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简单百科
  2. 食虫虻

食虫虻

食虫虻,食虫虻科Asilidae属双翅目短角亚目,俗称盗虻。全世界已知14亚科560属7552种,中国已知10亚科62属236种。

食虫虻多中到大型种类,体粗壮多毛和鬃,较少细长而光裸,成虫喙发达坚硬。

食虫虻捕食能力很强,主要生活在开阔的林区、荒漠砾石滩及低矮的植被中。可捕食各种昆虫,包括金虫、胡蜂以及蝉等比它大得多的猎物。

成年食虫虻攻击其他苍蝇、蝗虫、一些蜘蛛等物种,通常把食虫虻作为益虫来看待,但其成虫又捕食蜜蜂属或其他有益的昆虫,甚至扰乱蜂场,也有为害的一面。

分类

全世界已知14亚科560属7552种,分类学研究以卡尔?冯?林奈1758年最早建立虫虻属Asilus为研究起点,此后历经265年发展,研究手段从形态学到分子生物学逐渐深入,物种数量大幅增加(1758年研究初始仅记录11种),分类体系逐渐完善(1981年4亚科至2004年14亚科)。中国记录10亚科62属236种,远低于世界已知种的10%,研究工作主要为种类调查和新种描述。食虫虻科系统发育,其科级阶元的单系性基本没有争议,但科内各亚科的单系性还有待进一步讨论,虫虻亚科(Asilinae)、毛虫虻亚科(Laphriinae)、细腹虫虻亚科(Leptogastrinae)、细芒虫虻亚科(Ommatiinae)、的单系性得到了较好的支持,但钩胫虫虻亚科(Dasypogoninae)、整额虫虻亚科(Tillobromatinae)、瘦芒虫虻亚科(Stenopogoninae)、室闭虫虻亚科(Willistonininae)、追虫虻亚科(Dioctriinae)、短喙虫虻亚科(Trigonomiminae)、窄额虫虻亚科(Stichopogoninae)和翅芽虫虻亚科(Brachyrhopalinae)亚科单系性亟待研究。

特征

食虫虻多中到大型种类,体粗壮多毛和鬃,较少细长而光裸。颜发达,中部常隆突,其上有较密的毛和鬃(口鬃),唇基退化,较凹或平。触角3节,第3节端部有1~3节形成的端突,或端有一微小刺位于凹陷中。雌雄口器均较长而坚硬。足较粗壮,有发达的鬃。翅脉R2+3不分支,末端多接近R1;R4+5分叉,R5多终止于翅端后;臀室在翅后缘附近闭合或窄地开放。腋瓣发达,有时退化。

食虫虻的头部还有一对发达的复眼,这对复眼能够让食虫虻在光线昏暗的环境中也能够清晰地看到周围的一切。复眼上方还有一对长长的触角,触角上布满了微小的感应器,使得食虫虻能够敏锐地感知周围的环境。食虫虻的头部还有一对短短的鞭状口器,用来捕捉猎物。这对口器上布满了微小的触毛,当猎物接触到这些触毛时,食虫虻就能立即感知到,并迅速将其捕捉。

分布

分布范围

食虫虻遍布全球。

费弯顶毛食虫虻分布于湖北、台湾、四川省

蓝弯顶毛食虫虻分布于内蒙古自治区陕西省浙江省、湖北、湖南省、四川;欧洲

灿弯顶毛食虫虻分布于陕西、浙江、湖北、湖南、四川、云南省;欧洲。

红腿弯顶毛食虫虻分布于河北省、浙江、湖北、湖南、四川。

黑羽角食虫虻分布于浙江、台湾、海南省、四川。白须羽角食虫虻分布于湖北、台湾;印度

栖息环境

食虫虻主要生活在开阔的林区、荒漠砾石滩及低矮的植被中。可捕食各种昆虫,包括金虫、胡蜂以及蝉等比它大得多的猎物。食虫虻在较为干旱的荒漠地带与热带低地雨林中的物种丰富度很高。食虫虻喜欢开阔的场所,通常在山路、大石块周围活动,便于捕捉其他飞行中的昆虫。

习性

食虫虻成虫喙发达坚硬,捕食能力很强,主要生活在开阔的林区、荒漠、砾石滩及低矮的植被中。可捕食各种昆虫,包括金龟子、胡蜂以及蝉等比它大得多的猎物。通常把食虫虻作为益虫来看待,但其成虫又捕食蜜蜂属或其他有益的昆虫,甚至扰乱蜂场,也有为害的一面。

成虫生性凶猛,起飞快捷,飞行速度高,攻击目标速度可达8~12m/s。食虫虻的捕食方式很特别,一旦捕到猎物,无需牙齿,嘴上的细管会插到猎物身上,吐出一种消化液让猎物内部慢慢溶解,然后再安心的享用。

美国白灯蛾也为捕食性,生活在土壤中或朽木中,可取食能遇到的各种软体昆虫的各虫态,包括蝗卵。食虫虻幼虫可准确无误的接近目标,接近后先用头部刺针试探性在猎物腹胸交接处刺2~3次,初刺猎物受惊,活动剧烈,食虫虻幼虫即龟缩不动,这样反复2~3次便大胆进攻,当刺针刺人猎物腹胸交换处后,猎物即卷曲呈c形,把食虫虻幼虫头部3~4节紧紧包裹住不动,食虫虻幼虫开始蠕动体驱,吸取蛴螬体内汁液,蛴螬似被注了麻醉剂,不再抖动。.约经过6小时后,猎物体液被吸空,虫体瘫软。

生长发育

食虫虻1年可发生1代,3~5龄美国白灯蛾均可在土壤30cm上下课处越冬。

食虫虻初羽化成虫先在地面停留2~5分,并不断煽动翅膀,,后即可捕食,2~3天后开始交尾,有多次交尾习性,交尾后2~4天产卵,产卵期20~28天,一生产卵量187~218粒,雌成虫寿命25~33天,雄成虫寿命15天左右。

卵,乳白色,长卵形,卵期10~15天。幼虫,半头型,体直伸,腹部末有6~8根长毛。头向前伸,扁锥形,体节12节,,白色,,5个龄期,1龄7~15天,2龄23—27天,3至5龄长达250余天(包括越冬,越夏期)。

成虫5月始见,9月底仍可见到活动,7月中旬至8月上旬为活动盛期。

用途与危害

保护生态环境

生物防治分多种,有寄主性以虫治虫,有利用捕食性天敌昆虫治虫,还有利用微生物治虫,食虫虻属于捕食性天敌昆虫,可以利用在农业生产上进行生物防治,如增加食虫虻的活动场所,保护食虫虻的捕食活动,充分发挥自身天敌的作用,从而降低农作物生产成本,促进农业增收,保护生态环境。

危害

高发年份对蜂群危害较大。食虫虻广泛地分布于田间原野、村庄庭院及山坡林沿等地。在北方,秋季对蜂群危害最严重。食虫虻飞行敏捷,蜜蜂属在飞行中就可轻易被抓住,然后抱着蜂体落下,刺死后食之(但未观察清楚它是吃蜂体,还是吸食其体液)。对于食虫虻的危害,还未引起大多数养蜂者的注意,因为不注意观察,危害情况不易被发现(因食虫虻身体相对较小,且多数是在空中飞行时捕食蜜蜂)往往受害的蜂场多数只觉得蜂群逐渐削弱。

参考资料

..2025-02-27

突叶三叉食虫虻 Trichomachimus lobus.国家动物标本资源库.2025-02-27

..2025-02-27

..2025-02-27

【城市广场】霸道的空中掠食者——食虫虻.柳州市林业和园林局.2025-02-27

..2025-02-27

..2025-02-27

中国食虫虻科(双翅目:短角亚目)分类研究进展.万方数据.2025-02-28

趣味生科 | 食虫虻——另类的fly.微信公众平台.2025-02-27

..2025-02-27

..2025-02-27

..2025-02-2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