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国际
第一国际,即国际工人协会(International Workingmen's Association),是1864年建立的国际工人联合组织。目的在于联合各国工人阶级的力量,为反抗资本主义剥削者和他们的社会制度而进行政治和经济上的联合斗争。它为了反对战争,反对垂死封建制度的残余而进行战斗。它也为了废止美国的黑人奴隶制度,为了波兰和爱尔兰获得独立,为了工人获得选举权和为了争取社会立法而进行战斗。它同时还不断对人民大众进行革命数育。
由于会名太长,通常取它的第一个单词“International(国际)”。第二国际成立后,始称“第一国际”。卡尔·马克思是第一国际创始人之一、实际上的领袖。
在第一国际的发展方向上,恩格斯给予了最直接的物质及精神支持,以及广博的学识和严密科学的理论指引,有力批驳了各种错误思潮,巩固了马克思主义的指导地位,为国际共产主义运动作出了重要贡献。
第一国际是在19世纪50年代末、60年代初欧洲工人运动和民主运动重新高涨的形势下产生的。1848年革命后,欧洲资本主义在相对平静的气氛中飞速发展,资本主义世界市场形成,资本主义各国的联系越来越具有国际性质。与此同时,全世界劳动人民遭受的压迫日益加剧,无产阶级和被压迫人民的反抗斗争不断加强。反压迫、反剥削的斗争实践,使各国无产阶级认识到,他们有着共同的利益和共同的敌人,而以往分散的斗争常常使他们遭到同样的失败,无产阶级必须在国际范围内联合起来,用无产阶级的国际团结去对抗资产阶级的国际联合。这种国际主义意识,促进了国际工人协会的产生。
1871年,第一国际法国支部参加了巴黎公社运动,但是随着巴黎公社的失败,组织也日渐衰弱,1876年7月15日正式宣布解散。
历史沿革
发展历史
1864年9月28日,英、法、德、意等国2000多名工人在伦敦圣马丁教堂声援波兰起义,大会决定成立国际性的工人组织,定名为国际工人协会(英文名:International Workingmen's Association),历史上又称第一国际。
大会根据英法工人代表的提议,决定建立一个国际性的工人协会,并选出一个有21个成员的临时委员会(该委员会从1864年10月18日起称为中央委员会,1866年夏改名总委员会),国际工人协会宣告成立 。
1864年11月1日协会纲领性文件起草委员会批准了卡尔·马克思起草的《成立宣言》和《共同章程》两个纲领性文件。
第一次会议选出委员共50人;并选出一个9人组成的起草章程的专门委员会。马克思代表德国工人参加会议,入专门委员会。他起草了《国际工人协会成立宣言》《协会临时章程》,1871年9月伦敦会议修改后称《国际工人协会共同规章》。纲领阐明无产阶级运动的目的:推翻资本主义,建立工人阶级政权;宣布工人运动的基本原则:“工人阶级的解放应该由工人阶级自己去争取。”1876年第一国际在美国费城召开的代表会议上正式宣布解散。
内部斗争
第一国际从成立到解散,曾发生过两次内部斗争,在马克思的领导下,与英国工联主义、法国蒲鲁东主义、巴枯宁主义等错误思潮进行了坚决斗争,扩大了科学社会主义的影响。这一时期,欧洲各国的无产阶级政党基本都能站在马克思主义的立场上行事。
反对蒲鲁东主义
皮埃尔-约瑟夫·普鲁东派反对工人阶级参加政治斗争,公开维护私有制度,以工人阶级的彻底解放为宗旨的国际,一开始就把反对蒲鲁东派的斗争提到思想斗争的首位。
斗争的主要问题是:工人阶级要不要参加政治斗争,要不要消灭私有制度。第一次伦敦代表会议不顾蒲鲁东派的反对,通过必须恢复波兰民主独立的决议,强调工人阶级参加政治斗争的必要性,取得了反对蒲鲁东主义斗争的第一个回合的胜利。
日内瓦代表大会根据卡尔·马克思起草的《临时中央委员会就若干问题给代表的指示》精神,通过关于八小时工作日、保护妇女和儿童劳动、普遍综合技术教育、合作社、工会、废除常备军等问题的决议,给了皮埃尔-约瑟夫·普鲁东派以沉重打击。
大会通过的关于工会问题的决议具有特殊重要意义,它要求把无产阶级的经济斗争和政治斗争密切地结合起来,从而不仅反对了否定工会组织的法国蒲鲁东派和德国拉萨尔派,也反对了夸大经济斗争意义的英国工联派。洛桑代表大会再次肯定工人阶级进行政治斗争的必要性,强调工人阶级的社会解放和他们的政治解放是不可分割的,而争取政治自由是不可缺少的首要措施。经过日内瓦代表大会和洛桑代表大会,蒲鲁东派开始发生分化。
反对巴枯宁主义
斗争围绕着如何消灭私有制问题展开,涉及到无产阶级为了消灭资本主义剥削制度,要不要建立自己的独立政党、建立无产阶级的政治统治。
巴塞尔代表大会后,米哈伊尔·巴枯宁诬蔑和攻击总委员会。卡尔·马克思在《机密通知》中对巴枯宁的阴谋活动和诽谤言论进行了揭露和批判。为了总结巴黎公社的经验教训和反击巴枯宁派的进攻,总委员会于1871年9月在伦敦召开代表会议。会议的整个工作是围绕着反对宗派主义和无政府主义进行的。会议通过的在各个国家建立无产阶级独立政党的决议以及要求参加国际的团体放弃宗派组织的决议,不仅标志着马克思主义对巴枯宁主义的胜利,而且为各国工人运动以后的发展指明了方向。伦敦代表会议后,巴枯宁派在瑞士松维利耶召开分裂主义的代表大会,攻击和否定伦敦代表会议的决议,号召取消总委员会和实行完全的自治,实际上是完全取消无产阶级的政治组织。卡尔·马克思、恩格斯在为总委员会起草的通知《所谓国际内部的分裂》中揭露米哈伊尔·巴枯宁的阴谋,批判了巴枯宁的无政府主义观点。
巴塞尔代表大会通过实行土地公有制的决议后,巴枯宁要求把废除继承权作为消灭私有制的手段和社会革命的起点,妄图把他的“社会清算”即立刻废除一切政治国家的无政府主义主张强加给国际。马克思在为总委员会起草的《关于继承权的报告》中批判了巴枯宁的主张,指出他在理论上是错误的,在实践上是反动的。
反对英国工联主义
为了扩大国际组织,遏制英国工联对工人运动的影响,卡尔·马克思和恩格斯决定吸收英国工联进入第一国际并对其进行批判和斗争,因为在原则问题上不对他们进行 , 他们就会把工人引向工联主义的道路 ,第一国际也会变质 。 只有对英国工联主义进行批判和斗争 ,才把科学社会主义灌输到工人运动中去 ,使英国工人阶级走向正确的革命道路 , 并推动国际工人运动向前发展 。
马克思了解到英国工联主义者是没有无产阶级的组织观念的 。所以在1834年11月8日的总委员会会议上 ,卡尔·马克思建议 “ 任何人不出席会 议便不能作这个委员会的委员 。 ”由于这些工联主义者加入国际,只是想享受权刊 ,不想尽自己的义务, 所 以 ,在11月29日的总委员会会议上 ,马克思提议并一致通过以下决议 “ 作为国际的成员 , 谁没有支付他的以前的捐助 ,任何人都不能选入中央委员会 。 ”
为了保证第一国际的纯洁性,马克思指出要严防工联主义者将资产阶级的政客拉进国际,并在1865年1月24日的例会上提议并一致通过“新委员选举要在候选人缺席的情况下进行,候选人必须是国际的会员,同时国际中不能有名誉会员。”
由于卡尔·马克思坚持第一国际正确的组织原则,保障了第一国际的巩固与发展,以及马克思主义对英国工联主义的胜利。
宣言
《国际工人协会成立宣言》和《协会临时章程》体现了马克思主义的工人阶级统一战线思想。第一国际建立时,不同国家工人阶级各种队伍的发展条件极不相同,它们反映实际运动的理论观点很不一样。为了把各种非无产阶级的即马克思主义以前的社会主义纳入同一轨道,把欧美整个战斗的工人阶级联合成一支大军,马克思把原则上的坚定性和策略上的灵活性结合起来,采用“实质上坚决,形式上温和”的方式,起草了一个“不致把英国工联派,法国、比利时、意大利和西班牙的皮埃尔-约瑟夫·普鲁东派以及德国的费迪南德·拉萨尔派拒之于门外的纲领”,“能使一切党派都满意的纲领。”
工人们所具备的一个成功因素就是人数众多;但是只有当群众组织起来并为知识所指导时,人数众多才能起决定胜负的作用。过去的经验证明:忽视在各国工人间应当存在的兄弟团结,忽视那应该鼓励他们在解放斗争中坚定地并肩作战的兄弟团结,就会使他们受到惩罚,——使他们分散的努力遭到共同的失败。这种认识促使1864年9月28日在圣马丁堂出席公开大会的各国工人创立了国际协会。
还有一个信念鼓舞着这次大会的参加者。
工人阶级的解放既然要求工人们兄弟般的合作,那么当存在着那种为追求罪恶目的而利用民族偏见并在掠夺战争中洒流人民鲜血和浪费人民财富的对外政策时,他们又怎么能完成这个伟大任务呢。使西欧避免了为在大西洋彼岸永久保持和推广奴隶制进行可耻的十字军征讨冒险的,并不是统治阶级的智慧,而是英国工人阶级对于他们那种罪恶的疯狂行为所进行的英勇反抗 。欧洲的上层阶级只是以无耻的赞许、假装的同情或白痴般的漠不关心态度来观望俄罗斯怎样侵占高加索的山区要塞和宰割英勇的波兰;这个头在圣彼得堡而爪牙在欧洲各国内阁的野蛮强国所从事的大规模的不曾遇到任何抵抗的侵略,给工人阶级指明了他们的责任,要他们洞悉国际政治的秘密,监督本国政府的外交活动,在必要时就能用的一切办法反抗它;在不可能防止这种活动时就团结起来同时揭露它,努力做到使私人关系间应该遵循的那种简单的道德和正义的准则,成为各民族之间的关系中的至高无上的准则。——《国际工人协会成立宣言》节选
纲领
纲领阐明无产阶级运动的目的:推翻资本主义,建立工人阶级政权;宣布工人运动的基本原则,工人阶级的解放应该由工人阶级自己去争取。纲领规定,在追求共同目标即追求工人阶级的保护、发展和彻底解放的前提和条件下,允许一切工人团体参加。
卡尔·马克思寄希望于工人阶级的精神发展,指望将来通过各派工人的思想交流和讨论,导致一个共同理论纲领的形成。马克思力图使国际成为逐步溶解和吸收除无政府主义者以外的各个比较小的宗派的工具,希望各国工人通过在对敌斗争中的一致行动和交换经验能够逐步接受科学社会主义而抛弃各种宗派学说。历史证实马克思的这种政策是正确的。
在第一国际成立前,马克思和恩格斯就已经起草了工人阶级的革命性纲领。这个纲领一直到今天,在几乎所有国家里,还是处于资本主义和社会主义下面的工人为了保卫他们自己而进行斗争的基本指导方针。卡尔·马克思指示说,党作为无产者的最广大的阶级利益的代表应当在阶级斗争中起领导作用。他同时又发展了工人运动中的产业力量和政治力量之间最密切的工作关系。鉴于要对非政治的无政府主义者和机会主义者进行长期的艰苦斗争,需要进行持续的斗争来为这些基本原则的建立打下基础。无政府主义者完全不要政党;机会主义者则要求工会对政治行动和政党采取“中立”态度。
指导思想
第一国际是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思想。马克思起草的《成立宣言》和《共同章程》,均是建筑在科学社会主义基础之上的。
权力机关
协会的最高权力机关是全协会代表大会。代表大会闭会期间,由代表大会选出的总委员会执行大会的决议,并监督每一个国家严格遵守国际的基本原则。总委员会设有主席(1867年取消)、总书记和通讯书记。总委员会内有一个核心组织,常设委员会,又称小委员会,由主席、总书记和各国通讯书记组成。各国的中央委员会称为联合委员会,下设分部、支部或小组。国际在每个国家都依靠现有的工人组织、政党、工会、工人教育协会、互助会、合作社以及新建立的支部。
组织原则
协会的组织原则是民主集中制。协会的任何一级组织都必须遵守协会的纲领、章程和代表大会的决议,在这个前提下,各个全国性的或地方性的联合会享有广泛的权利和行动的自由。为了保证纲领的统一性和为共同利益而斗争,赋予总委员会和联合委员会以必要的全权。
每个支部或支部联合会均须在代表大会两个月前向总委员会提出工作和发展情况的详细报告,总委员会根据这些报告编写向代表大会作的总报告。
协会领导机构的成员由选举产生。在总委员会实行集体领导,任何提议均需由多数成员通过方能生效。为了保证总委员会成为一个有效的工作班子,卡尔·马克思提议规定,任何人都不能成为协会的名誉会员;协会的任何成员如不能出席中央委员会会议和参加它的工作,都不能被选为中央委员会委员;中央委员会成员无故4次不出席会议,即从委员会除名。
领导成员
马克思在国际内的正式职务是总委员会委员、德国通讯书记,1871年当选荷兰临时通讯书记,10月当选俄罗斯通讯书记。实际上他领导着协会总委员会的全部工作,是国际的真正领袖,每届总委员会的“灵魂”。总委员会所发表的一切文件几乎都出于马克思的手笔。
恩格斯在1870年10月4日被选为总委员会委员,1871年1月担任代理西班牙通讯书记(11月正式当选),4月任比利时通讯书记,8月改任意大利通讯书记,他还具体筹备、参加并领导了1871年伦敦代表会议和1872年海牙代表大会。协助卡尔·马克思工作过的有国际总委员会主席G.奥哲尔和担任过国际总书记的W.R.克里默、J.G.埃卡留斯、F.A.弗里德里希·佐尔格等人。
图片来源
主要活动
协会的目的是联合全世界的无产阶级为反对压迫者而斗争。协会成立后,总委员会把对敌斗争放在首要地位。总委员会在马克思的领导下,把无产阶级先进分子团结在自己周围,率领各国工人群众向资产阶级和压迫者进行坚决斗争。第一国际成立后先后组织各国工人开展运动,欧洲各国的工人运动此起彼伏。如1866年英国裁缝工人大罢工,1867年法国青铜工人大罢工,1868年日内瓦建筑工人大罢工。
卡尔·马克思说:阶级斗争无论在何处、以何种形式、在何种条件下表现出来,自然总是由我们协会的会员站在最前列。协会支持各国工人的罢工斗争,声援各被压迫民族的解放运动,保卫巴黎公社(1871.3~1871.5)和救援巴黎公社成员等等,突出地表明国际的无产阶级性质和国际主义本质。通过领导西欧国际无产阶级反对资本主义制度和其他反动制度的斗争,协会争得欧洲“第七强国”的地位。
历届大会
历史作用
国际在欧美各国推动了工人运动的发展,提高了无产阶级的思想水平和组织程度;它广泛深入地宣传马克思主义,为马克思主义在工人运动中取得统治地位作了准备,为各国建立无产阶级独立政党奠定了基础。在巴黎公社后形成的新的历史条件下,工人运动面临的直接任务是在各个民族国家的基础上建立群众性的社会主义工人政党。卡尔·马克思和恩格斯考虑到,在新的历史形势下,国际的组织形式已经过时,它的继续存在会成为工人运动的一种梏,必须让国际这种组织形式退到后台去,而过渡到新的组织形式。国际于1876年在美国费城召开的代表会议上正式宣布解散。弗拉基米尔·伊里奇·列宁指出,第一国际完成了自己的历史使命,随之而来的是世界各国工人运动无比壮大的时代,即工人运动广泛发展的时代,各民族国家内相继成立群众性的社会主义工人政党的时代。
历史意义
(一)诞生
第一国际把欧美各国工人有组织的队伍汇集、团结在一起,为“工人阶级的保护、发展和彻底解放”这一共同目标奋斗。第一国际的出现第一次实现了国际范围内的工人联合,从而使无产阶级反对资产阶级的斗争国际化。在其活动期间,第一国际不仅把欧洲、美国以及部分拉丁美洲国家的大部分工人和先进的革命知识分子吸引到自己这方来,还把国际的思想传播到其他大陆。
(二) 外交
第一国际无产阶级政党国际联合的首要任务是广泛支持欧洲各国工人阶级的罢工运动。 可以发现,从日内瓦大会到巴塞尔市大会期间, 第一国际斗争的最突出特点是: 资产阶级对工人的打击愈沉重、 广泛和疯狂, 整个工人阶级的反抗也变得更加一致、 团结和不可遏制。 欧洲多国工人罢工运动的相继爆发,不仅是一种对有组织的工人力量的检验, 也体现第一国际政党对外交往能力的强大。
卡尔·马克思提出第一国际执行着一项特殊职能, 就是反击资本家在罢工和同盟歇业时一贯采用的以外国工人作工具来对付本国工人的阴谋。为了进行有效的反击, 第一国际召开的历次代表会不仅将支持工人罢工运动作为主要议程, 还不断派代表奔波于各国工人群众中间进行实地调查和募捐支援, 并号召人们支援工人反对资本专横的正义斗争。 该时期第一国际支持各国工人罢工斗争的实践, 让 “旧世界的统治力量领教了年轻的迄今未有的巨大力量的厉害” , 丰富了社会主义政党对外交往的内容, 提升了其国际威信和影响力。
卡尔·马克思、恩格斯在领导第一国际期间始终支持各国民族解放斗争和工人争取民主权利的政治运动,并把支持民族的独立解放视为国际的一项重要任务。 他们认为, 如果 “不恢复每个民族的独立和统一, 那就既不可能有无产阶级的国际联合, 也不可能有各民族为达到共同目的而必须实行的和睦的与自觉的合作。” 而第一国际本就是英国工人声援波兰人民起义反对俄罗斯帝国压迫斗争的产物。 因此, 第一国际站在工人的视角上,从国际主义的立场出发,号召世界各国工人阶级支持波兰人民解放运动和爱尔兰人民反英爱国运动。 可以说, 无产阶级对资产阶级的胜利, 就是一切被压迫民族获得解放的信号。
即使部分运动最终失败, 但它仍有力冲击了资产阶级的反动统治, 促进了工人阶级争取民主权利的进程。以巴黎公社为例,虽然巴黎公社只存在了 72 天, 但公社革命促进了当时世界各国的工人阶级以国际主义的精神凝聚在一起,组成了一只旨在解放劳动和消灭民族纠纷的第一国际无产阶级政党性国际联合的战斗组织。” 在这个意义上, 它不仅塑造和汇聚了第一国际各支部以及各国无产阶级政党国际联合的实践力量, 更以无产阶级国际主义的文明集成培育了社会主义政党对外交往的生命价值与精神品质。
(三) 制度
第一国际的《成立宣言》《共同章程》以及历次代表大会、代表会议对“国际”的纲领原则、组织原则的补充和发展,使国际工人运动具有一个建立在科学社会主义基础上的纲领和建立在以集体领导和少数服从多数为主要内容的无产阶级民主制基础上的章程,努力做到了既坚持原则又不强加于人,从而进一步促进了工人运动从自发斗争向自觉斗争的转变,促进了科学社会主义与工人运动实践的结合;同时还培养了一批无产阶级革命家,从而为各国无产阶级建立民族国家范围内独立的政党奠定了基础。
以《共同章程》为例,第一国际的 《 共同章程》 赋予了工人阶级及其政治组织独立自主的合法权利。 首先, 它规定了国际 成员组织上的独立自主权利。 其成员可以 “在彼此结成亲密合作的永久联盟的同时, 完全保存自己原有的组织。” 其次, 它明确了第一国际成员思想上的独立自主权利。 在不违背协会社会主义历史与文献总方向的前提下, 第一国际 “允许每个支部自己对自己的纲领负责” , “容许每个支部对实际运动抱有自己的理论观点”。 最后, 它阐明了第一国际成员在行动上的独立自主权利。 第一国际 “具有一种特殊的组织结构, 这种结构给予每个全国性的或地方性的联合会以充分的行动自由” , 它并不规定各国工人政治运动的具体形式, 不要求国际联合在一切细枝末节上都完全一样。
《章程》 从法定程序上 “对政党天然权利加以认可并通过条文形式予以明确” , 进而形成了社会主义政党对外交往的合法权利。它从根本上揭示了社会主义政党对外交往权利和义务的基本内涵。 第一国际后期社会党和工人党在欧美各国的普遍建立, 以及无产阶级政党国际联合行动的高涨, 是各国工人政党充分掌握独立自主权利的实践成果。
这些制度的存在为在国际范围内开展共产主义运动奠定了坚实的思想和理论基础。
(四) 策略
第一国际革命纲领以 “实质坚决, 形式温和” 为主要策略。 起草和制定第一国际纲领和章程时, 卡尔·马克思从当时欧洲工人阶级运动以及第一国际成员具有复杂性的实际出发, 认为第一国际的目的是要把欧美工人阶级联合成一支大军。 第一国际必须拥有一个其他各国工人阶级拒之门外的纲领。”因此, 纲领的制定必须采取 “实质上坚决, 形式上温和” 的策略。
第一国际在处理内部各无产阶级成员之间关系时, 坚持 “团结一致、 诚恳批评” 的策略。 第一国际无产阶级政党国际联合的主体, 主要由社会主义者个人、 社会主义流派、 工会组织和无产阶级政党构成。 作为工人运动的不同实践样态, 虽然他们的理论观点与实践策略有所差异, 但这些主体或多或少地表达了工人阶级追求解放的共同愿望。 因此, 在面对分歧时, 第一国际始终坚持 “团结一致、 诚恳批评” 的策略, 提出 “国际协会的每个会员, 在由一个国家迁居另一国家时, 应得到加入协会的工人的兄弟般的帮助。” 同时, 各国无产阶级并不排斥相互间的批评。 他们认为没有批评就不能让国与国之间的社会主义历史与文献相了解, 因而也就谈不到团结。
可以说, 第一国际政党性国际联合与社会主义政党对外交往实践的每一次发展, 无论在什么地方总是在 “团结批评” 中实现的。 第一国际在处理同谋求宗派利益团体关系时, 采取 “针锋相对, 公开揭露, 坚决斗争, 彻底打击” 的方针。 在第一国际日益发展壮大之时, 出现了蒲鲁东主义、 工联主义、 巴枯宁主义及其宗派团体的分裂阴谋活动, 使 “国际经受着从它创立以来从未经受过的危机” 。 卡尔·马克思恩格斯认为, “要对付这一切阴谋诡计, 只有一个办法, 然而是具有毁灭性力量的办法, 这就是把它彻底公开。 把这些阴谋诡计彻头彻尾地加以揭穿, 使它们失去任何力量。” 在这一原则指引下, 第一国际的马克思主义者同上述分裂势力, 围绕民族解放斗争、 第一国际领导权、 工人阶级解放道路和目标问题展开了激烈斗争, 批驳了宗派团体的改良主义思想、 资产阶级立场和沙文主义错误, 阐明了无产阶级革命与无产阶级专政对无产阶级解放事业的伟大意义, 粉碎了分裂势力及其图谋, 最大程度地维护了国际工人运动与无产阶级政党国际联合的团结,开创了国际工人运动中处理各国相互关系的良好先例。
(五) 原则
第一国际无产阶级政党国际联合在坚决反对发达资本主义国家对广大落后国家和地区进行殖民掠夺的斗争中, 始终坚持 “消除军事统治乃是欧洲无产阶级共同解放的一个十分必要的先决条件” 的理论观点, 大力提倡坚持国际和平与正义原则, 对推动民族解放斗争和殖民地独立运动作出了巨大贡献, 从根本上赋予了社会主义政党对外交往和平与正义的基本价值定位。
第一国际召开多次会议明确了其反对帝国主义战争与坚持国际和平的态度。 1866 年 9 月, 日内瓦代表大会主张通过行使民族自决权来消除俄国在欧洲的反动影响。 1867 年 9 月, 洛桑代表大会讨论并通过了 《无产阶级对待战 争的态度》 议案, 阐明了第一国际对待战争的根本态度。 1868 年, 布鲁塞尔代表大会明确工人阶级在一旦发生战争时应持的立场。 1870 年, 普法战争后, 第一国际先后发表了 《国际工人协会总委员会关于普法战争的第一 篇宣言》 《国际工人协会总委员会关于普法战争的第二篇宣言》, 明确了这场战争是法国和普鲁士的统治阶级双方挑起的, 目的都是为了争夺欧洲霸权和扼杀国内革命运动。 这两篇宣言指明了无产阶级必须区分战争性质, 支持正义战争, 反对霸权主义和殖民掠夺, 并发出 “全世界工人阶级的联合终究会根绝一切战争” 的口号。
上述种种革命斗争活动, 丰富了社会主义政党对外交往的实践素材, 彰显了第一国际无产阶级政党国际联合的巨大威力, 提高了社会主义政党在各国工人群众中的威望, 使社会主义政党对外交往的国际影响得到迅速提升。
参考资料
红色五月,回顾欧洲国际工人组织的分裂与整合.中国国家历史.2023-08-16
科学社会主义成为工人运动的主要思想.政协山东省委员会.2023-08-23
第一国际的拼音,第一国际的近反义词,第一国际是什么意思.汉邦词典.2023-08-23
恩格斯在第一国际时期的重要贡献.百家号(中国社会科学网).2023-08-20
第一国际、第二国际、第三国际的历史贡献新论.人民论坛网.2023-08-18
第一国际.通约智库.2023-08-16
国际共运史:第一国际期间马克思、恩格斯反对机会主义的斗争.激流.2023-08-16
共产党宣言.中国科学技术大学党政办公室.2023-08-10
共产党宣言批注解读4 1888年英文版序言.共产党宣言批注.2023-08-16
马克思为什么没有完成《资本论》的定稿工作.光明网.2023-08-16
“哲学家只是解释世界,问题在于改变世界。”.共青团中央百家号.2023-08-16
《世界历史》066 第一国际 .统编历史课堂.2023-08-14
题目.百度教育.2023-08-16
马克思与第一国际.高中教育出版网.2023-08-14
坚定正确的政治方向.毛泽东思想旗帜网.2023-08-24
第一国际.zwbk2009.2023-08-24
International Workingmen's Association (First International).spartacus-educational.2023-08-10
题目.百度教育.2023-08-14
马克思:《法兰西内战》简介.天津财经大学珠江学院.2023-08-2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