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简单百科
  2. 满族服饰

满族服饰

满族是中国北部历史悠久的少数民族,先秦古籍中记载的肃慎人是满族最早的先民,受地理环境和气候的影响,他们以捕鱼和打猎为生,至辽代,他们又被称为女真人,直到十七世纪,才由皇太极更改族名为“满族”,满族这个名称才被正式提出。正因如此,满族服饰具有浓郁的骑射民族特色和独特的装饰风格,在穿着打扮上沿袭着满族先民的习惯。满族服饰包含衣着冠履、发式、首饰三个部分,具有代表性的满族服饰为男子穿马蹄袖袍褂,袍身四面开叉,腰中束带;女子则穿宽大的直筒旗袍,着花鞋。而满族服饰在承袭先祖服饰特点的同时,又吸收了其他民族诸如契丹族、蒙古族、汉族服饰的特色。满族先民的服饰以袍为主,多用皮毛制作,以实用性为主。在满族入关之后,服饰的样式发生了变化,审美性和等级性增强。至辛亥革命之后,满族服饰的发展呈现出贵族服饰平民化的特点,服饰去掉了繁琐的纹饰而趋于适体简洁。时至今日,旗袍等满族服饰仍然具有着较大的市场需求,不局限于单一的民族,受众群体较大。

满族服饰是长期历史积淀的结果,具有明显的民族特性和地域性。满族服饰可分为衣着冠履、发式、首饰三类,其服饰特点鲜明,其一在于兼具实用性与美观性;其二在于官民差异大,等级性强;其三在于兼具本民族特色与民族融合的色彩。除满族服饰本身,其制作工艺也具有特色,服饰面料的选用、刺绣工艺的融合以及拼接工艺的运用,都体现出了其制作过程中浓郁的民族风格。

满族服饰不仅深刻的影响着中国各民族的穿着打扮,同时也为中国服饰的现代化打下基础,如现在流行的“中山装”,正是源于满族服饰中的马褂,而在世界服装界享有盛名的中国旗袍,则是从满族女旗袍改进而来。满族服饰在中国乃至世界都具有着影响力。但同时,满族服饰的发展也面临着诸如资金短缺、与市场脱离、设计师能力参差不齐等困境,亟待寻找良好的破解方法。为了更好的保护和传承满族服饰,2009年满族服饰被列入第二批内蒙古区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中。2014年满族刺绣被列入第四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传承人为刘雅梅。2021年满族旗袍制作工艺被列入第五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除此以外,满族服饰还力求通过节日、旅游以及设立满族服饰博物馆等方式进行传承和保护。

历史沿革

满族先民服饰

从肃慎到靺鞨

满族的先民最早可追溯到商周时期的肃慎人,他们长时间生活的中国北方地区气候寒冷,加之地理环境的影响,使得他们以捕鱼和狩猎为生。肃慎人的服饰可分为夏装和冬装。据《后汉书》记载:“夏则裸袒 ,以尺布蔽其前后”,夏季肃慎人身上围着野兽的皮毛,同时他们使用猪皮做衣服以抵御风寒,此时的肃慎人已经学会用猪皮(毛)来织布,并用经尺余的布条遮蔽住身体前后。在严冬时节,先民们会收集兽皮以制作抵御酷寒的衣物,他们穿皮衣、戴皮帽,并在身上涂上厚厚的猪油以御寒,这种习惯一直延续到辽朝的女真人身上。甚至在1644年满族入关之前,皮毛一直是满族人的制衣材料。

至汉魏时期,肃慎人被称为挹娄人。挹娄人已学会用麻织布,但服饰的主要材料仍然是猪皮。由于气候寒冷,只有长袍裹身才能抵御严寒,因此他们的服饰以袍为主。彼时已出现了旗袍的前身,即左与窄袖。南北朝时期,勿吉人沿袭了先民肃慎人和挹娄人的习惯,但有了一定的发展,此时人们已不再使用单一的兽皮制作衣服,还进一步使用植物纤维制成布帛,服饰的面料种类得以丰富。隋唐时期,由勿吉发展而来的靺鞨人建立了渤海国。靺鞨时期的服装与唐朝服饰十分相似,根据《隋书》记载:“妇人服布,男子衣猪狗皮 。”妇女主要穿布,而男子主要穿皮,且以猪皮和狗皮为主,此时服饰面料已由最初的皮毛、麻布发展到了毛、柞蚕丝,纺织技术也进一步细化。

女真时期

到了辽代女真时期,服饰上仍然承袭前代的习俗,制衣面料也没有变化,但此时在服饰上已有通过布的粗细来区分贫富等级的方式。同时为了在适体的同时又能保暖和便于骑射,他们将长袍设计为窄袖,袍身四面开叉,此时袖端的袖头即为后世旗袍箭袖的最初形式。至金朝,女真服饰有了较大的变革,从服饰的色彩、面料到形制都发生了较大的变化。金代女真族服饰不仅具有女真族自己的特色,同时还融合了契丹族和汉族文化。此时服饰的等级性进一步增强,金代女真服饰分为冠服和常服两种,冠服为皇室、官员所穿,具有严格的规定,起到区分等级身份的作用。而男子的长袍为了便于射箭,还将袖子设计成为上长下短、袖口狭窄能覆盖在手背上的“箭袖”,也因形似马蹄而被称为“马蹄袖”。

元明两代女真服饰基本沿袭着金代女真服饰的传统,但在面料和式样上有了进一步的发展。明代女真人通过朝贡和马市,获得了新的服饰面料,如绢、布、缎等。而为了御寒,无论男女老少,他们都有戴帽子的习惯,所戴帽子以缨帽为主,缨帽具有寒暖异制的特点,在寒冷的季节戴皮帽,在温暖的季节到暖帽,在帽子上装配有各种皮毛做的耳扇,能够抵御风寒。

满族先民常穿的鞋子被称为鞋,因其制作材料包含乌拉草而得名。由靰鞡草制作而成的鞋子既能吸汗除湿,同时还耐磨保暖,受到了先民们的一致喜爱。

除了诸如帽子、旗袍等满族人民共同的服饰之外,还有对穿着人群有着限制的特殊服饰,如马褂。马褂始于明代,在满族入关之前,马褂为对襟式,且限制较严,只有骑士才能穿上。因此,在满族入关以前的满族服饰仍然继承着满族先民的风格,但又在其基础上有着新的发展,但总体上仍然是以御寒保暖、便于骑射的功能为主。

满族入关后

1644年满族入关以后,满族服饰有了较大的发展,主要表现为由简到繁以及受到其他文化的影响变多,服饰的审美性得到了提高。满族入关之后吸收了汉族的手工技艺,学会了纺纱、织布,布匹、绸缎等也成为了制衣的面料,而不再以皮毛为主。服饰的面料发生了变化,但制式仍然保留着传统的风格。同时皮毛有时也变为了身份和地位的象征。

而入关,也意味着满族人以往骑射狩猎的生活方式已然发生改变,骑射之风日渐衰微。因此,原本为了方便骑射而做出的服饰设计也出现了退化甚至改变的趋势,如男女袍服的特点也逐渐出现了差异,旗袍变得宽大平直,袍内还穿着长裤。旗袍上的箭袖在日常服饰中也变为平袖,箭袖仅作为贵族官员服饰上的设计,成为了满族这一民族传统的象征。自康熙之后,骑射之风更为衰落,仅供骑士穿着的马褂也变为了八旗子弟的日常装束,甚至衍生出了皮、棉等各种面料。至雍正之后,一般的士庶人有时也会穿着马褂。而满族也不再需要长时间穿着笨重的靰鞡鞋,因此靴子和鞋子成为了他们主要的鞋履,男性与女性的鞋子也有了较大的差异。满人喜戴帽的习惯在入关后也没有发生改变,同时也保留着帽子寒暖异制的特点。而帽子的款式变得多样,制作帽子的面料得到拓展,人们还可通过帽饰来判断对方的身份地位,官阶品级。满族服饰在色彩搭配上以及服饰配饰上的色彩选取也变得十分大胆,同时服饰上的手工刺绣增多,人们热衷于用手工刺绣取代服饰上原本的图案元素。

除了服饰的款式样式发生变化外,官民的服饰也产生了较大的分异,清代满族服饰可分为官定服饰和民间服饰。官服可分为袍、服、褂、裙裳四个类别,这些服饰已明显区别于前代宽衣大袖的服饰形制。在审美性提高的同时,满族服饰的等级性也愈发明显,人们往往可以通过穿衣打扮来判断某人的身份地位,如“官顶”作为一种帽饰,既能区分官员品级又能起到美观装饰作用,而通过官员“补服”上所绣制的图案,也能判断官员的品阶。服饰已经成为了区分等级的标志,人们可根据服饰的颜色、纹饰以及面料质地的不同对穿着者的身份等级进行判断。因此,清代的满族服饰,已不再满足于单纯的实用功能,其审美性和等级性得到了极大的提升。

辛亥革命后

从1911年至1949年,满族服饰的发展呈现出贵族服饰平民化的特点,具体体现在旗袍上。在辛亥革命后的最初几年,穿着旗袍的人数明显减少,但到了二十世纪三十年代,旗袍已十分流行,且已脱离了原来的形式,装饰简洁、面料时尚、造型更为合身。此后又出现了改良旗袍,旗袍的领高降低、长度缩减、繁琐的装饰省去,这些改动使得旗袍更便于日常穿着,更为轻便、适体,同时也突出了女性的曲线美。而除旗袍以外,诸如坎肩、马甲等满族服饰也去掉了繁琐的纹饰和织绣,使其趋于简朴。对于普通百姓而言,制衣面料主要为布,男子常穿长袍、断卦,女子则身着长袍但不着长褂,有时着对襟短褂。因此,整体而言,辛亥革命后,满族服饰经历着贵族服饰平民化的过程,服饰整体都去掉了繁琐的纹饰,趋于简单质朴、适体大方。

发展现状

1949年至二十世纪80年代,满族服饰的民族特点在中国农村地区仍然十分明显,但在80年代以后,原有的服饰形制就逐渐消失了。目前传统的满族服饰已不多见,仅在特定的节日或特殊的场合被展示出来,但现代服饰中常将满族服饰的元素融入其中,或由设计师对传统满族服饰进行改良,使得满族服饰焕发出新的活力,以旗袍为例,现代的旗袍已被视为能充分展示女性仪态而又具有东方韵味的服饰称誉世界。发展到现代,满族服饰的受众群体已不再局限于满族人民,中国各族人民乃至世界各国人民都有机会穿上满族服饰。为了更好的对满族服饰进行传承和保护,在呼和浩特市相关部门的努力下,满族服饰已在2009年被列入内蒙古自治区区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中,其传承人为明松峰。

分类与特点

满族服饰包含衣着冠履、发式、首饰三个部分。

衣着冠履

帽类

满族人无论男女老少均有戴帽子的习惯,这是由于他们长期生活在气候寒冷的地区,需要佩戴帽子以御寒。将其按佩戴的场合进行分类,大致可以分为礼帽和便帽两类。其中礼帽因季节的不同而被分为暖帽和凉帽两类,寒暖异制。

暖帽是以黑色的锦缎或呢绒或毡子制成的一顶圆形的帽子,帽檐向上翻折,帽顶嵌有顶珠和孔雀羽毛。有钱的满族贵族可使用貂皮、皮,普通的民众则多使用狍皮或是鼠皮。

而凉帽则常以草、藤、竹编结而成,帽外裹着白色或湖蓝色的纱罗,帽内衬衣红纱绸。皇帝与权贵们的凉帽多以得勒苏草编制而成,民间则只能使用竹丝或是藤丝进行编织。无论是暖帽还是凉帽,使用的面料和装饰品都成为划分身份地位、官吏品级的重要标志。而便帽则是民间日常生活中所佩戴的帽子,便帽款式多样,常见的有四喜帽、瓜皮帽、秋帽等。

清代官定服饰中的冠饰进行细分,可分为朝冠、吉服冠、常服冠、行服冠、雨冠。同时冠饰还通过冠顶、冠饰、冠的质地等作为区别身份、品阶等级的象征。以朝冠为例,皇子与亲王、郡王贝勒、镇国公等人的冬朝冠以熏貂和黑狐皮为质料,顶金龙两层,上镶有红宝石,以东珠作为装饰,区别在于不同等级的人东珠的数量不同。

袍类

旗袍泛指满族人所穿的长袍,最初的旗袍范围较广,男女之袍都包含在内,有朝袍、蟒袍、常服袍等。而现代所称的旗袍则源于八旗妇女日常所穿的长袍,用作礼服的朝袍、蟒袍以及男子所穿的长袍等,与现代旗袍已有较大差异。

满族服饰具有较大的官民差异,此处的旗袍指民间服饰中的旗袍。旗袍最初是一种四开衩的长袍,其基本制式是圆领口,大襟,左衽,有扣束腰带。自满族入关后,旗袍变得宽大,袍身仅前后两面开衩,但装饰繁琐,常将麒麟百兽,梅兰竹菊等图案绣在上面,并点缀以花边。自辛亥革命之后,旗袍发生了较大变化。经过二十世纪二十年代的改良,旗袍已便于行走,成为了当时妇女常穿的服装。在二十世纪三十年代以后,旗袍已发展为突出妇女曲线美的服饰。此后,已形成了一片前后分离,有肩缝和装袖式的旗袍裙。现代的旗袍已被视为能充分展示女性仪态而又具有东方韵味的服饰称誉世界。

官定服饰中的袍类可分为朝袍/朝服,吉服袍/龙袍/蟒袍、常服袍和行服袍。其中朝服,为帝后以及王公大臣在朝会以及祭祀等重要场合穿着的袍服,这类袍服上所绣的花纹繁琐而华丽,且在纹饰上具有着严格的规定,通过纹饰来区分地位。吉服袍,又称为嘉服或蟒袍、龙袍,同样是通过衣服的颜色与纹饰区分身份。如帝后、皇太后、皇太子等人的吉服,均以龙为章,故称为龙袍;而其余妃嫔、郡王、福晋等人的吉服则为五爪蟒纹,故称蟒袍,吉服则在举行嘉礼或吉礼等场合进行穿着。

褂类

满族的褂类服饰中,最具代表性的则是在骑马时所穿的对襟短褂,即马褂。马褂身长齐脐,袖长及肘,四面开衩,这样有利于活动。马褂最初是骑射时所穿,因此具有严格的限制,只有八旗士兵可以穿着,后来随着骑射之风的衰微,马褂则趋于平民化,成为了日常罩于袍子外面的服装。而马褂虽趋于平民化,但因明黄色是皇帝的常用色,因此“黄马褂”则成为了皇帝赏赐勋臣和有军功之人的特殊奖赏,象征着极大的荣耀。除马褂外,还有坎肩,实则是无袖的马褂。清代坎肩窄小,因此常穿在旗袍内,清末以来坎肩变得宽大,因此常套在旗袍外侧,兼具美观与实用性。

在这两类长度较短的褂之外,还有礼服褂,礼服褂长度及膝盖以下,可以根据褂上的图案样式直接判断官阶级别。礼服褂为官定服饰的一种,与民间所穿的马褂有所区别。如礼服褂可细分为朝褂、吉服褂,朝褂为女性所穿,是指后妃、官眷下至七品命妇于朝会、祭祀时穿在朝服外的礼服褂,因此与朝服相对应。吉服褂则与吉服相对应,套在吉服袍外面或是单穿均可。除礼服褂外,官定服饰还有行服褂与常服褂,分别与行服和常服相对应。

鞋类

满族男女所穿的鞋履有较大差异,男子只要穿鞋与靴两类,一般公服穿靴,便服则以鞋为主。在满族入关前,男子常穿鞋、靴特点兼具的靰鞡鞋。在其入关之后,生活条件得到了极大的改善,不必再穿笨重的靰鞡鞋,于是人们改用绸、缎、绒布等面料制鞋,同时演变出了款式各异的靴子。而在日常生活中,男子则穿便鞋,如云头鞋、扁头鞋、单梁鞋、双梁鞋等。而清代男子,官员穿靴,士人庶人穿黑布鞋,体力劳动者穿草鞋,这一穿着要求原本有着严格的区分,但到了清末,这一区分也不再明显,也存在着互相混穿的现象。

满族妇女则穿木底鞋,至清代已发展成为高跟木底的女鞋。其中,满族贵族妇女在庆典祭祀时所穿的鞋子,按照木底形状的不同可分为两类,第一种为“马蹄底”,第二种为“花盆底”。而妇女随着年龄的增长,鞋底的高度也逐渐下降,至老年则以平木为底。

而在民间,妇女一般穿平底鞋,劳动妇女和老年妇女喜欢一种平底绣花鞋,也称为“网云子鞋”,俗称平底鞋,便于行走。鞋面的布料一般用布或者缎,色泽不一,鞋帮,鞋面上均绣有花卉图案,镶嵌有串珠,鞋前多绣有“云头”,属于家常便鞋。

发式

在入关前,满族妇女的传统发式是“辫发盘髻”,即将头发集中在头顶并编成一条长辫,随后将长辨盘起变为盘髻,这种发式十分简洁利落,便于行动。入关后的一段时间内,满族妇女仍保持着这种传统发式,无论贫富贵贱都是这样,随着满族与汉族文化相互融合,发式也变得更为丰富。其中主要的发式有“软翅头”“两把头”“大拉翅”“燕尾”等。

旗头

在喜庆吉日或是重要场合,满族贵族妇女则会佩戴上旗头。旗头是用青素缎、青绿或青纱裹成的长约三十厘米、宽约十多厘米的发冠,佩戴时固定在发髻之上,上面还常常绣有图案、镶嵌珠宝或是插上各种花朵,并垂有缨穗。这种旗头一般为满族贵族妇女使用,民间女子只有在结婚时才会佩戴。

满族妇女的发式高大、夸张,为了使发式更为艳丽夺目,满族妇女也十分注重头饰的搭配,这使得头饰在满族妇女的服饰中也占有突出的地位,发式和头饰一起共同构成了满族妇女独具特色的发式“旗头”。

团头

团头又称旗髻,是民间常见的发式,满族妇女进入中年之后改梳“团头”,团头位置在正上方,将头发在头顶梳成竖式的圆形或是扁形的高髻,有时也留有“燕尾”,并在发中装饰有银质、铜质扁方等首饰。

辫连子

辫连子是满族男子常见的发式,即男子蓄长发,再把前额至脑后的头发剃去一圈,将留下的长发编成一条长辫垂于脑后。编辫时,在发梢加缀三股线穗,和头发一起编在辫中,成为了辫梢的装饰品,因此称为“辫连子”。若头发的长度不够,则在辫梢续编三股假发以增加辫子的长度。这种发式直到辛亥革命之后,才逐渐改为剃光头。

首饰

扁方

扁方是满族妇女的一种头饰,常作为其梳“两把头”时的主要首饰。扁方横插在发髻之上类似发冠,呈尺形,一端半圆另一端形似卷轴。无论是梳两把头还是大拉翅,它都起到了连接真发与假发的作用。其质地多为白玉、青玉,少数为金、银制品。

头花

头花是由发簪演变而来的首饰,由花头和针挺两个部分组成。满族妇女的发式由软翅头发展为两把头,随后又形成了架子头、大拉翅,头上的发式越来越大,因此,头花这种覆盖面较大的头饰也应运而生了。头花大多以珍珠、宝石为原料,而以花草枝叶、鸟兽虫蝶等做装饰,簇拥着主体。满族妇女在梳头时,将大朵头花戴在两把头正中间,称为头正;也有妇女选用两朵头花分别插在两把头的两端,称为压发花。

指甲套

满族贵族妇女喜欢留长指甲并用指甲套加以保护。为了保护指甲,指甲套通常选用金、银,或是镀金银、翡翠等材料制成。指甲套一般长5.5厘米,口径0.5厘米,呈弓形,从甲套口至指尖逐渐变细,脊背可以伸缩,同时使用时可以根据手指的粗细湿度调节曲度。

荷包香囊

荷包最初叫做“法都”,为满族人外出狩猎之时系在腰间的皮囊,内里可装食物,此时荷包的体积较大,以实用性为主。随后满族人效仿汉人用绫罗绸缎制作荷包、香囊、褡链等饰品,佩戴在腰间,此时荷包已由实用转向为以美观为主。清代的荷包款式多样,形状各异,如心形、桃形、葫芦形等,且其上大多绣有文字或图案,文字多为吉祥的祝福语,图案以花鸟虫鱼、戏曲故事等为主。

服饰特点

实用性、美观性并存

受气候和地理环境的影响,满族入关之前以狩猎为生,此时服饰的设计以实用性为主,在抵御严寒的同时还需要便于行动。因此此时的服饰以长袍为主,且四面开衩,款式设计上简单大方。而在满族入关以后,他们的生活条件和经济条件都得到了极大的改善,此时他们已不再满足于基本的实用功能,服饰的美观性提高,如旗袍上的刺绣工艺增多,且刺绣的款式多样,以及花边的应用,都使旗袍变得更为美观。满族服饰上的刺绣用色大胆,注重颜色之间的碰撞,在强调服饰整体和谐性的同时,又兼顾民族风情与特色。如龙袍的主色为明黄色,在其间点缀以红色、蓝色、白色,在醒目的同时也使得龙袍更为精美。而满族旗装则大多使用“云锦”面料,服饰主色系为黄色系、橙色系、紫色系和绿色系,这些颜色的搭配使服饰具有鲜明的民族风格。

官民差异大、等级性强

满族服饰具有较强的等级性,既体现在贵族官僚之间,也体现在官民之间。

满族服饰是区分官吏品级、身份地位的标志。如对于品冠官服的色彩质地、补服、朝珠等级、子的眼数、顶子的材料都有着严格的规定。除此以外还有众多服饰禁令:皇室与官员服饰上的区别,集中体现在颜色与纹饰上,黄色一直被视为尊贵、皇权的象征,明黄色更是皇帝服饰的主色。在纹饰上,如五爪龙缎、立龙缎为皇帝专属,官民均不得使用,即使是天子赏赐,也应该挑去一爪穿用;在服饰颜色上,八品以下的官员不得穿黄色、香色、米色等颜色的衣物。除此以外,官员之间的品阶职业区别,则主要表现在“补子”上,不同的补绣图案能作为辨别官员等级的主要标志。如按照《大清会典》的规定,文臣一律使用灵禽的图案,而武馆则使用灵兽的图案。一品文官为丹顶鹤补绣,二品文官为锦鸡补绣;一品武官为麒麟图案,二品武官为狮子图案。满族服饰上的各种规定以及服饰禁令,更加强了阶层之间的壁垒。

官定服饰与民间服饰之间,也存在着较大的差异。二者的差异首先体现在冠饰上,官服常配有冠饰,以装饰性为主,同时起到了“昭名分、辨等级”的作用;而民间则多戴帽,以御寒为主,其作用偏实用性。而根据佩戴场合的不同,冠饰还分为了朝冠、吉服冠、常服冠、行服冠、雨冠等,纹饰繁杂、用料昂贵。在服装上,官服规格高、规定繁琐,根据穿着场合的不同,分为了礼服、吉服、常服和行服,普通民众的衣着则无此规定,大都依据服饰的款式进行区分。在满族入关之初,还对民众所用衣料、皮毛的质量进行限制,如下层小吏以及普通民众不得穿用质料较好、带有花纹的锦缎,而在皮毛上,也禁止他们穿貂皮、豹皮、狐腋等。但由于清代织绣技艺的发展,在实际生活中,人们还是冲破了这些禁令,普通民众服饰的装饰性还是得到了提升。

民族风格与民族融合的体现

满族服饰继承了先民女真族的服饰习惯,喜穿皮毛,即使在入关之后,服饰的面料更为丰富,有绸缎、绒布等材质,但服饰的制式仍然保持着古老的民族传统,同时以兽皮制衣的习惯也被保留下来,有时成为身份和地位的象征。满族服饰在继承先民传统的同时,也吸收了其他民族的文化。其一表现为满族入关之前,与赫哲族鄂伦春族等杂居在中国东北地区,使得各自服饰间相互影响,服饰中都有着萨满文化的影子,满族服饰中常见的火纹、水纹、云纹正是神灵崇拜的体现。其二表现在满汉文化的融合,如满族服饰上常使用的梅兰竹菊等纹饰,正是中原文化的表现,而满族皇室服装也延续了汉族传统的龙蟒图案。满汉文化的融合,使得满族服饰的文化底蕴更为深厚。

制作工艺

服饰面料

满族入关以前,其服饰多承袭先民女真人的传统,多以皮毛为主。直到入关以后,服饰的面料才丰富了起来,满族人学习了汉族的植棉、纺纱、织布技艺,又从汉族地区输入了布匹和绸缎。至清代,宫廷服饰的面料均由南京、苏州市制造。

盘金绣

满族服饰在制作工艺上独具特色,集中体现在满族刺绣上。满族先民使用渔猎所得的鱼皮、兽皮拼贴缝补图案,进而演变为刺绣。将使用兽筋的贴线绣与江南绣法相结合最终形成了独具特色的盘金绣。盘金的要领在于用真丝线将金线钉在需要的部位,根据操作方法的不同可将盘金分为:勾金、积金、补金、叠麟等。其中勾金便是在平绣纹样的边缘依样勾盘圈钉金线;积金则是在图案的位置依次按排大面积的平铺进而钉满金线;而叠麟则属于盘金绣中难度较高的特殊技法,通常在盘叠龙、鱼鳞片时才会使用。

拼接工艺

满族先民擅长将小块的鱼皮、兽皮拼接缝制成所需的制衣材料,满族人在之后的服饰中也应用了这种工艺技术,如在袖口、门襟、衩口等多个地方进行拼接,镶嵌入不同颜色的布或是在布料上缝补各种颜色的花边子。

文化内涵

满族服饰不仅是单一的服饰种类之一,它更代表了满族人民的一种文化自信与文化认同。无论是满族入关前还是入关后,满族服饰都具有鲜明的民族风情与民族特色。即使是在入关后,服饰的面料、款式发生了变化,但制式仍保留了古老的民族传统,满族喜皮的习惯也作为一种身份与地位的象征一直延续到清朝灭亡。而满人在坚持民族特色的同时,也不排斥吸收其他民族的文化,这也使得满族服饰被赋予了更加丰富的内涵和意蕴。满人不再满足于服饰的基础功能,而开始注重服饰的美观性,汉族图案纹样的融入搭配上满族刺绣的工艺使得满族服饰更具魅力。满族服饰的演变过程更是满族历史发展的缩影,它不仅体现了满族的民族内涵,同时也为现代服饰的设计提供了积极的借鉴意义。

传承与保护

传承困境

满族服饰的传承与发展已取得了一定的成果但也仍面临着困境,满族服饰中的旗袍、马褂、坎肩等经过改良深受世界各地的消费者喜爱,但设计师在设计的过程中缺乏理论性的指导,对于服饰元素运用的多而不精;同时满族服饰仍然缺乏受众基础,与市场明显分离,诸如旗袍等服饰大多用作礼服,在日常生活中的普及性远远不够。而其发展还面临着资金困境,相关的企业大多是中小企业,且多为轻工业,固定资产较少、银行贷款又存在困难,因此缺乏资金支持。市场与传统文化保护的冲突也是其存在的问题,市场竞争力的提升与传统制作工艺和市场需求的矛盾也是满族服饰发展所面临的困境。

保护措施

非遗传承

呼和浩特市相关部门的努力之下,2009年满族服饰被列入第二批内蒙古自治区区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传承人为明松峰。随后黑龙江省相关部门也大力推进满族刺绣的申遗工作,2014年满族刺绣被列入第四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传承人为刘雅梅。吉林省则加强了服饰制作工艺的相关保护,在传承人刘淑芬的努力下,2007年满族旗袍制作技艺被列入了吉林省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2010年刘淑芬和她的徒弟陈玉秋带着一件耗时一月完成的满族旗袍参加了上海市世博会。2021年在传承人陈玉秋及相关部门的努力下,满族旗袍制作工艺被列入第五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节日、旅游传承

目前,传统的满族服饰在日常生活中已不多见,只在特定的节日以及旅游景区等特殊的场合被展示出来。如在承德仿制清代社会而建造的普宁街上,服务员会身着满族服饰招揽顾客。在承德避暑山庄的入口处,也有身着满族服饰的工作人员。在满族的颁金节上人们也会身着满族服饰进行庆祝。

与现代服饰融合传承

满族服饰对于中国服饰的影响深远,尤其是为中国现代服饰提供了积极的借鉴意义。如旗袍、坎肩、马褂等已经与现代的服饰元素相融合,成为中华民族服饰的典型代表。而现代旗袍更是在满族旗袍的基础上进行改良,使其更能凸显女性的曲线美以及便于行走,现代旗袍兼具美观与实用性,作为极具东方韵味的象征享誉世界。与此同时也涌现出一批如曾慧等人一样致力于满族服饰的创新性开发的人才。曾慧在对传统民间服饰进行复制还原的基础上,进行了创新,其设计的“服满天下”满族服饰工艺品系列受到好评。

博物馆传承

丹东市辽东学院有着中国国内首家满族服饰博物馆,陈列和展示了来自满族民间的服饰与配饰百余件。同时在大连工业大学校园内,也建起一座大连服装博物馆,通过这种形式将满族服饰文化资源保护起来。除了博物馆的传承形式,学者们也通过著述将满族服饰文化保留下来,如2017年出版的《中国民族服饰艺术图典·满族卷》以及2018年出版的《东北服饰文化》都对满族服饰进行了记录与整理。

相关评价

圣罗兰品牌的创始人,著名设计师伊夫·圣洛朗1985年在北京办设计回顾展时就曾赞扬旗袍的艺术魅力并称对他具有很大的影响。

意大利设计大师瓦伦迪诺1993年参加首届中国国际服装服饰博览会时也曾赞扬旗袍对他的设计所给予的启迪。

重大事件

自二十世纪八十年代以来,清宫剧掀起了一股热潮,如《戏说慈禧》《康熙微服私访记》再到近些年来的《步步惊心》《宫》《甄嬛传》等,但其中却出现了许多清宫礼仪以及服饰穿戴等方面的误用,如剧中吉服、朝服等服饰的穿戴场合出现错误,或是服饰的纹饰与史实有着偏差,清宫剧中服饰的相关问题引发了热议。

在2002年的APAC会议上,各国国家首脑都身穿由满族马褂演变而来的“唐装”,足以看出满族服饰对于中华服饰的影响深远,满族服饰元素与其他文化相结合,使服装颇具民族特色与风格。

在2013年中国丹东国际工艺美术品和旅游商品博览会上,由曾慧研发设计的系列产品——“服满天下”满族服饰工艺品系列,获得了消费者的认可和欢迎。

参考资料

满族服饰.内蒙古自治区艺术研究中心(内蒙古自治区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中心).2023-07-26

满族刺绣.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网·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数字博物馆.2023-07-26

中式服装制作技艺(满族旗袍制作技艺).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网·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数字博物馆.2023-07-2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