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简单百科
  2. 陈情表

陈情表

《陈情表》是晋朝时期李密为辞谢朝廷征聘而撰写的奏章,奏章类型为表。

公元265年,司马炎为推行以孝治国的理念和实现统一,征召李密做太子洗马,但由于李密为旧国之臣,且家中有祖母需要奉养,便撰写《陈情表》婉言推辞。全篇讲述推辞做官的原因,可分为四段。第一段,诉说身世苦情和祖母生病,为下文“辞不就职”做铺垫;第二段,诉说自己进退两难的境地;第三段,从“以孝治天下”的政策讲到“母孙二人,更相为命”,以理服人,以情动人;第四段,以“生当陨首,死当结草”向晋武帝表忠心。文章讲述亲情、孝情、忠情,讲述“以孝治天下”的理念,情理交融,巧妙地表达了自己进退两难的苦衷,最终成功地打动了司马炎

文章句式简洁精致,总体以四言为主,夹以五至九言,还利用句式内容上的相互对立和相辅相成来表达情绪上的起伏变化,既体现出感情跌宕又满足了表意精确。文章还善用比喻修辞,加以人们普遍知晓的典故,通俗易懂,整个叙述过程情理交融,将道理与情感巧妙结合,最终说服晋武帝。《陈情表》是表文从蜀汉风格从走向晋朝风格的重要的标志,自出世以来,不断被后人当作彰显孝道的典范,也不断地被历朝历代文人学者模仿、收录与评价。比如南朝诗人沈炯的《陈情表》、天宝开元名相张说的《让起复黄门侍郎》、明朝哲学家陈献章的《乞终养疏》以及清代大臣叶赫那拉·那桐的《那相最后之陈情表》均是模仿的李密《陈情表》。在收录方面,南梁萧衍之子萧统萧统就将其收入《昭明文选注析》,此后《晋书》《通志》《续后汉书》《经济类编》《古文观止》等文集也选录此文。21世纪,《陈情表》也被编入高中语文统编教材选择性必修下册第三单元,被当做孝文化教育的范本。《古文观止》评价《陈情表》为“至性之言,自尔悲恻动人。”

创作背景

李密在蜀国时任尚书郎,公元263年蜀国灭亡后沦为亡国之臣。公元265年12月,司马炎逼迫曹奂曹奂禅让皇位,自己登基做皇帝,建立晋国。晋武帝为倡导忠君思想选择以孝治国,为达到统一选择优待蜀国前臣。晋武帝之所以选择以孝治国,是因为当时孝道是一种主流社会思想,也是统治阶级维护自身利益的一种方式,通过以孝治国,可以获得群众基础,倡导忠君思想。晋武帝之所以优待蜀国前臣是因为晋国建立时期江东的分裂势力仍未得到统一,通过优待旧臣,可以让他们看到晋武帝的诚意,对晋朝忠心,从而达成统一。

李密师从古蜀国著名的儒学大师和史学家谯周,敦厚博学,特别精通《春秋左氏传》。而且为人正直,是当时社会上著名的孝子,在《晋书》中被列为“孝友第一”。《晋书》也记载:李密曾经“数使吴,有才辩,吴人称之”。李密身份上是蜀汉前臣;人品上其孝顺有口皆碑;学识上富有才华。重用李密既能体现对以孝治国的推行,又能体现对亡国之臣的宽宏大量。

于是晋武帝征诏李密为太子洗马,但李密以祖母无人供养为由委婉拒绝,后朝廷又多次催促其尽快赴任。李密如果应召,年老多病的祖母将无人奉养;如果不应召,晋武帝可能会怀疑他怀念旧朝,招致大逆不道的罪名,引来杀人之祸。既要供养祖母实现“孝”,又要向新的朝廷表达“忠”,李密在当时的情境下进退两难。于是写下《陈情表》来向晋武帝表达自己的苦衷,同时表达祖母对自己的养育之恩以及自己“辞不赴命”的尴尬处境。

作品原文

臣密言:臣以险衅,夙遭闵凶:生孩六月,慈父见背;行年四岁,舅夺母志。祖母刘臣孤弱,躬亲抚养。臣少多疾病,九岁不行,零丁孤苦,至于成立。既无伯叔,终鲜兄弟,门衰薄,晚有儿息;外无期功强近之亲,内无应门五尺之僮。茕茕孑立,形影相吊。而刘夙婴疾病,常在床,臣侍汤药,未曾废离。

逮奉圣朝,沐浴清化。前太守臣逵察臣孝廉,后刺史臣荣举臣秀才。臣以供养无主,辞不赴命。诏书特下,拜臣郎中;寻蒙国恩,除臣洗马。猥以微贱,当侍东宫,非臣陨首所能上报。臣具以表闻,辞不就职。诏书切峻,责臣慢;郡县逼迫,催臣上道;州司临门,急于星火。臣欲奉诏奔驰,则刘病日笃;欲苟顺私情,则告诉不许。臣之进退,实为狼狈。

伏惟圣朝以孝治天下,凡在故老,犹蒙矜育,况臣孤苦,特为尤甚。且臣少仕伪朝,历职郎署,本图宦达,不矜名节。今臣亡国贱俘,至微至陋,过蒙拔,宠命优渥,岂敢盘桓,有所希冀。但以刘日薄西山,气息奄奄,人命危浅,朝不虑夕。臣无祖母,无以至今日;祖母无臣,无以终馀年。母孙二人,更相为命。是以区区不能废远。

臣密今年四十有四,祖母刘今年九十有六,是臣尽节于皇帝之日长,而报养刘之日短也。乌鸟私情,愿乞终养。臣之辛苦,非独蜀之人士及二州牧伯所见明知;皇天后土实所共鉴。愿陛下矜愍愚诚,听臣微志,庶刘侥幸,保卒余年。臣生当陨首,死当结草。臣不胜犬马怖惧之情,谨拜表以闻。

内容主旨

内容分析

文章分四段进行,第一段诉说身世苦情和祖母生病,为下文提出“辞不就职”做铺垫;第二段写面临的圣朝征召和供养祖母之间形成的强烈矛盾,并在叙事中加以激化;第三段提出了另外一对矛盾,朝廷以孝治天下与弃祖母出仕背负不孝之名,并且叙说祖孙亲情来彰显孝情;第四段提出陈请并表达忠情,恳请皇帝体恤。

第一段强调了自己父亲早亡,母亲改嫁的悲惨家庭环境。之后叙述柔弱的自己由祖母刘氏含辛茹苦抚养长大,但生活艰辛,门庭衰薄。最后一句提到祖母身患疾病,李密亲自侍奉汤药,体现了李密“孝”的一面,为提出“辞不就职”做铺垫。

第二段写李密作为亡国之臣却因“孝廉”被地方官员举荐做官,但自己无法赴任的处境,同时表达了对圣朝知遇之恩的感激之情。李密为古蜀国旧臣,但在奏表中,他尊奉晋朝为“圣朝”,表明李密对朝廷的忠心。面临朝廷屡次加恩授官但李密由于奉养祖母难以奉诏,矛盾中不仅表达了对祖母的孝还表达了对朝廷的感激和愧疚。

第三段提到朝廷以孝来治天下,接着点出朝廷对出身微贱的自己所给予的恩宠十分优厚,但自己要报答祖母的养育之恩,而且当下祖母处境危急,如果抛弃与自己相依为命的祖母出仕将背负不孝之名。

最后一段李密指出自己年富力强而祖母来日无多,未来报效朝廷的时间远多于奉养祖母的时间,恳请皇帝陛下体恤。“乌鸟私情,愿乞终养”说鸟儿尚且懂得反哺,人就更应该懂得孝老敬老;“生当陨首,死当结草”充分表达了对朝廷的忠诚。最后既体现了对祖母的孝,又表达了对朝廷的忠。

主题思想

该文详细婉转地描述了作者对祖母的孝情和对当前朝廷的忠情,以侍奉祖母的理由暂不应召。整篇文章围绕“孝”和“忠”展开,从“孝”的角度来看,“躬亲抚养”是祖母对自己的关爱,“侍汤药,未曾废离”是自己对祖母的奉养,“母孙二人,更相为命”更是表现了李密与祖母之间的深厚感情。“忠”的方面,“逮奉圣朝,沐浴清化”写为官的良好背景,以“圣朝”尊称当今朝廷,“猥以微贱,当侍东宫,非臣陨首所能上报”将自己卑微到尘土里,使得司马炎感受到李密对于“圣朝”的忠心,文末“生当陨首,死当结草”则引用古义,极写自己的一片忠心。

通过复杂的悲情、亲情及忠情的抒发,加上客观事实的陈述,以及言辞间处处谦卑与逢迎的表达,还有文章情理交融的布局,最终成功说服晋武帝,实现暂缓征召的目的。

作品赏析

语言句式

文章语言简明流畅,总体以四言为主,夹以五至九言,既能体现出文章的简洁精致,又能满足感情跌宕和表意精确的需要。同时,文中还多用对偶句式来反复强调句意,起到了增强情感的效果。

李密在文中用比喻来描述、形容人的境况。如用 “茕茕孑立,形影相吊”形容自己的孤单,用 “日薄西山,气息奄奄 ”来形容祖母生日无多,用 “急于星火 ”来形容官府催逼紧迫等,既形象生动又十分贴切。文中无论长句短句,无论写己写刘,还是叙述急召,都是言其真情,生动形象。

此外,李密还利用句式内容上的相互对立和相辅相成来表达情绪上的起伏变化。如:“臣欲奉诏奔驰,则刘病日笃;欲苟顺私情,则告诉不许”就是通过内容上的对立,写出了作者进退两难的狼狈处境,而“臣无祖母,无以至今日;祖母无臣,无以终余年;母孙二人,更相为命”则是通过母孙二人的相依为命,突出了作者的拳拳之心。

典故引用

用典少而简,全文只用了“乌鸦反哺”“结草还报”两个典故。其中“乌鸦反哺”讲的是当乌鸦年老不能觅食的时候,它的子女就会去四处寻找食物,衔回来嘴对嘴喂给老乌鸦。“结草还报”讲的是《左传·宣公十五年》记载,晋大夫魏武子临死时,嘱咐他儿子魏颗把自己的爱妾杀了殉葬。魏颗没有照办而把她嫁了出去。后来魏颗与秦将杜回作战,看见一个老人结草,把杜回绊倒,因此擒获杜回。魏颗夜间梦见这个老人,自称是那个再嫁之妾的父亲,特来报恩。后世用“结草”代指报恩。这两个典故既表达了李密对祖母的孝心,又表达了对朝廷的忠心。

情理交融

李密运用委婉含蓄的方式向司马炎表达了暂时不能做官的苦衷和原因。文章从第一段就开始营造凄楚哀婉的氛围,对自己与祖母之间的关系进行了详细的刻画,以自己的悲惨身世博取晋武帝的同情并为下文作铺垫,再极力渲染尽孝与出仕的矛盾,接下来再摆出“圣朝以孝治天下”的大道理,将尽孝与出仕的矛盾进一步激化,并且不断往极端激化,一方面说自己是亡国的俘虏,身份卑微浅陋,另一方面又突出新朝清明节,皇恩浩荡,在这种尖锐矛盾下,李密一句句称臣,特别是“臣生当陨首,死当结草”这一句的表态与承诺,让司马炎最终满意,答应了李密的请求。

作品影响

彰显孝道

后人对《陈情表》留有诸多评价,主要有三类,分别是称赞其真情谆笃、感人肺腑;高赞其孝道;认为其有不得已之苦情。李密的《 陈情表》 是中国文学史上抒情散文的代表作之一,也是中国传统文化中彰显孝道文化的代表作。

李密在不得已的苦情之下写出了《陈情表》,真情流露祖母与自己的相依为命,以“孝”立足婉拒晋武帝的征召,《陈情表》的核心体现便是“孝”,宋朝诗人赵与时宾退录》卷九时人安子顺语:“读李令伯《陈情表》而不堕泪者,其人必不孝。”在诸多类似的评价中,《陈情表》被当做孝文化教育的范本。 在当下,古语云“百善孝为先”,高中语文教材收录这篇文章,学生可以通过学习李密的殷殷反哺之情,明白“动天之德莫大于孝,感物之道莫过于诚”,从而对学生进行感恩教育。

创作启迪

《陈情表》不断地被历朝历代文人学者模仿,每当他们遇到和李密类似的情况,在忠与孝之间两难时都会效仿李密写表以陈情。比如南朝诗人沈炯模仿其写《请归养表》,讲述自己早年的不幸遭遇及家中老人无人奉养,再提到前帝对他的厚爱,最后说明自己欲退归并非想违抗朝廷,而是自己年事已高,期盼可以回去照顾老母,同时可让位给其他贤能之人。唐朝开元名相张说《让起复黄门侍郎》模仿李密再三叙述自己早年体弱及其母抚养其不易,言辞恳切,请求能服完母丧,其中“是臣事朝廷日长,几筵日短”便是借鉴李密《陈情表》“是臣尽节于皇帝之日长,报刘之日短也”。明朝成化十九年,哲学家陈献章在应召入京的路上,得知其母突发急病,他认为孝道是个人道德行为的源泉,在读李密的《陈情表》时,就感动得泪涕横流,因此当他自己遇到像李密的情况时,便效仿其做法,给朱见深上《乞终养疏》,以李密自况,疏中表达了母亲对自己的关爱,终于感动了明宪宗,恩准其回乡侍母。清朝大臣叶赫那拉·那桐因其母离世请求守孝三年,不被允许后奏上《那相最后之陈情表》,其中“奴才效力于圣君之日长,而尽孝于亡亲之时短”是借鉴于李密《陈情表》的“是臣尽节于皇帝之日长,抱养刘之日短也”。

李密《陈情表》中“茕茕孑立”“形影相吊”“日薄西山”“气息奄奄”“人命危浅”“朝不虑夕”等成语生动形象,至今仍为人们所沿用。

收录情况

后世评价

宋朝诗人赵与时宾退录》卷九时人安子顺语:“读诸葛亮《出师表》而不堕泪者,其人必不忠。读李令伯《陈情表》而不堕泪者,其人必不孝。读韩愈《祭十二郎文》而不堕泪者,其人必不友。”

宋朝理学家真德秀《文章正宗》卷一:“令伯之表,反复谆笃,出于真诚。至今读之,犹足使人感到,况当时之君乎。”

宋朝僧人惠洪冷斋夜话》:“李格非善论文章,尝曰:诸葛孔明《出师表》、刘伶《酒德颂》、陶渊明《归去来辞》、李令伯《陈情表》,皆沛然从肺腑中流出,殊不见斧凿痕。”

元朝文学家、史学家陶宗仪南村辍耕录》卷九《文章宗旨》:“西(两)晋之文,渊明《归去来辞》,李令伯《陈情表》,王逸少《兰亭叙》而已。”

清代官员林云铭古文析义》卷一:“纯是一片至性语,不事雕饰,惟见天真烂漫。”

清朝塾师吴楚才、吴调侯古文观止》卷七:“历叙情事,俱从天真写出,无一字虚言驾饰。晋武览表,嘉其诚款,赐奴婢二人,使郡县供祖母奉膳。至性之言,自尔悲恻动人。”

北京大学教授褚斌杰先生在《中国古代文体概论》中认为:“《陈情表》是李密辞不应征,上给司马炎的表。文中陈诉自己与祖母相依为命,不能远离,所以不能应召。”

《陈情表》别解

《陈情表》的精心程度

对于李密在撰写《陈情表》时的精心程度而言,大部分学者比如宋朝理学家真德秀清代官员林云铭等一再强调《陈情表》的不见斧凿、不事雕饰,从写作的角度来说,就是不精心安排,不讲究词藻,把心里的话很自然地写出来。然而张海明、张廷银等学者对此有异议。

中国当代学者张海明、张廷银等则认为《陈情表》并非是不假思索的率性之作,而是一篇构思缜密、用语讲究,有很高写作技巧的精心之作。“臣具以表闻。辞不就职”说明李密在写《陈情表》前已经交过一次推辞的报告,但该报告并没有使司马炎满意,反倒使晋武帝对李密有所猜忌,因此第二份诏书措辞严厉,地方官府也催得更急。这种境地决定了李密必须深思熟虑、反复斟酌之后才能下笔。文章从开篇讲述自己幼年时的不幸,到中间详陈自己的两难处境和难以奉诏的原因,再到结尾剖白心迹,结构严密,层次分明。李密将自己的经历、处境、心情描绘地既动之以情,又喻之以理,看似信手写来,实际上却颇具匠心。

《陈情表》的孝心体现

关于《陈情表》表达的“孝心”是否真切也众说纷纭,总结为以下两个观点:一是李密确实是因为要奉养祖母,和祖母之间具有深切的感情而辞不就职;二是,“孝”其实只是李密推辞做官的借口。后人大多把《陈情表》看作是一篇弘扬“孝道”的文章,是表扬孝心的言情之作,这是因为受到《华阳国志》等文章的诱导作用,《华阳国志》的“李密传”中所描绘的李密的各种行事主要与“孝”有关,主观导向非常明显的。而且对李密的这些美化包装,符合晋朝“以孝治天下”的宣传需要,形成李密是一个孝子和《陈情表》是一篇孝道宣言的印象。但也有学者持其他观点,比如学者付锋认为,虽然《陈情表》通篇讲“祖母”和“孝”,但李密暂时的不出仕与此并没有多少关系,“孝”其实不过是李密推辞做官的借口而已。请求司马炎暂缓征召的原因是因为他认为当时做官时机尚未成熟,毕竟对新政权了解甚少,贸然应召并不妥当,不如暂且推辞,让自己有时间去进一步观察和了解这个政权, 也为自身的价值发挥赢得充分的空间。

衍生作品

书法作品

书法家丁家桐作有《陈情表》等书法作品。2020年9月22日,其《陈情表》等书法作品被刊载在扬州晚报中,当期主题为“笔墨扬正气,百善孝为先”。在丁家桐看来,《陈情表》等书法所呈现的文字,具有传播孝文化的社会价值。2013年,中国书法家协会会员王卫军的作品《行书册页陈情表》入选中国首届“三名工程”(名家名篇名作),其风格承继“二王”书风,用笔俊朗挺拔,书写线条干练、结体精美,显现扎实的技艺功底和高超的艺术领悟力。

朗诵作品

方明(1941一2021),中央人民广播电台著名播音员、朗诵艺术家、播音指导,并任中国播音学研究会会长,朗诵有《陈情表》,情感丰富,影响深远,许多教师在教授《陈情表》时都会播放方明先生的这篇朗诵。除了名家朗诵之外,也有网友朗诵的《陈情表》。比如bilibiliup主有山先生,在2020年12月19日发布朗诵作品《陈情表》,播放量达57.1万,引起很多讨论,还有高中教师在课堂上播放该朗诵视频。喜马拉雅声音主播白云出,在2018年6月2日发布朗诵作品《陈情表》,所属专辑为“从小学到大学必背经典古诗文”,《陈情表》的收听量达5.4万,影响广泛。

参考资料

..2023-07-23

..2023-07-23

..2023-07-23

..2023-07-23

【书画扬州】笔墨扬正气 百善孝为先——丁家桐中华孝文化书法主题作品选_扬州发布.扬州发布.2023-07-20

王卫军 李密《陈情表》.中国书法家协会.2023-07-20

李密《陈情表》朗读:方明.腾讯视频.2023-07-20

有山朗读:《陈情表》_哔哩哔哩_bilibili.哔哩哔哩.2023-07-21

白云出岫.喜马拉雅.2023-07-23