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简单百科
  2. 仁义师太

仁义师太

仁义师太(1911—1995),原名姜素敏,出生于辽宁沈阳,是一位现代比丘尼。

仁义师太成长于一个富裕家庭,按照当时的习俗,父母为她裹小脚,使之成为“三寸金莲”。仁义师太从小对佛法产生浓厚兴趣,并熟练背诵《心经》和《观世音菩萨大悲心陀罗尼神咒像》。十七、十八岁时,专攻中医学和针灸。1940年秋,前往山西五台山显通寺出家,法名仁义。1942年,仁义师太进入沈阳中医学院学习医学,学制为四年。之后,仁义师太将农业与禅修结合,并在朝鲜战场上利用医术救治伤残士兵。回到中国后,继续行医和弘法,为病人施医送药,修建庙宇。仁义师太于1995年圆寂,享年85岁。

仁义师太的肉身圆寂后完好无损,成为了中国佛教史上第一尊比丘尼肉身,同时也是九华山唯一一尊比丘尼肉身,现供奉在通慧禅林

人物生平

仁义师太(1911—1995)是一位现代比丘尼,原名姜素敏,出生于辽宁沈阳,后嫁至吉林通化市。她出生在一个富裕的家庭,按照当时的习俗,父母为她裹小脚,使之成为“三寸金莲”。然而,从小仁义就表现出对佛法的兴趣,常常偷偷前往附近的庙宇听和尚诵经,并在家里取粮食支援庙宇。几年后,已经熟练背诵《般若波罗蜜多心经》和《观世音菩萨大悲心陀罗尼神咒像》。

在十七、十八岁时,仁义开始专注学习医学,主攻中医学和针灸。1940年秋,她前往山西五台山显通寺,落发出家,取法名仁义。她出家后,潜心修持佛法,并将农业与禅修结合。1942年,仁义进入沈阳中医学院学习医学,学制为四年。

1950年,朝鲜战争爆发,仁义毅然报名参加中国人民志愿军,1951年随军入朝。在朝鲜战场上,她利用自己的医术救治了许多伤残的士兵。1953年底,她回到中国,并被安排在通化206医院工作。随后,她被派往沈阳大南关联营中医院针灸科,1958年又被派往环城卫生院,之后在1963年被下放到二边江乡三边江村。1976年,仁义回到通化市自办诊所。1982年,她再次前往五台山,在塔院寺受具足大戒,同年重修山西南山寺。接着,仁义师太朝礼九华山,先后住在甘露寺和菩提阁等庙宇,最终定居在通慧禅林。

仁义师太不顾年老,继续外出弘法行医,奔赴邯郸市石家庄市、浑源和五台等地,一路修建庙宇,行善结缘。在九华山期间,她潜心施医送药,不厌其烦地教导众生。1995年4月,仁义从五台山返回九华山通慧禅林。同年11月28日晚上七时,她圆寂,享年85岁。她的弟子打开保存了三年零两个月的坐缸,看到仁义师太端坐在里面,她的黑白头发长出寸余,牙齿完好,皮肤毛孔清晰,身体仍有弹性。而坐姿也有所变化,右手稍微抬高,形成捻针的姿势,这是她几十年为病人扎针的常见姿态。仁义师太成为中国佛教史上首尊比丘尼肉身,现供奉在通慧禅林。

人物轶事

重修古寺

仁义师太挖草药、制药丸、行医看病,一分一角积攒了许多钱。这些钱是她多年来的辛勤劳动和节省的成果,包括在志愿军、医院工作和农村劳动所得,甚至她卖掉自己的农产品。1983年,来到九华山,最初住在菩提阁,与宽修师太一起居住。但是因香火问题,她后来决定在通慧禅林修建自己的住所。通慧禅林是一处环境清幽、古雅幽静的地方,但因年久失修而破败不堪。仁义师太决定用尽全力,重修古寺,重振道场。在76岁高龄的时候,她四处奔走,办理各种报批手续,操办建筑材料,并亲自监督工程质量。同时,她还每天接待患者,为他们配药治疗。老师太拥有超乎寻常的愿心和毅力,七、八十岁的身体,内外忙碌,苦心经营。经过两年多的操持,通慧禅林修一新,宝地重光,道场复兴。仁义师太为了这座古寺耗去了毕生的劳动所得,这与用十方的钱财筑起的高寺大院相比,其意义自然不同。她留下的不仅是一个禅林,而是爱教忘我、爱寺忘躯、无私奉献的精神,是佛教巨大的精神财富。

手腕枪伤

1950年抗美援朝战争爆发后,仁义师太于1951年参加中国人民志愿军,随军前往艰苦的朝鲜战场。在那里,她成为特殊的军人,不拿枪支,而是拿手术刀,用医术救治伤员。为了抢救伤员,她毅然决然住在地下洞穴、卧雪地,冒着枪林弹雨。忍着从小裹伤了的小脚带来的痛楚,不分昼夜地在前线与后方奔波。一次在前线抢救伤员时,她的左手腕中了一颗子弹,忍住疼痛,口念大悲神咒,简单包扎伤口后继续投入抢救伤员,坚定地救治他人的痛苦。她以她的血汗告诉我们,她爱教更爱国,她是一个讲慈悲重修持的比丘尼,更是一个知恩图报责任心强的好公民。

行医救人

仁义师太一生念佛求禅定,同时也一生行医解脱人,在几十年的行医生涯中,随处带着一副特殊的医疗器材——石磨盘,重近两百斤,用来碾制草药和配制药丸。无论她走到哪里,第一件事就是购买各种中草药,并用石磨盘亲手制药。有人劝她不要带着石磨盘,但她坚持携带,因为她认为病人到处都有,没有完全相同的病情,需要根据实际情况随时调制药物。仁义师太从东北来到九华山,再到邯郸、石家庄,然后去山西浑源,最后又回到五台山,再从五台山带着石磨盘回到九华山,她的行程万里,制药无数。有人劝她不要辛苦,不要做制药和看病的事情,因为仁义师太不缺钱。但仁义师太总是笑着回答说,她看病不是为了赚钱,她不忍心看到别人生病,她希望人们健康幸福。她的心意是:好人不知病人苦,健康才是福份,看到别人痛苦她心里也难受,看到别人快乐她也高兴。仁义师太带着石磨盘四处行医,用自己的心力给人们带去幸福。这种无缘大慈、同体大悲的精神,正是大乘菩萨济世度人的精神。

日日诵经

仁义师太自出家以来,严格遵守戒律,日常修持主要包括金刚经和大悲咒。无论在朝鲜战场、乡村行医、还是晚年住持寺院,她心口常挂着大悲神咒,达到了念而无念、无念而念的超然境界。每天临睡前,至少念诵一遍金刚经,并在日常生活中随缘自在,无著生心。为了更深入修持,她在严持比丘尼戒的基础上,还加持白斋,即一切饮食不用食盐,吃清水寡淡的菜汤,几十年如一。仁义师太的肉身因此变得金刚不坏,顺理成章。

开缸现场

仁义师太圆寂后,她的弟子们按照她的遗愿将她的肉身放入坐缸保存,希望自己师傅能修成金刚之身。1999年1月2日(农历98年11月15日)是九华山通慧禅林难忘的日子。当天下午3时,住持比丘尼思尚法师小心翼翼地打开仁义师太的坐缸,发现师父已经圆寂了3年零两个月,但她的肉身完好无损。头发长出寸余,牙齿完好,皮肤毛孔清晰,穿着的衣服紧紧贴在身上。仁义师太的身体干缩但完好无缺,指甲结实地长在手指上。更让人惊奇的是,她的女性特征已无痕迹,乳房消失,胸部平整,下身长合无痕。仁义师太圆寂时留下的手印也有所变化,右手稍有提高,拇指与食指相抵,呈现捻针状。思尚法师对这一切感到惊叹。

历史地位

仁义师太的一生看似平凡,但实际上极为不平凡。关于她的感人小故事数不胜数,留下的巨大精神遗产难以用语言文字准确表达。仁义师太在一生中展现了入世行医和出世求法的传奇。无私地行医救治,用自己的医术给予病人希望与温暖,同时也用持戒念经修行,追求心灵的升华。仁义师太行善事、内修密行,处处为人楷模,成为人们学习的榜样和表率。仁义师太是比丘尼的骄傲,也是九华山的骄傲,更是中国佛教界的骄傲。

后世影响

仁义师太的肉身不腐且保存完好,这是通慧禅林的大喜事,也是九华山和整个佛教界的大喜事。在佛教历史上,修成肉身的比丘已是十分罕见,而比丘尼修成“肉身菩萨”更是古今中外佛教界没有过的记录。仁义师太成为了真正稀有的肉身菩萨,这使得她成为了中国佛教史上第一尊比丘尼肉身,同时也是九华山唯一一尊比丘尼肉身。

参考资料

仁义师太——九华山上唯一的比丘尼肉身.中国·九华山佛教协会.2023-07-31

从一位千金小姐到菩萨行者的仁义师太(1911-1995).佛教导航.2023-07-31

广西龙华古寺【行脚朝圣第43天】朝拜安徽九华山圆满.手机凤凰网.2023-07-31

九华山肉身菩萨之仁义.九华山圆通寺.2023-07-3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