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简单百科
  2. 十八相送

十八相送

《十八相送》是经典越剧曲目《梁山伯与祝英台》的选段。从梁山伯和祝英台所就读的红罗山书院到祝英台家中是十八里,从书院到梁山伯的家里也是十八里,所以此选段因此而得名。

该剧讲述了梁山伯与祝英台同在红罗山书院读书,同窗三载,渐生情愫。一日,祝英台接父命即将回家,丫鬟银心献计,让师母出面为媒,但祝英台还是放心不下,趁着梁山伯前去相送,倾慕梁山伯的祝英台不断通过两只喜鹊、一对金鸳鸯、一对影等有寓意的语言暗示梁山伯,但梁山伯却不解其意,最后长亭惜别,祝英台假托婚约,借口为妹妹做媒,并让梁山伯早日前去迎亲。前半段是节奏稍快的尺调中板,采用一问一答对唱的形式,生动活泼,最后,他们在英台许婚的大段对唱中结束。这段唱腔充分展示了热情内含的祝英台和憨厚老实的梁山伯两人性格特点的不同。整段唱腔层次分明,气氛活跃,富有喜剧色彩。

1945年,袁雪芬范瑞娟合作,演出了经初步整理的《新梁祝哀史》,受到大家欢迎,1954年华东越剧实验剧团排演《梁祝》,自此各种各样的演出接连不断,并相继获得剧本、演出、 音乐作曲、舞美设计、演员等众多奖项。

剧情简介

《十八相送》是《梁山伯与祝英台》里的一段故事。该剧讲述了梁山伯与祝英台同在红罗山书院读书,同窗三载,渐生情愫。一日,祝英台接父命回家,丫鬟银心献计,让师母出面为媒,但祝英台还是放心不下,趁着梁山伯前去相送,倾慕梁山伯的祝英台不断通过两只喜鹊、一对金鸳鸯、一对影等具有寓意的语言暗示梁山伯,但梁山伯却不解其意,依旧蒙在鼓里,不知所以,长亭惜别,祝英台假托婚约,借口为妹妹做媒,并让梁山伯早日前去迎亲。

历史发展

越剧版《梁山伯与祝英台》取材自中国古代四大传说(《梁祝》《白蛇传》《孟姜女》《牛郎织女》)之一的《梁山伯与祝英台》。梁祝传说是中国古代的口头传承艺术,也是在世界上产生广泛影响的中国民间传说。根据戏曲历史记载,元代时期就有以梁祝故事为题材的剧本,比如戏文《祝英台》等。然而,这些完整剧本字数不多,故事情节也不够完整。明代时期,尽管完整的梁祝戏曲整本传承下来的并不多,但折子戏形式的剧本却有很多种。比如《英伯相别回家》《山伯赛槐荫分别》和《河梁分袂》等明代传奇剧本。《英伯相别回家》的原文被收录在《天下时尚南北徽池雅调》一卷中。从句调来看,这种剧本融入了山歌的元素,通俗易懂。越剧《十八相送》承继了《英伯相别回家》的内容。另外明代朱少斋《英台记》中送别的一段,它和后来的《十八相送》已较接近了。

越剧“男班”“落地起书”时期,就已经有《十八相送》《楼台会》两折。

20世纪三四十年代期间,“梁祝”这出戏留存了不少唱片:1936年支维永陶素莲《十八相送》《下山访友》,1942年姚水娟李艳芳《十八相送》,1943年徐玉兰《十八相送》。

1945年,袁雪芬范瑞娟合作,初步整理出了《新梁祝哀史》并与琴师周宝才共同合作,分别创造出了柔美哀怨的"尺调腔"和"弦下腔"。后来,这两种曲调演变成了越剧的主要曲调,并逐渐形成了不同的流派。1950年东山越艺社携该剧晋京演出,毛泽东主席出席观看。

1951年秋季,华东越剧实验剧团开始排演《梁祝》,该剧本由袁雪芬和范瑞娟口述,徐进等人执笔创作。范瑞娟饰演梁山伯,傅全香饰演祝英台,张桂风饰演祝公远,吕瑞英饰演银心,魏小云饰演四九,金艳芳饰演师母。在这次排演中,增加了尾声"化蝶",该剧在语言上保持了民间文学的特色,具有强烈的艺术感染力,被赞誉为“中国的罗密欧与朱丽叶”。

1951年,该剧作为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庆节两周年观礼剧目进京演出,并在1952年冬季参加了第一届全国戏曲观摩演出大会,获得了剧本、演出、音乐作曲、舞美设计、演员等多项奖项。

1953年,华东越剧实验剧团顾振遐、陈捷、项管森等人选择《梁祝》中的《十八相送》一折(由傅全香、赵雅麟主演),对全部唱腔进行了整理和加工,并对伴奏进行了配器。这是首次实行了定腔定谱的做法,改变了以往由作曲写配器、演员按照传统程式即兴演唱、乐队伴奏无固定曲谱的方式。

作品赏析

唱腔特点

祝英台女扮男装到杭城读书,与梁山伯结为兄弟,三年来同窗情谊深厚。然而,祝英台接到家书催她回家,梁山伯为祝英台送行。这段唱就是在送行途中唱的。这段唱腔以尺调腔为基调,曲调朴实,情感充沛。整段唱腔层次分明,气氛活跃,富有喜剧色彩。前半段是节奏稍快的尺调中板,采用了一问一答的对唱形式,情绪此起彼伏,生动活泼,推动了剧情的发展。最后,他们在英台许婚的大段“清板”对唱中结束。这段唱腔充分展示了热情内含的祝英台和憨厚老实的梁山伯两个性格特点的不同。这是该剧中颇具情趣的唱段。

隐喻

尽管简单的送别在情节之外却经历了许多波折,在戏剧中嵌套着戏剧。长时间的书院生活使得他们之间的感情早已超出了同窗之别。祝英台作为女儿身却已心生爱慕,却又不知如何表达。因此,在路上她借助路旁的风景来倾诉内心。她影射了九个比喻,尽尽描绘了这十八里的美景,但是梁山伯仍然没有领会到她的心意。长亭惜别,最后祝英台凭借聪明才智,假托婚约,以为自己为妹妹做媒,提及了媒的事情,其实是希望梁山伯早日前去迎娶新娘。这一点是关键,通过这一点,祝英台生动俏皮地展现了她的个性,也为后续的《梁祝》剧情做了很好的铺垫,埋下了伏笔。

版本对比

唱腔

袁雪芬版

袁雪芬版的《十八相送》中吸收了浙东一带的民间小曲的因素,如"飘来一对大白鹅""远远过来一头牛"等等,听来清新优美,具有较浓的乡土气息。袁雪芬在这个戏中能紧紧把握住祝英台的性格特点,演唱既热情奔放,又含蓄内在,在“青青杨柳清水塘,鸳鸯成对又成双”这段唱中,前两句旋律中含有“四工腔”的因素,曲调明朗、欢畅,后两句则转入低音区,轻吟低唱,犹如消消细流,感情较为深浓。在“愿不愿”三字上,旋律微微上扬,加上切分字位节奏,更显得纤细、婉转。在“配驾鸯”上又稍加小腔,表露了少女在热诚中又略带羞涩的神情,这与后面接唱的梁山伯轻快的演唱情绪形成了鲜明的对比,表达了两种完全不同的心情。

英台几次比喻后,山伯仍未会意,这使她感到十分失望,于是,她意味深长地唱出“可叹你梁兄像只呆头鹅”。“可叹你”三字虽然也用了与上面相同的切分字位节奏,但旋律则层层下行,构成一种嗔怪的音调,在“呆头鹅”三字上又略加重音,“鹅”字的拖腔上又加了个“啊”的衬字,更加重了这种填怪的语气。此处表达了英台对梁山伯愚笨的责怪之情。而在“你我好一比牛郎织女渡鸽桥”这句唱中,音调较低,运用了三个气口,强调了“你、我”二字,展现了英台天真、纯洁的神态。这句唱还用了跳音和下滑音的音调,彰显了英台内在感情的激荡。

英台再次比喻,山伯仍不理解,于是带有责怪语气唱出“对牛弹琴牛不懂,可叹你梁兄笨如牛”。其中的“懂”字和“牛”字,似乎是一言出口又怕得罪了山伯,因此在唱法上处理为出口即收,但仍微露不满之意。最后在“梁兄你花轿早来拾”的一句唱中,则洋溢着喜悦期待之情,通过在“花”字上用了装饰音的润色,点出了英台内心的欢悦,在“我约你七巧之时我家来”这句唱中,“七巧之时”用白口加以突出,“我家来”则较自由地运用了一字一腔的清唱,并以单独的上句结束了英台的唱腔,给人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傅全香版

1950年傅全香在东山越艺社时扮演《梁祝衰史》的祝英台,由于以往袁雪芬成功扮演祝英台,傅全香最初是承袭袁雪芬的唱腔骨架,结合本人条件加以变化。1951年秋,华东戏曲研究院越剧实验剧团新排徐进等改编、黄沙导演的《梁山伯与祝英台》,仍由傅全香扮演祝英台。其后,此剧于1985年摄制成电视片,傅全香对于人物的理解和处理,又有一些重要的改进。祝英台自向师母托媒之后,自以为和梁兄已经有了婚约,所以一路上向他做出种种暗示,以使梁兄按期相会。可以说“十八相送”是祝英台一生中最幸福的时刻,所以祝英台在整场戏里是活跃的、欢快的。即使是“可叹你梁兄笨如牛”那样的话也是含笑而语的,是欣赏他的厚,并非埋怨。及至观音堂,祝英台的感情达到高潮,拉着梁兄拜堂,不仅失言,而且失态,随即加以掩饰。最后亲许九妹,叮嘱“梁兄花轿早来抬”,唱到“抬”字,顺腔时,实际上唱了一个“过门”,再嘱梁兄“七巧之期我家来”,就此告别。

唱词

《粱山伯与祝英台》原本是越剧早期“落地唱书”时期的唱本,“十八相送”“楼台会”等是其中的折子唱段,后经备个时期的艺人不断加工,渐趋完善。1919年早期男班艺人王永春白玉梅根据原唱本改编成上中下三本,“十八相送”开始的唱词是:“书房门前一橡树,一对斑鸠闹嚷嚷,雄的点头雌的叫,这枝跳到那枝上。”

到男班“正调腔”时期,高兴荣、梅月楼唱成:“先生门前一(啦)枝(啊)梅,村上百鸟对(嗳)打对,喜鹊满树喳喳叫,(那)鸟儿穿去又穿(啊)来。”支雏永、陶素莲则唱成:“先生门前一(啦)株(啊)槐,村上百鸟对(嗳)打(啊)对”

直到女班姚水娟竺素娥时唱:“先生门前一栋梅,树上鸟儿对打对,喜鹊满树喳喳叫,上面穿去又穿来:”现在改成:“书房门前一枝梅,树上鸟儿对打对,喜鹊满树喳喳叫,向你粱兄报喜来。”这样一改,更为切合主题。以上不同时期所改的唱词,虽然大同小异,但仍可看出其发展的轨迹。

演出情况

演出图册

作品影响

作品地位

1953年,上海电影制片厂将《梁山伯与祝英台》摄制成了一部戏曲艺术片,由袁雪芬饰演祝英台。这部电影包括了唱段《十八相送》和其他唱段,完整地展现了《梁山伯与祝英台》的情节。该片放映后,创造了上座纪录,在香港特别行政区上映后,打破了当时香港影片的最高放映纪录。此影片还在加拿大等其他14个国家发行。这部由上海电影制片厂摄制出品的《梁山伯与祝英台》,是新中国第一部彩色戏曲故事片,在海内外屡获奖项,使越剧走出国门成为中国戏曲走向世界的一张“名片”。

作品获奖

1954年7月,《梁山伯与祝英台》参加了在捷克斯洛伐克卡罗维发利举办的第八届国际电影节,获得了音乐片奖。随后,该片又获得了第9届爱丁堡国际电影节的映出奖,并在1957年获得文化部颁发的“1949-1955年优秀影片奖”。1954年,该剧作为国庆5周年观礼剧目被带到了北京进行演出。1955年秋,上海越剧院携该剧赴德意志民主共和国苏联进行访问演出,民主德国总理格罗提渥和苏联最高苏维埃主席团主席克利缅特·伏罗希洛夫曾出席观看。

2015年11月,在舟山市残联的帮助下,陈艳萍组建舟山市残疾人艺术基地,残障人士都可以来基地免费学习。在浙江省第八届残疾人艺术汇演中,基地编排的越剧《十八相送》和古筝弹奏分获金奖和铜奖。

2018年度“上海发布·大世界城市舞台中国魅力榜”(上海赛区)颁奖盛典在上海大世界举行。由越剧一级演员中国戏剧奖·梅花表演奖得主单仰萍饰祝英台,扬剧一级演员、梅花奖得主李政成饰梁山伯演出的越剧扬剧版《十八相送》,荣获第二届大世界城市舞台中国魅力榜(上海市赛区)金奖。

衍生作品

在2018年度“上海发布·大世界城市舞台中国魅力榜”(上海赛区)颁奖盛典上,越剧演员单仰萍、扬剧演员李政成合作演出了越剧扬剧版《十八相送》,两位演员一句扬剧一句越剧,配合默契,将扬剧的刚劲与越剧的柔美完美交融。

参考资料

梁山伯与祝英台.上海越剧院.2023-07-26

让世界通过小提琴了解中国:11岁琴童顾格宇倾情演绎《梁祝》.今日头条.2023-07-31

越剧:落地唱书. 嵊州新闻网 .2023-07-25

中朝版《梁祝》北京相会 像打擂台更像艺术交融.中国经济网.2023-08-09

扬剧+越剧版《十八相送》,你看过吗?两个梅花奖得主合作,在上海获大奖.新浪看点.2023-08-09

时隔37年茅威涛带着新版《梁祝》再次亮相央视春晚.百家号.2023-08-09

京、昆、沪、越、淮、评弹,魔都戏曲线下演出重启,8月最详细剧单来了.今日头条.2023-07-31

“梁山伯”化蝶而去 93岁越剧表演艺术家范瑞娟逝世.今日头条.2023-07-31

越剧点亮人生路.浙江新闻频道.2023-08-0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