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简单百科
  2. 视觉暂留

视觉暂留

视觉暂留,即当人眼在观察外界时,光信号通过视神经传入大脑,这需要一定的时间,当光信号消失后,在大脑皮层形成的视觉形象不会立即消失,而是会继续残留一定的时间,这种生理现象被称为“视觉暂留”,又称“余晖效应”。

人类在很久之前就发现了视觉暂留现象,25000年前的石器时代洞穴画上就有系列的野牛奔跑分析图,用重复的野牛脚图案来表现野牛正在奔驰的样子,1824年由英国人彼得·马克·罗杰特(Peter Mark Roget)首次明确了视觉暂留的概念,1829年,比利时约瑟夫普拉多确定残留视觉的保留时间是1/10秒至1/4秒之间。

残留视觉的保留时间是1/10秒至1/4秒之间,电影胶片以每秒24格画面匀速转动,原本的静态画面因为视觉暂留作用,而给人“动”起来的感觉。因此视觉暂留理论的建立也为电影的发展提供了理论基础,

基本概念

当外界的景物进入我们视野时,视网膜中的感光细胞首先将光信息转换为神经信息,视神经把神经信息传输到大脑。这个过程中如果景物忽然消失,感光细胞转换信息的化学过程不会马上结束,而是延续0.1~0.4s左右,这种生理现象被称为“视觉暂留”。

历史沿革

人类在很久之前就发现了视觉暂留现象,25000年前的石器时代中国壁画上就有系列的野牛奔跑分析图,用重复的野牛脚图案来表现野牛正在奔驰的样子,埃及墓画、希腊古瓶上也发现了同样的例子。中国青海马家窑发现了4000-5000年前的“舞蹈纹彩陶盆”,上面绘有手拉手在河边舞蹈的人物。公元前1600年,古埃及时期建造的一座女神庙中,庙内110根柱子上画着女神连续动作的图案,当人们乘坐马车经过这里时,看到的女神就像动起来了一样。

1824年由英国人彼得·马克·罗杰特(Peter Mark Roget)在《移动物体的视觉暂留现象》(Persistenceof Vision with Regard to Moving Objects)中首次提出了视觉暂留的概念。

1829年,比利时人约瑟夫·普拉多让自己的眼睛对着阳光直视了25秒钟,在他走进暗室时,眼前呈现了残留的太阳影子,后来经过反复多次的试验,确定残留视觉的保留时间是1/10秒至1/4秒之间。

相关应用

中国民间制成的走马灯、欧洲的“飞鸟入笼”都是视觉暂留现象在民间的应用。

1832年,物理学家普拉多和奥地利教授斯普弗尔几乎同时发明了“诡盘”,可在镜子里看那些图画连续地走动,形成“火龙”一般的视觉效果。英国人霍尔纳改进了“诡盘”,发明了“走马盘”,又叫“旋盘”,他在硬纸板上画出一连串的图象,用机械带动一个旋盘旋转,“旋盘”可以算作近代动画影片的起源。

争议

关于电影影像为什么会动,先后有4种解释,视觉暂留说、Φ现象似动说、视觉暂留兼Φ现象似动说、短程似动说。

而“视觉暂留”理论一直被认为是电影产生“运动”的最好诠释。但视觉暂留理论并不能完全解释电影影像运动。如现代动画片中人物运动是有省略的,动画创作者把画格的间歇运动改为1/12秒或1/6 秒,于是形成了跳跃或“错位”的感觉,但我们依然认为这是一个连续的动作单元,在这种情况下运动幻觉依然存在,而似动理论则完美解释了视觉暂留理论所不能解释的现象。

似动现象指的是人们把客观上静止的物体看成是运动的,或者把客观上不连续的位移看成是连续运动的现象。当视网膜受到两个镜头光线刺激后,会引起皮层相应区域的兴奋。在适当的时空条件下,这两个兴奋回路之间发生融合,形成短路,因而得到运动的印象。

参考资料

你知道吗?由中国人全资建立的第一家电影股份公司就在南通.百家号.2023-07-18

今天的动画电影从3000年前就已开始萌芽.光明网.2023-07-1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