病病位在大肠,故取大肠之背俞穴大肠俞、下合穴上巨虚,以调肠止血,不论寒热虚实皆可用之;督脉过后阴,长强属督脉,为局部取穴,是治疗肠风下血之经验效穴;承山是足太阳膀胱经穴,其经别入肛中,可疏导肠道气机,清热利湿,化瘀止血。
操作
长强穴沿骶骨内壁进针1~1.5寸,注意不要刺穿直肠。余穴常规针刺。
相关论述
《灵枢》有载:“督脉之别,名曰长强,挟膂上项,散头上,下当肩左右,别走太阳,入贯膂。实则脊强,虚则头重。(高摇之,挟脊之有过者)取之所别也。”
《类经图翼》有载:“一经验治少年注夏羸瘦,灸此最效。”
参考资料
艾灸长强穴防痔疮.北方新报.2023-08-1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